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英雄纪念碑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纪念碑正立面(北面)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碑背面(南面)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主体结构为中空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东面“虎门销烟”(右)和“金田起义”(左)浮雕

南面“武昌起义”(右)、“五四运动”(中)和“五卅运动”(左)浮雕

西面“南昌起义”(右)和“抗日游击战争”(左)浮雕

北面“支援前线”(右)、“胜利渡长江”(中)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左)

碑身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碑文。碑身题字均阴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共使用黄金130余两。

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周恩来同志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原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碑身正面(北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金字

碑身背面(南面)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浮雕和碑顶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工程汇聚了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以及大量能工巧匠,从奠基到建成历时近9年,总耗资逾3亿元人民币。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事记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原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同志。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开工。

1953年4月11日,纪念碑碑心石在青岛浮山大金顶开始了石料的开采,7月开采完成。

1953年10月16日,碑心石石材运抵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题写正面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58年4月22日建成,同年5月1日揭幕。

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纪念碑北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字由原来的金箔字被改成红色玻璃钢字。

1980年国庆节前,纪念碑拆除了红色玻璃钢字,更换了损坏断裂的石料,恢复了原有的金箔字。

1999年6月,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时对纪念碑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和维护。

2006年,修复纪念碑存在的漏水、裂缝、部分地方错位、风化严重等问题,是47年来首次大规模修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