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读书学习那些事儿(4):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leeechen64 2022-08-19 发布于重庆
读书学习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半点思维含量的问题,只要稍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学习是脑力劳动。当然读书学习是需要一定体力支撑的,如果一个学生身体不好,常常三痛两病是不可能学得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之中,好多人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却是两码事这种“双标”“知行不一”的现象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如学生单词记忆嘴里念念有词、翻来覆去;古典诗文、公式、定理等死记硬背;做题练习始终在“舒适圈”不断重复,陷入无尽题海的汪洋之中,有的后进生直到第二天凌晨都还未将作业做完......。真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再说有些教师将充满无限魅力的智慧劳动活生生地变成体力劳动,如备课被简化为ctrl+C和ctrl+V的反复切换。据笔者调查,现在中小学流行电子教案或PPT,但是其中有多少是通过老师们自己动脑思考的劳动成果呢?当然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习借鉴必不可少,但是原封不动,照单拿来,则不可取。笔者曾在数所中小学调研时发现,教师的教案可谓花样百出,除上述提到的网上下载教案或PPT等于备课外,还有教辅资料、测试卷、例题、学案、习题单、布置练习等等同教案的现象。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教师工作的思维含量不高。
中小学类似的无脑操作真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而举了。我这里想和告诉大家的是:学生的学习(包括教师的工作)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什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即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所谓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就是指长时间地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几乎没有思维含量的简单劳动。如果大家还是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请看下面这位学生写给小编的一封信。
什么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用人的大脑思维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劳动方式。所谓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有效思维。什么是有效思维呢?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它以感知为基础,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因此思维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感知。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一类对于事物单一属性的感知,也包括综合各个部分的整体感知,特别是人类独有的直觉。
第二步是加工。加工就是将感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让它们排成队,结成团,形成系列,这就是走向有效的过程。简言之,加工就是厘清概念、原理、知识点、事物等之间的彼此联系。
第三步是输出。加工后的产品能不能成为合格有效的成品,那还得对照思维的目标。因为人类活动的绝大多数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那么我们的思维是否是朝着那个方向,还得靠输出。这一点上,语言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对照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给有效思维下个定义。有效思维是在一定目标引领下,由人脑对充分感知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并以合适的语言输出的全程指向目标的思维
二是高度专注。高度专注就是心无旁骛,把自己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你要解决的问题上或正在做的事情上。专注是有效思维的前提。大脑的功能就是加工信息。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想要加工的信息上,它就会加工别的信息。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大量无用信息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稀释我们的专注力。因此,专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如果你在听课的时候,想着今天中午是吃红烧肉还是吃木耳炒肉片,这种没有专注于本应专注的事情上的行为就不属于高强度用脑。
三是有痛苦感。这种痛苦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动脑思考需要坚强意志。人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是以“节能减排”设置了我们的大脑装置的。众所周知,人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最早的原始先民主要以打猎和吃野果为生,由于那个时代物质资源非常匮乏,所以为了生存下去,就得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但是只占人体重2%的大脑却要消耗身体20%的能量。因此,少动脑或不动脑是人的原始天性。而读书学习需要高强度用脑,需要自己逼自己动脑,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或许就是一些差生宁愿躺平,也不愿和同学“卷”的原因吧!
二是百思不其解。比如你解一道几何题,你反复读题,终于搞清楚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你也知道这题涉及哪些相关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是你冥思苦想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叫做“愤悱”。用今天话说,“愤悱”就是“郁闷”。“愤”即因不满而感情激动,愤怒;“悱”则是心里想说却说不出来。所以朱熹《论语集注》将“不愤不启,不启不发”中的“愤”解释为“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则解释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论语》中还有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的“罔”——迷惘模糊或迷惑而无所得;“殆”通“怠”——精神疲倦,没有收获。可见,古人很早以前就知道,读书学习要“学思”结合。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和反思。简单地讲,学习要动脑筋。
为什么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呢?
一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我们学得深、掌握牢和考得好
笔者对不少学习高手和学霸的学习方法都进行过一些粗浅的研究,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有如下共同特征:(1)有强烈的学好愿望;(2)能很好地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3)自己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记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纠错等都有一套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4)每个知识点,他们不仅要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要搞清楚这个知识跟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并能迁移运用它去解决各种情境中的问题。
上述四个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学霸或学习高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喜欢动脑筋,总是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对书本知识领悟得深、掌握得牢,且考试时能够考得好。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高强度用脑的过程。
二是高强度脑力劳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不断进步和成长,譬如你通过苦苦思索,终于把一道难题解出来了,你的内心是愉悦的、快乐的,如果你从这个解题中总结出自己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通过解这一道题就能解这一类题,你就会感觉自己收获满满,这在无形之中会增进你继续前进的动力。而高强度体力劳动则更多的是让我们困倦和疲劳,甚至腻味和反感,更遑论成长。
事实上,只有掌握了学习、提问、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的增加不是成长,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