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银山塔林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银山南麓,是北方佛教圣地,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名僧邓隐峰曾在此山修行,并建有华严寺。辽寿昌年间(1095-1101年)满公禅师在山前创建了宝岩寺,其后通理、通园、寂照三位禅师又先后在此说法修行。金天会三年(1125年)云门宗名僧佛觉大禅师海慧(?-1145年)改建该寺为大延圣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钦赐寺名“法华禅寺”,下领七十二庵,为京郊名刹,抗日时为日军所毁。银山塔林现存有建于金、元、明、清四代的十八座古塔,其中密檐式塔七座,覆钵式塔十一座,以及说法台、古佛岩、朝阳洞等古迹,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大最完好的金代密檐式塔群。1988年银山塔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山塔林

国保碑

银山得名于冬季“冰雪厚积,色白如银”;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被称为“铁壁银山”,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山下明代法华寺遗址是银山塔林的核心遗存,七座舍利塔巍峨壮观,错落有致。

法华寺遗址

华寺遗址俯瞰

明代所建法华寺是在金代寺院遗址上兴建重修的,金代的大延圣寺是佛教圣地,与镇江金山有“南金北银”之称。据金大定六年(1175年)《重建大延圣寺记》碑文记载:“都城之北,相去仅百里许,曰银山铁壁,情趣皆舒,其麓旧有寺曰大延圣,创建自昔相传大安、大定。寺中有五百善众,旁有七十二庵,时有佑国佛觉大禅师、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懿行大禅师、虚静禅师、圆通禅师、和敬大禅师相继阐教演法于其地。”明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司设监太监吴亮出资重建。正统二年(1437年)二月,英宗朱祁镇赐名“法华禅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和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1941年侵华日军在进攻根据地的战役中,为使八路军无处藏身,法华寺及所属庵庙被陆续拆毁。

法华寺复原图/平面图

懿行大禅师塔(前左)和晦堂佛觉大禅师塔(前右)

懿行大禅师塔正面

懿行大禅师塔侧面

懿行大禅师塔保存完整,总高19.95米,是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边形、分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造型,底部为小型须弥座,上有叠涩砖砌束腰,束腰上开壶门,每个壶门内雕带铃的狮子头,其上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的平座层和遍布荷花、菊花、宝相花等各式花卉和卷草、忍冬、祥云图案的砖雕勾栏。

懿行大禅师塔塔基

三重莲瓣上是塔身,塔身转角处雕圆柱形,东、西、北三面有雕刻飞天的假券门洞内,门洞雕菱花槅扇,南面券门洞内有白石铭,篆刻“故懿行大师塔”六字,最下一层檐下有砖雕仿木结构斗拱、普柏枋。塔刹亦为砖制,火焰宝珠上承托宝珠、仰月。懿行大禅师塔保存完整,工艺精美,为塔林瑰宝。

懿行大禅师塔塔身

“故懿行大师塔”塔铭

晦堂佛觉大禅师塔正面

晦堂佛觉大禅师塔侧面

晦堂佛觉大禅师塔位于懿行大禅师塔东侧,也是砖石结构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19.3米,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须弥座形式,因损毁较严重,现为今年修补,无雕刻,结构同懿行大禅师塔。该塔塔身转角处砖雕八大灵塔,是幽云十六州地区辽金佛塔的常见造型。塔身南面假券门洞内白石塔铭上篆刻“晦堂祐国佛觉大禅师塔”。

塔身南面“晦堂祐国佛觉大禅师塔”塔铭

佛觉大禅师塔正面

佛觉大禅师塔侧面

佛觉大禅师塔在法华寺的中轴线上,位于全寺的中心,在塔林中地位最为尊崇,是金代大延圣寺创建者佛觉禅师海慧的墓塔。塔的平面为八边形,砖石结构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20.1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为塔的下层部分,由上下两层组成。下层为须弥座形式,系花岗岩石料打制而成,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等部分组成。上层采用砖雕,由叠涩砖、束腰、斗拱、重台勾栏和莲花座组成。紧贴石座部分为叠涩砖,垒砌成上小下大的形状。再上为束腰。束腰每面各分为两间。每间中心部位各雕一壶门,周围雕刻花卉图案。间与间之间有雕花柱间隔。束腰之上施以砖雕双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之上为雕砖重台勾栏。其大华版雕刻卷草图案,小华版雕“卍”字图案。勾栏之上,为三层砖雕仰莲花座。花瓣硕大,装饰效果极强。

佛觉大禅师塔塔身

塔基之上为塔身,为砖砌实心结构,由塔檐和檐下两部分组成。檐下部分前、后、左、右四面墙壁各雕假券门。券面砖上分别雕刻成对的飞天、龙凤、花卉等图案。券门之内则各雕刻两扇四抹槅扇门。其中,南面的券门在券面砖与槅扇门之间嵌有白石塔铭,篆刻“故祐国佛觉大禅师塔”九字。檐下其余四面墙壁,均雕刻假菱花格窗。八面的转角处各雕刻有上部带有相轮的灵塔。最下一层檐的下面有一圈砖雕双抄四铺作斗拱,补间为单抄四铺作斗拱。斗拱的分布同基座斗拱。其余各层檐的下面,均用四层砖叠涩挑出。各檐屋面均用灰色布瓦,脊部施以菩萨、垂兽等构件。最上一层檐采用攒尖式收顶。

塔身之上是塔刹,是全塔的顶部构件。建筑结构上是用来收结顶盖,以固定椽子、望板、瓦垄,并起到防止雨水下漏作用的。这座塔的塔刹,刹座作忍冬花叶形,其上安置砖雕球状带有火焰装饰的火焰宝珠,再上本应有石雕的宝珠和仰月,现已不存。

圆通禅师塔(左)和虚静禅师塔(右)

佛觉大禅师塔后有圆通禅师塔和虚静禅师塔,两塔隔中轴线并立,形制相同,均为七级密檐式砖塔。塔侧保存有石碑四块,从左至右依次为:和大司马刘公韵、重修大延圣寺记、敕赐法华寺记、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

虚静禅师塔

虚静禅师塔平面为六边形,总高14.8米。其立面形制大略与懿行、晦堂、佛觉三塔相同,但也存在不同之处:首先,是砖雕须弥座的雕饰较为简单。束腰部分没有壶门雕饰,仅雕刻莲花。其次,第一层塔身,仅南北两面刻有假券门,其余四面均雕刻假窗。其中,南面假券洞内嵌有白石铭,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毕”等字。两券券面砖均雕刻花卉图案。四面假窗格心雕刻斜方格及“卍”字锦图案。塔身上面的斗拱,虽然仍然采用双抄式,但是有平面呈45°角的斜拱。再次,第二层及其以上各层塔身均用素面砖垒砌而成,略高于懿行、晦堂、海慧三塔。塔身之上各层塔檐下又各施以砖雕单抄斗拱,其柱头铺作与补间斗拱均作鸳鸯交首式。另外,这座塔的塔刹内,还设有“刹穴”。

1992年11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该塔的塔刹内发现了一件铜质的小型喇嘛塔。该塔制作精致,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塔基,须弥座式。平面呈正方。上段为塔身和塔刹。塔身为覆钵形。塔刹由八层相轮、一层华盖和仰月、宝珠组成。全塔总高18.3厘米。

圆通禅师塔

圆通塔总高15.15米。该塔的形制基本与虚静塔相同。但细部雕饰稍有不同:塔基束腰部位均用素面砖垒砌。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则南雕飞天,北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嵌白石铭,刻篆文“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九字。第二层以及各层塔檐下的斗拱也采用鸳鸯交首形制。

和大司马刘公韵碑

和大司马刘公韵

翠壑丹枫望不穷,烟霞深处见琳宫。

帝图索钥山灵护,閟阙乾坤御气通。

水净月盂眠桂影,夜凉云衲动秋风。

悬知舍利藏幽谷,早晚玄光上太空。

灏灏西风白雁回,瑶天秋色满崔嵬。

相看司马传经处,犹是□ □说法台。

宝铎何年司净土,黄花振日静氛埃。

夕阳欲下招提暝,明月银河泛酒杯。

                         关中杨兆

注:杨兆,陕西省肤施县(延安)人,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甲第八十名。 曾出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军训严谨,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重修大延圣寺记碑

重修大延圣寺记

都城之北,相去仅百里许,曰银山铁壁,情趣皆舒,其麓旧有寺曰大延圣,创建自昔相传大安、大定。寺中有五百善众,旁有七十二庵,时有佑国佛觉大禅师、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懿行大禅师、虚静禅师、圆通禅师、和敬大禅师相继阐教演法于其地。而中虚道人邓隐峰有题曰:白银峰、佛顶峰、古佛崖、说法台、佛觉塔、懿行塔、雪堂、云堂、茶亭、堞泉皆其旧迹。尝咏歌其事,至今尚存。其所由来概可知矣。年代虽有古今之殊,而山峰基址,人心之善则无古今之异,后之览者必将起敬起慕于无穷也。

隐峰十咏:
《白云峰》:孤峰高出云,上有银色界。识得普贤身,虚空犹窄隘。悟明理性时,不作尘净界。劫火或侗然,此山无夌坏。
《佛顶峰 》:巍巍佛顶峰 ,妙笔莫能画。旁列千万层,比之无不下。毗卢顶上行,却笑望崖柏。烟索碧螺纹 ,幽静难酬价。
《古佛岩》:云锁幽岩路,寒松映碧虚。世人都不到,古佛久安居。寂而心常静,凝然体自如。他年奉香火,相近结苑庐。  
《说法台》 :松下石台妙,山僧转法轮。虽然长苔藓,终不惹尘埃。自有云为盖,宁无草作茵。当年谛听者,悟道是何人?佛觉塔示生,临济村示灭。《长庆寺》:非灭亦非生,谁明佛觉意。分彼黄金骨,葬此白云峰。宝塔耸霄汉,僧来访灵踪。
《懿行塔》:于其亲也孝,于其师也恭。临机答问难,诸方怖机峰。七十一光阴,白驹之过隙。秋风振塔铃,说尽真消息。
《雪堂》:冷烟藏万壑,积雪满千山。空谷幽深处,虚空寂寞间。庭前明月静,窗外白云闲。中有庞眉老,孤高不可攀。
《云堂》:虚堂最虚豁,衲子来如云。虽然凡圣混,不碍宾主分。何必习大智,何必修多闻。一念万年去,方为报圣君。
《茶亭》:西峰寒翠中,有亭虚四面。山间奇绝处,一一皆可见。古松八九株,秋云三五片。共分壑源春,胜比瑶池宴。
《濛泉》:寂寂银峰下,寒泉浸碧空。堪将藕池比,不与偃溪同。夜印月华白,秋风霜叶红。蛟龙此深隐,天旱济群蒙。

大定六年三月初三立石

敕赐法华寺记碑

敕赐法华寺记碑正面局部

敕赐法华寺记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国史总裁南郡杨溥撰文
行在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吴郡夏昶书丹
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书广平程南云篆额

仰惟佛氏之教,以清静慈悲为本,以方便利济为用。所以淑人心、翼王化、达幽明,妙于无迹。然而,奉其教者,必为之崇祠宇、严法相。盖以广信心,期底于感通;启群迷,咸归于善道也。司设监太监吴公亮等,生遇明时,叨居禁近,恩眷攸久,报称无能,愿托能仁,用酬大德。尝闻之故老,都城北百里许,古有大延圣寺。银山铁壁,岿然天成,真佛境也。历世既久,殿宇颓坠,丹青剥落,有待于好事者。比幸公暇而往谒之。瞻礼之余,深慨于中。归而谋及信官奉御福道诚等官,咸发所蓄。市材僦工,改旧易新。为殿五,奉香火如仪。山门、禅堂、方丈、斋厨,大小毕就。环之以垣。于是,祗严法像,虔事焚修,庶福地回光,法泒增衍,群迷起敬,善念攸同。以此良缘,上祈皇图天永,圣寿万年。民物协和,雨暘时若。普天率土,咸戴皇仁。下及众官、善信,素履清嘉,善缘深远。先亲眷属,咸获超生。普及幽明,同证佛果。经始于宣德四年夏四月,告成于正统二年春二月。乃请于朝,赐额“法华”。施财协力者,悉具名于后云。

正统二年岁次丁已四月初三日立石

敕赐法华寺记碑背面局部

碑阴:

施财协力信官:司设监太监吴亮法名福通

太监:王振、杨瑛、王安、王彦……

少监:陈谨、郭兴、杨彪……

监丞:彭以得、童安、阮浪……

大使:韦显、宋荣。

副使:宋勉、裴 □、王贤……

门副:阮廷、廖罗、阿艾……

奉御:福道成、李福宽、范 □……

典簿:裴汉、杨彪、许源。

长随内使:裴发、宿铭、平安……

 □ □善士:……

信人:……

该碑方首,须弥座,青白石质。虽不起眼,所载内容和撰写者均在明代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撰文者杨溥是明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初政治家;书丹者夏昶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以楷书和画竹闻名;篆额者程南云是明代大书法家,明成祖长陵神道上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就出自他笔(明仁宗朱高炽撰文)。碑阴太监王振是明朝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朝野,曾导致“土木之变”的发生。因其恶名昭彰,现存王振名字的文物已经不多,此碑保存下来实属不易。(王振家庙智化寺)

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碑

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 

石镫藤萝扪不穷,遥随钟声回龙宫。

芙蓉乍削三峰出,鸑鷟高盘一径通。

把酒千山邀落日,振衣万里动秋风。

相逢尽是飨霞者,一笑天门见太空。

白马金牛去不回,银山铁壁自崔嵬。

昙云寂寂风中眠,香雨霏霏说法台。

身世百年成梦幻,虚空何处见如来。

关河日暮闻清籁,银山碧松意转衰。

此碑已残,仅存碑首、碑身上半段及须弥座。碑首平顶、方首,上刻云纹。碑身镌刻明隆庆年间总督兵部侍郎刘应节所作《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诗,《和大司马刘公韵》是杨兆给此诗的和诗。

喇嘛塔正面

喇嘛塔侧面

法华寺遗址上的两座砖石喇嘛塔位于圆通、虚静禅师塔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遗址之间,通高约5.71米。基座部分均为石砌四边形须弥座式。砖砌覆钵形塔身。塔身与基座之间施以石刻金刚圈四层。塔顶部分,塔脖子均作石刻束腰形,其上为相轮组成的十三天及圆盘。塔侧还保存石碑两通,分别是:重修法华寺碑记和敕赐银山法华寺庄田记碑。

重修法华寺碑记

重修法华寺碑记

银山有寺,原系古刹。宣德间,司设监太监吴公,盖造前后殿堂、山门、廊庑,焕然一新。因具以闻,敕赐额曰“法华寺”。遂请僧众钦住持之,领徒众于朝夕祝延圣寿。是务其所关重矣。厥后,寺罹兵燹,几将之废。又以年深岁久,上雨旁风,殿堂渗漏,制具之器,悉以无存。今余文同募缘僧福清、福瑞、如山,会其用度,遂尽撤旧蔀,更覆之。檐椽桡桷之腐挠者,易其坚壮。丹青黝垩之漫漶者,增其焕饰。起自成化甲辰仲春,工毕是岁仲夏。殿宇左伽蓝堂,右祖师堂,以及殿庑、僧房,靡不一新。过者色然改观。皆曰监尊余公之为也。公以博物多识,笃于信心,而勇于义,苦心劳行不肯碌碌而从俗也。像设经宝,庄严种种,以其供具悉倍于前。数月而成,克有盛誉。尝曰:“报本之由不可无迷。礲石徵文刻之,用以彰往激来。可乎?”佥曰:“幸甚!”于是,遂徵文以记之。予惟大雄氏之教,自东汉永平中始入中国。历晋、隋、唐、宋,至今已千四百有余年矣。其为说,奥賾弘深,出有入无。而其要,以慈悲清静,自争绝欲为务。盖以使人人信其言、由其道,劝善而惩恶,弃邪而驱正,离妄而归真,非不甚易也。今僧福清,凡居是寺者,尚当体公之心,晨钟夕梵,以祝国家之嫠,以祈生民之福。斯其独公得以恒享爵禄之荣,家遂康宁之乐,而予于法门亦永永其兴隆而昌盛矣!是以为书,用垂悠久矣!
大明成化二十一年岁次已已孟夏吉旦   神宫监余文立石

敕赐银山法华寺庄田记碑

敕赐银山法华寺庄田记

临济释末后学沙门佛升篆文

奥以都城之北百里许,有银山铁壁寺,乃往古辟支佛之道场。昔唐邓隐峰姨妹修行之处所,实天下之名山,乃诸方之洞宇。内外官员人等,若造于斯,见其峰峦叠翠,境趣幽然,踊跃频登,无不忻慕而矣。兹者此寺原系唐宋古籍,至今俱是一派相传,后有更替住持明灯领梵修,祝延圣寿,以图补报。幸有大檀越信士刘得玉等,游山设斋。见其常住空虚,道粮不接,是乃遂发心各捐赀财,赎买香火地二十余亩。常住永远供众,命工刻石,用传悠久。将一毫之善,祝皇图而永固,祈佛日以常明,海晏河清,民康物阜。预立碑文,永远无贰。

峕大明嘉靖四十四年四月吉日立石

法华寺遗址柱础石

法华寺遗址水井

法华寺藏经阁西配殿遗址

法华寺遗址旗杆石

法华寺遗址莲花柱础石

法华寺遗址石台基

敕赐银山法华禅寺续宗联芳记残碑
敕赐银山法华禅寺续宗联芳记

夫释迦文佛,为利群生,兴慈连悲,旷劫修因,累世□ □ 施身□ □ 河之玄门,获不可说,慈悲之妙行,身等金山。 □ □ □ 境,内外明澈。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普润群机,悉获三味。慈悲喜余,□ 心无 □ 。递相阐法,利济人天,莫令断续。其得法者,西天总□ □ 十 □ □ 芦过江,少室面壁九年,衣法行付慧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 □ 。

阐宗风,盛行于世。后□ 道者,何穷数矣。时有临济、曹洞 □云门宗枝,兴 □ □ 久,法句字数将终。兹有后裔住山 □ □,善崇道德,行仁果聚,福慧圆明,一乘宗印,了悟真常,本□ 清静,大法隆兴,弘慈普润。兹者,山门有行,□ 驾亲临,龙睛观翫,金□ 敷论。如此胜缘,犹盲龟而且□ ,□ 佛大檀越御马监太监谷公大用、御用监太临张公□ 、司礼监太监魏公彬、御马监太监佛公保等,目击皇图而永固,祈佛日以常明,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更翼施财,众信大□ ,天颜享寿,算以无穷。佑法门而不坠,仍布四生脱苦。

本山住持退隐松轩沙门慧暕述

峕皇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良月吉旦


重修银山法华寺记残碑

法华寺遗址东坡地上有一座半截塔,残高6.8米,平面呈六边形,也为密檐式砖塔,从第一层塔身往上,每层的塔身、塔檐,其平面轮廓均呈向内弯曲的弧线形,样式颇为特殊。各层檐的下面均施以砖雕斗拱,其中,第一层檐下的斗拱为双抄四铺作式,以上各层均为单抄三铺作式。各层檐的上面则以素面砖叠涩砌出,不覆盖瓦件。塔铭已不存,不知建于何时,为何人墓塔,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为元代建筑。

无铭密檐式砖塔

密檐覆钵结合式砖塔

密檐覆钵结合式砖塔位于法华禅寺遗址西南。塔上部残损,平面为六边形,高8.8米。塔基束腰部位雕刻有金刚力士像。塔身以上部位出檐三层,均为冰盘檐式,檐的上部用素面砖叠涩垒砌,不施瓦件。再上为雕有如意头和花带图案的覆钵体,覆钵体矮而粗壮。覆钵体之上为塔刹。塔刹下部有须弥座式的基座,再上为莲瓣,莲瓣之上,相轮已不完整,仅存10层。塔铭已佚。

银山山麓上现存9座石砌喇嘛塔,形制相近,尺度较小。除转腰塔外,其余各塔均未留下名称。

转腰塔

转腰塔,建于明清时期,仅存塔基和部分塔身,是银山塔林内海拔最高的古塔。相传,围着此塔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能治好腰腿疼病,故称“转腰塔”。

银山塔林喇嘛塔组图

银山塔林山林间还有诸多佛教遗迹,隐没于壮阔的山色里,较有代表性的有落落洞、朝阳洞、古佛岩、说法台等。

落落洞

落落洞是过去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此洞称为重石洞或重岩洞,其上洞为佛龛,供奉观音菩萨。“落落洞” 是当地乡民的叫法,意思是洞上有洞, 洞上落着洞。

朝阳洞

古代人工开凿的石洞,是僧人讲习佛法或生活起居的场所,现仍存有部分活动遗迹。

古佛岩

岩壁上线刻弥勒佛一尊,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和清光绪《昌平州志》均有记载。

说法台

说法台相传是唐代高僧邓隐峰讲经说法的地方,石岩上刻有“佛”字,其前还保存有柱础石等建筑遗迹。

说法台“佛”字

说法台柱础石遗迹

松棚庵遗址

松棚庵,建于明清时期,因庵门前原有大松树一棵,松冠如盖,内荫满院,故名松棚庵,现仅存遗址。

银山山景

山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