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十三陵——昭陵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北京昌平大峪山东麓。陵寝的玄宫(墓室)原系明世宗朱厚熜在嘉靖十七年(1539年)为其父母所建,建成后废弃。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朱载坖驾崩,万历帝诏建此陵。陵寝被重新启用后,地上建筑开始增建,次年竣工。昭陵在明亡后受到了多次严重破坏,1987年至1992年十三陵管理处按照昭陵遗址和明代皇陵规制复建了部分陵寝建筑,成为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墓,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昭陵初建时的规制和风貌。1961年昭陵作为十三陵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昭陵

国保碑

世界文化遗产碑

朱载坖(1537年-1572年)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载坖受封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在位期间革除弊政、促成隆庆议和、废除海禁,使明朝国运中兴,海内大治,史称隆庆新政。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昭陵平面图

昭陵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是神功圣德碑亭,碑亭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辟拱券式门。碑亭内树立无字神功圣德碑(无字原因详见定陵文章),石碑赑屃座,双龙戏珠首,雕工精美细腻。该碑亭为在遗址上复建,原碑亭毁于清代,仅存基址、宇墙(清乾隆年间建)和石碑。

神功神德碑亭

神功神德碑碑座龙首

神功神德碑碑首

神功圣德碑亭前东北侧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礼制建筑组成的院落,该建筑群完全为复建,除宰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外,其余三殿均为悬山顶。

神厨、神库、宰牲亭院落

神功神德碑亭后为三座单孔石桥,样式简朴。中桥桥面铺条石,桥洞发砖券,石望柱作二十四气式柱头,栏板作宝瓶、如意云式。两侧桥,桥面墁砖,桥洞亦为砖券,护栏作宇墙式。通过三座桥后是建在高台上的祾恩门。


三座桥

中桥、祾恩门

祾恩门始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清代毁损。裬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乾隆年间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1987-1990年按照明代规制重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月台按初建旧址修补。

祾恩门远景(上)、近景(下)

祾恩门飞檐

祾恩门匾额

祾恩门内是祾恩殿院落,也是明代举行祭祀的主要区域。院内原建筑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遭雷击起火,虽经扑救,仅存东西配殿,祾恩殿被彻底烧毁。乾隆年间,东西配殿也破败残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清政府重建了祾恩殿,但规模大大缩减,重建的殿宇后也坍塌损毁。现在院内的建筑为1987-1990年按照明代规制重建。

翠柏掩映的祾恩殿院落

祾恩殿

祾恩殿侧视

祾恩殿重檐庑殿顶一角

祾恩殿匾额

祾恩殿按明代残存的部分柱础石复建,形制为重檐庑殿顶,面阔外显五间,内显七间;进深中显四间,外显五间。殿内作井口天花,中三间为暖阁,内设灵座(用于存放帝后神主、神位)。殿内复原了明代秋祭的场景,大殿中间为穆宗朱载坖、孝懿皇后李氏、孝安皇后陈氏、孝定后李氏的神座和神位,前供奉三牲、神帛和祭品供桌,两侧陈设有乐器。

祾恩殿天花和暖阁

复原陈列

祭品陈列

殿内复原的神座是帝后 “神灵”的座位 ,上面放置的是神位,上书帝后的庙号、谥号等内容,代表神主。古代迷信的说法认为,神主、神位虽置于阳间,却能“奉先人之精魂”,故宗庙、陵寝设之以供祭奠。

祭品中最重要的是三牲,即牛(或犊)、羊、豕(猪),是古代太牢祭仪中必备的祭品。古代的祭礼,有太牢、少牢之分。太牢,三牲齐备,少牢无牛(或犊)。明代中叶以后,天寿山诸陵凡清明、霜降以太牢致祭,犊用黝色,羊用北羊(又名羱羊,产于山西临汾等地)。

两侧陈设乐器

明代皇陵虽有乐器之设,并有协律郎,乐舞生演礼,但毕竟“欷歔感慕,悲不能止”,故乐器陈而不奏,也无歌词乐章和及文德武功舞蹈队伍承应,史称明代陵祭“无乐”。

祾恩殿前为东西配殿皆为1987-1990年重建,重建前原址仅存有土衬石、垂带石。东西配殿形制相同,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带廊,为明代帝陵规制。

东配殿

西配殿

西配殿前檐出廊

祾恩殿后是三座红墙黄瓦的墙垣式门,三座门为适应地形建在高台上,中门高大,建在石制须弥座上,表面装饰有琉璃斗拱部件和黄绿琉璃花砖。左右两门较中门低矮,装饰也较简单。

三座门正面(上)、背面(下)

中门正面(上)、背面(下)

穿过三座门后就进入了陵寝的核心部位,第一座建筑是棂星门,是一种象征意义很强的礼制建筑,象征天门,分割阴阳。

棂星门

棂星门柱头瑞兽

棂星门后是石五供。石雕下部为须弥座式的供案,上边摆放有香炉、烛台和花瓶。石五供是一种象征性的祭器,陈设于陵前,以期永久供奉。

石五供

石五供与昭陵明楼

石五供后是宝城和建于其上的明楼,宝城前部为方城,进入方城后有一月牙形的院落,其后即是穆宗皇帝和三位皇后的陵墓宝顶封土,地宫就在封土之下。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四辟券门,现仅有南北相通。楼内有穆宗皇帝圣号碑,碑首为篆书“大明”二字,碑身上刻“穆宗庄皇帝之陵”。圣号碑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焚毁明楼而龟裂,残坏严重,字迹、石雕纹饰均模糊不清。

明楼、宝城

明楼(上挂“昭陵”匾额)

宝城石雕须弥座局部雕刻

月牙城是昭陵首先形成、完备的,影响了明清两代皇陵的建设。昭陵墓冢封土高大,为防止封土滑坡,堵塞明楼下门洞,墓冢前修建了高大的拦土墙。因其走向略呈弧形,与宝城墙围成月牙形的封闭院落,故称为“月牙城”。民间也有传说是为防止皇陵秘密外漏,修建此处的工匠都是哑巴,得名“哑巴院”。昭陵宝城进入月牙城的入口处建有随墙式琉璃影壁。

琉璃影壁

月牙城内

登城道

宝城墙、月牙城和明楼

明楼侧面

穆宗庄皇帝圣号碑

宝城内封土上种植有大量侧柏,四季常青,保护封土免受雨水风沙侵蚀。

柏林和封土

宝城东可遥望定陵(近)、长陵(远)

宝城前守陵的黄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