分享

隋炀帝-唐高祖:如何看待国家对外发动战争(压死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征战高句丽)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三征高句丽,不仅有军事目的,也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1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宇文化及杀害,天下大乱,隋朝灭亡。

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公元618年接受隋恭帝禅让,建立唐朝

公元624年,唐帝国统一天下。

 

隋帝国的灭亡,既有制度缺陷问题,也有隋炀帝昏庸无道因素。

开皇之治为隋帝国积累了丰富的财富。

如果不是隋炀帝过度压榨底层百姓,而采用与民休养的怀柔政策,不至于如此迅速崩盘。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簿在山东邹平长白山聚众起兵,拉开各地农民起义反隋的汹涌大幕。

王簿煽动百姓造反起义,口号是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可见隋炀帝滥征民力,偏执讨伐高句丽,好大喜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就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说起。


2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胡汉杂糅的政权,其主体是扶余人。

高句丽西汉时期建国,经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进入鼎盛时期,占据辽宁、吉林,以及朝鲜北部的大片土地,拥有六十万军队。

 

高句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改过国名,改为高丽,所以南北朝之后的史书中大多称其为“高丽”。

为避免与之后在朝鲜半岛崛起的高丽相混淆,所以我们称之为高句丽。

对于隋帝国来说,东北方向最强大的邻国就是高句丽,北方最强大的邻国是突厥。

隋文帝朝,就派汉王杨谅为主帅,高颎为长史,发兵三十万攻打过高句丽。

但攻战不利,无功而返,士兵损失惨重。

但高句丽国王高元也畏惧隋帝国的强大,遣使谢罪称臣。

隋文帝有雄才,国力也强盛,当时突厥帝国中了长孙晟的分割之策谋,分为西突厥与东突厥

东突厥启民可汗接受隋朝的册封,在大业朝也两次朝见隋炀帝。

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正巧遇到高句丽使者在出使突厥,隋炀帝就要求高句丽国王高元来朝见,但国王高元始终未前来。

于是大业七年,隋炀帝就以“无臣之礼”为名,第一次征伐高句丽。

这次隋炀帝亲自督阵,发兵百万,夫役二百万,大举出征。

可以看出,隋炀帝如此兴师动众讨伐高句丽,不光是军事目的,还颇为符合他好大喜功的内心需求。

哪怕顶着百姓“无向辽东浪死”之骂名,哪怕激起民变,也不能改变他的心意。

结果讨伐大军在隋炀帝亲自督战下,诸将反而被杨广的训令束缚,进展缓慢,大军困顿。

最终战役打了小半年,还是没能攻下高句丽首都平壤,师老兵疲

高句丽趁机反击,大败隋军。

在水陆两军都遭到重挫的情况下,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3

第二年,隋炀帝再次发兵征高句丽,攻向辽东城。

结果这次不但农民起来造反,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朝廷重臣杨玄感,也趁机起兵造反。

杨玄感是杨素的嫡长子,杨素是当年夺嫡之争中,晋王杨广最有力的支持者。

杨玄感造反,开启朝廷官员起兵造反的先河,也侧面可以看出隋炀帝众叛亲离的危局。

隋炀帝看后院起火,只好放弃讨伐高句丽,仓皇回军平定杨玄感叛乱。

杨玄感造反虽然很快被平定,但这次造反撕裂了隋朝统治阶层的根基,本身也裹挟了很多贵族官僚子弟。

之后各地官员也纷纷起兵。

这股体制内官员造反之风,也彻底葬送了隋帝国。

杨玄感叛乱平定之后,来到大业十年,国内已经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而体制内官员也都心怀不轨。

就在这时,杨广居然还发动第三次攻打高句丽。

这就不能用好大喜功来形容了,只能说疯狂。

第三次征伐,路上隋军士兵就不断逃亡,国内大乱,各地援军也都不能到达。

但高句丽国力也已经被连年征战拖垮了,所以高元遣使请降,这也是高元惯用的缓兵之计。

隋炀帝借坡下驴,受降班师。

三征高句丽,几乎什么战果也没有,除了一句口头上的俯首称臣.

隋炀帝反而是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掏空了。

一边是隋炀帝花式作死,另一边,一位新帝国的创始人正在成就他的霸业。

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