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坛-圜丘、皇穹宇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丹陛桥相连。天坛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国保碑

圜丘、皇穹宇和祈谷坛相连的门叫“成贞门”,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三道拱门,东侧门供皇帝出入、西侧门供王公大臣出入,中门是皇天上帝的神路。

成贞门

成贞门匾额

成贞门南是皇穹宇,该建筑群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穹宇所在的院落呈圆形,南面有三座随墙式大门,砖结构,蓝琉璃瓦歇山顶,檐下装饰有琉璃仿木结构斗拱。院落围墙是磨砖对缝砌筑而成的,表面光滑,严丝合缝,形成著名的“回音壁”。

皇穹宇门

皇穹宇初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 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是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坐北朝南,殿内8根金柱沥粉贴金,红底金线缠枝莲纹,枋间绘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中部有金龙藻井。

皇穹宇南面

皇穹宇北面

皇穹宇匾额

皇穹宇内景

皇穹宇天花藻井

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各面阔五间,蓝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饰旋子彩画,殿内均设石须弥座两个。东配殿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 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配殿平日尊藏、供奉夜明之神(月)、 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东配殿

西配殿内神坛

圜丘位于皇穹宇以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祭台。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 ”和“九”的倍数, 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圆台。四面有栏杆、台阶。圜丘外围有两道外方内圆的壝墙,每道壝墙东西南北均有三座汉白玉棂星门。

圜丘

圜丘台面和栏板

圜丘两重壝墙和棂星门

圆形壝墙

棂星门上半部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圈丘内外遺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 称“云门玉立”。

圜丘两道壝墙间设燎炉、瘗坎、铁鼎炉,与祈年殿院落的设置相同,用于焚烧神帛、献祭等。

燎炉、瘗坎、铁鼎炉

从圜丘回望皇穹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