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祈谷坛·祈年殿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祈谷坛在天坛公园内,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夕阳下的祈年殿

祈谷坛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是仿南京形制建设的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在大祀殿(约在现祈年殿位置)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以“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圆形三重顶的大享殿(祈年殿前身),嘉靖二十四年建成,新建的大享殿屋顶为青、黄、绿三色琉璃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光绪年间重建的祈年殿

祈谷坛的四周围着方形墙,周长659.1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座券门,均为三个门洞,其中以南券门为正门,规模最大。

南券门


南券门、祈年门与祈年殿

祈谷坛西券门内(下)外(上)

在南券门内,有一座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祈年门,上覆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台基。祈年门在明朝永乐年间称为大祀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称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称“祈年门”。祈年门中门为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门,百官进出右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

祈年门和祈年殿

祈年门内景

祈年门匾额

南券门和祈年门间建有一座绿琉璃砖燔炉,是皇帝祭天时烧松柏木和送燎时烧祝板(祭文)、祝帛(蓝色绸幅)的地方。旁边有一座瘗坎,祭曲告成后,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全部埋在坎内,象征人类初期茹毛饮血的生活。

绿琉璃砖燔炉

在燔炉前,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铁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当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八座铁鼎炉内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坛,炉内吐出的青烟,清香袭人,同时也象征古人燎庭的习俗。

燎炉

进祈年门是宽敞的庭院,院东、西有配殿各九间。院的正中就是的祈谷坛的祭坛——祈年殿。坛分三层,高约4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

祈年殿

清水澄浆方砖铺成的坛面和铜制香炉

祈年殿下的三层高台

台面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精美。上层石座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殿南和殿北三层石阶上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

祈年殿北石阶上的浮雕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祈年殿匾额和鎏金宝顶

祈年殿东(上)西(下)两侧石阶

祈年殿侧面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珠子的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内景(可见龙井柱和金柱)

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祈年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神位,两侧配享清代列位皇帝的牌位,与皇天上帝共同享受祭祀。

清帝牌位原状陈列

祈年殿前是东西配殿,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以其“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殿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东配殿

西配殿前廊

东配殿侧面

西配殿侧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