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新作)孩提时代的灯笼(有灯笼图片)

 山东刘福新 2022-08-19 发布于山东
(散文新作)孩提时代的灯笼(有灯笼图片) 

             孩提时代的灯笼

 

                           文辛

 

    孩提时代过春节的情景还模糊记得一些,譬如挑灯笼。

    过旧历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可以守家堂、穿新衣、放鞭炮、串户磕头、挣压岁钱、走亲戚、挑灯笼。

    单说挑灯笼。我小时候提的灯笼是用铁丝编织而成,圆形的。究竟是买的还是老辈里制作的,我没问,只是偶尔听爷爷说我父亲、叔父小时候过年也是打着这个纸糊的灯笼。

    在我刚刚记事的那一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可能是腊月二十六吧,因为北边的边下街都是逢一、六赶集,爷爷领着我从热闹的集市上买回来一沓子手帕大小的灯笼纸,白白的,薄薄的。回家后,打完浆糊冷一冷,就小心翼翼地往铁丝上刷,不大会儿就把灯笼糊好了。这时候,爷爷又用割剩的红纸边角剪几个简陋的图形,贴在灯笼四周。于是本来破旧不堪的灯笼一下子焕然一新了。

    大年五更放了鞭和爆竹,爷爷、父亲、叔父领着我到大街西南方向的关帝庙走去,我吵着非提灯笼不可。可大人哪敢放心,怕风吹,怕提不稳,倘若一晃荡,里面的蜡烛就要烧了灯笼纸,于是,总攥着我那提灯笼的小手。到了关帝庙,爷爷恭恭敬敬地把刚煮好的水饺放到祭台上,供养了关帝老爷,我们才捞着回家吃年饺子。

    或许是为了方便那些近族的晚辈来给爷爷磕头,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吧,爷爷把灯笼里燃着的蜡烛换下来,再点燃一支新的,往灯笼底座上一插,然后吊在一根杆子上,再把杆子插在天井屋檐下一个“雀眼”里。顷刻间,亮晶晶的纸糊灯笼把我家的四合院照耀得红彤彤、金灿灿的。

    那时候日子紧巴,直到过了年初五,才捞着提灯笼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和小伙伴聚拢在一起玩耍,并议论着谁家的灯笼糊得最漂亮。记得村西头有一家小孩提着一盏八角形的,上下左右贴了几个红蝴蝶,把我们馋的够戗。

    最令小孩子激动的是正月十六了(不知什么原因,故乡不过正月十五,而过正月十六),小伙伴们从各自的大门口走出来,朝着街心老槐树附近游动,很快地汇合到一块。多姿多彩的灯笼聚拢在老槐树近处的小土丘上,霎时,小土丘变成了一座“小火山”,在街心闪亮。此时,就连那天上的星星也眨巴着困倦的眼睛,迷惑地俯视着我们这些不知疲倦的顽童,当然也羡慕着我们的“小火山”。

    除了纸糊灯笼大汇合外,还有“散香”活动。就是把家里没有用完的香,全部收在一起,点燃,然后提着灯笼到处插,譬如自家房子周围、水井边、大街小巷、关帝庙外面,甚至旮旮旯旯里。彼时,天上有银盘般的月光,地上有红红亮亮的灯笼和闪闪烁烁的香火,这也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

    再后来的记忆里,就是父亲到集市上买的四方形的玻璃灯笼了,那是我们村里最早的一盏玻璃灯,我曾经一度引以为荣。因为我再也不怕一不小心崴了脚或者跌倒,那灯笼里的蜡烛倒在纸壁上,呼地一声燃起来了。如果看着美丽的灯笼着起火来,那该多扫兴啊!大人叱责倒是其次。

                         

           (散文新作)孩提时代的灯笼(有灯笼图片)

 

    我提上玻璃灯笼,大概是十岁那年的事了。不过,从或深或浅的印象中,还是纸糊的灯笼比玻璃灯笼有趣味。何止如此,纸糊的灯笼更多地倾注着长辈对一颗幼小心灵深深的关爱呵护呢。

    那个年代早已远逝,虽然怀念那个曾属于我们的纯粹而平淡的岁月,留恋那开心而艰辛的时光,蓦然里感到现在的过年没有了从前的味道;但我们否认不了社会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憧憬和希望,因为我们正伴随着时代一同在前进!想到此,我释怀地粲然一笑。

                                     完稿于2008年2月9日21:00

 

                            

                 (三幅图片均来自网上)

 

【评论精粹】

 

   (1)北海老牛:那种糊灯笼的纸大概称作绵纸吧,透气且透光,剩余的边角可以用来搓灯草,吸油也快。我们家以前也有这样的两个灯笼,正是一个是铁丝扣的,一个是玻璃的。唉,那些难忘的日子呀。

   (2)原来你也在这里:记得俺姥爷的玻璃灯,大约就是你说的方形的那种,用的时候他会让俺擦得锃亮。纸糊的俺没记得用过,会给人更温暖的感觉吧。

    (3)莫郁:我们南方似乎没有见过这种铁丝的灯笼,从小见到的就是竹编的,也是用彩绵纸贴的。现在虽然现代化的如塑料制品与电子产品做的各种灯笼非常多,会唱的会叫的,但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那种纸糊的灯笼,是父母与孩子们亲情制作的快乐。

    (4)白露始横江:孩提时过年的心境写得细腻自然,朴实真挚,描写了灯笼的形态,写灯笼的亮光十分传神:霎时,小土丘变成了一座“小火山”,在街心闪亮。此时,就连那天上的星星也眨巴着困倦的眼睛,迷惑地俯视着我们这些不知疲倦的顽童,当然也羡慕着我们的“小火山”。天上有银盘般的月光,地上有红红亮亮的灯笼和闪闪烁烁的香火......

    文辛兄的美文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那时我家没有象样的灯笼,过年时姥爷用白菜疙瘩挖空放上点老棉油,用棉花搓个灯捻,这就是“灯笼”了。或是用生面团捏个窝,放上点老棉油作灯,等油燃尽,面团也熟了,可以吃。再大一些,7、8岁时,我就自己作灯笼了。童年的记忆,美好的记忆啊!

    (5)冷月冰馨:您将我带回儿时的回忆,年代早已远逝,记忆永存!

    (6)木头:年的颜色是红的,年的气息是硝黄,年的味道是酒精的,年的感觉是冷的,年的声音是嘈杂的,年的问候是温暖的,年的身影是忙碌的,灯笼确实是年的颜色的代表。新年快乐!

    (7)琴川游子:是啊,灯笼是年味之一,是年的色彩之一,你让我打开了尘封记忆的窗户,想起小时候的油纸灯笼,兔子灯,玻璃灯,父母叔叔亲手糊的灯,后来自己为儿女做动物灯,糖纸糊八角灯,孙儿们的大红灯笼……,每个灯都有故事,很美的享受。谢谢!

    (8)婞子:春节留给我们的回味还真多,做灯笼,很有意趣。

    (9)东楼听雨:我小时候过年是在80年代的胶东农村,那时候就是用纸叠元宝,剪窗花,写对联,杀猪,由于在海边,还能办点海货。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年初一晚上串村的耍龙队,和十五晚上的灯笼队,在我小时候,我认为挑灯的姑娘是最美的:因为每年村里除了唱戏外,我从未近距离见过略施粉黛的姑娘。她们挑的灯笼应该是布灯笼,不过随着锣鼓小调,步态轻盈,左右摆起步来,就好似风中仙女,我骑在大人脖子上,脱口而出,“等我长大就要她给我当媳妇”。
    可惜长大以后,多见了些世面,再也找不到天女下凡的那种感觉了。

   (10)人间四月天

    我是在安徽北部,我们过年是不打灯笼的。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是放鞭炮。鞭炮分好多种,小的叫小豆杂,大的叫大雷子;小伙伴在一起,就会比赛谁的鞭炮多,谁的鞭炮大;要是哪一家刚放了一大盘炮,我们就会跑过去争抢那些漏掉的没有燃放的鞭炮;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用大雷子炸用雪堆成的碉堡,我们总是像解放军一样取得胜利!





    正月十五是要打灯的,不过不是灯笼,而是面灯,就是用面捏成高脚的窝头状,蒸熟,里面盛上食用油,加上棉签,点着就行了!晚上,村里那么多孩子人手一个,在村里浩浩荡荡的“游行”,甚是壮观!





    现在乡下过年,放鞭炮的还是有的,只是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游戏可以选择;正月十五,也没有人点着面灯在外游荡,都是五花八门的漂亮的电灯笼,会做动作,会放音乐!现代科技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节日面貌!
    文辛老师的文章让我非常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们过年的风俗不同,但那种纯净无邪的快乐却是相似的!也是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所缺少的!





    不过,看了文章的结尾,我也不再失落,毕竟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快乐方式!而且,我们也是受益于时代的发展,比如远隔天涯的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实时地交流过年的好心情!祝文辛老师新年快乐!
   (11)首都山里人:看到这样的灯笼感到好亲切啊!唤起了我对儿时过年美好的回忆!我们这一代人都打过这样的灯笼。在我们家乡,除了这种灯笼外,更多的是四柱体的木框灯笼,外边糊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更能增添新年的喜庆气氛!
   (12)官旭峰:文辛先生的美文,讓我想起了燈在孩提時期的光明,光明是去除黑暗的工具,是照亮道路的工具。成人后,作爲我們讀書人來説,書又是驅除我們心靈的黑暗,照亮我們人生道路上一盞明燈。拜讀了,老兄的文章啓迪人生。字裏行間,細膩含蓄,學習了。
    昨晚剛從老家回來,老父母家裏沒有微機,只有寒冷中的溫暖,還有燈籠般的親情。昨晚剛回來,微機只能看,不能留言,早晨起來好容易能上了,還是繁體字。年后,再給老兄和老嫂子拜年了。
    (13)于绍宗:过年孩子们提个灯笼在外面玩,或是正月十五的灯会,更能体现出浓浓的年味,而这种传统的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这是如我们这辈过来人常常回顾儿时过年的时童趣的主要原因吧.
   (14)李轶天:文铺锦绣,字吐珠玑。篇篇俱是云烟满,句句皆取锦绣裁。
欣赏并拜读,问好!
   (15)晓风残月:可以说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是无比宝贵的.那些曾经遗失的美好,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
    现在,春节似乎丢失了些什么。许多节庆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传承下来了,我们丢失了节日的传统,民间节日的一些风俗,已渐渐为人所淡忘,我们的下一代有多少人知道春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守岁”、“拜年”、“看花车”、“逛庙会”、“闹元宵”、“舞龙舞狮”、“蒸年糕、吃饺子”等等习俗了?难怪人们逐渐感到现在的“年”味不浓了。
    这些节日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和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形象,生成了这个民族身份的基因和“身份证”,成为这个民族的整体记忆。
   由此可见,有些传统是不能失去的,是要在继承中发扬的.
   (16)蜃楼鸟:好有味道的灯笼!我小时候那山旮旯没见过这些!还有灯谜吗?
   (17)蓝天白云
    现在过年提灯笼简直是新奇事了!据说在我们江南的有些小镇遇到重要的节日或比较隆重的喜庆事,大家也会聚集在一起闹笼灯。文辛老师的文字点燃了我孩童时期模糊而又温馨的记忆。
   (18)路来森:旧人、旧事、旧滋味,屡屡温馨洋溢着、荡漾着,写得人生情趣,识得人间温暖。
   (19)忘忧草:我小时候没挑过灯笼,对灯笼的印象仅止于市面上那些用火红色纸或绸精制的模样,由此而生的是一种“喜”。

    但从文辛老师的回忆里,我感觉灯笼的“趣”,趣在灯笼的制作过程,趣在挑灯笼时那份小心的呵护,趣在小火山让星星了迷惑了眼。。。。。

    嗯,特定的时间总是能勾起特定的记忆,在年里,每个人都会有些怀想,无论是辛酸还是甜美,都是对生活的积淀,翻出来时定是香醇四溢。
   (20)空灵:哥哥新年好!

    我记得我小时侯挑的灯笼是爸爸用竹条编的,里面防着半截蜡烛,外面用红纸糊好,等到正月十三开始孩子们就上街挑着灯笼玩,看谁家的灯笼糊的好看.那时侯我们最开心!
   (21)高涛:刚从老家回来!给老兄拜年啦!这篇文字让我想起遥远的岁月里那些遥远的快乐!
   (22)长弓牧野:美好的文字,美好的回忆,让人留恋.问候!
   (23)三月·霓裳:今年放寒假回家感触最深。第一次离家千里,过年时越来越思念家乡。才短短半年时间回到家乡,就发现了诸多变化。县城的主街道都挂上了大红的灯笼,晚上红通通的,喜气洋洋,看着内心如此温暖,仿佛开出花一般。:)终于又见刘老师的文字了,率性之人写率性文字,快哉乐哉!新年快乐!---三月.霓裳
   (24)“学生”(爱芬):初三晚在营丘(我在老家过的年,当时还没回来)收到老师短信,得知老师在打这篇文章,就有种一睹为快的强烈冲动,但没有电脑,哪能如愿!不自禁打开《侯景乱梁》,再次融于其中。
    今读老师此文,终偿所愿。童真童趣,情真真,意切切,催人遐思,荡人心魄!
   (25)四不像:我们怀念儿时,是怀念那时的童贞与纯净。
    我们那里过年,不兴灯笼了,依稀记得,大年初一是上午,我们全村的男人与小孩都聚集在正堂里,每家出一份团货,吃完以后,就家家户户拜年,吃糯米酒,然后女孩就踢毽子比赛。那样的热闹与年味,恐怕再也没有了。我们在享受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精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