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出诗人之“真身”,方解“诗心”与诗趣——明月解诗之五

 zgscdh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诗言志”(《尚书 尧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毛诗序》),诗歌是以表现或抒情为特征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在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或描绘的景物形象,都间接地、或多或少带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大而言之,读诗就是与诗人交流,与诗中人交流。


      李白有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自视颇高,对杜甫尚有诗调侃:“借问别来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对孟浩然何以这样推崇备至呢?于是有论者认为这首诗有溢美之辞,有拍马屁之嫌。真如此吗?非也!这些论者只读出了诗中孟浩然的形象,而没有读出李白自己的形象。读者只要知道李白一生嗜酒、爱月、迷花,戏万乘若僚友,便可知诗中孟浩然的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己的形象了,或者说诗中的孟浩然已经被理想化了,染上了诗人自我的色彩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杜甫的一首律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中颈链“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省”的读音和解释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教材课下注释为“省,曾经”,并不注音; 中央电视台给出的读音是读“shěng”。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较多的论者有认为读“xǐng ”,是“记得”或“曾经”义,他们主要从“省”的含义和用法来分析,选了很多的句子来佐证,有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五六千字,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的确颇为辛苦。
    笔者认为中央电视台的读音是正确的,应该读“shěng”,是“简略,粗疏”义。
认为读“xǐng”的论者恐怕太着意于字词的考据了,也恐怕只读出了王昭君的形象,而没有读出诗人杜甫自己的形象。
《咏怀古迹》共5首,分咏五位古人。老杜不过适在夔州一带流寓,凭吊了几位古人的遗迹,咏叹古人并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当然,昭君是有男子气概的,这一点也无须老杜来说。
    然咏昭君这一首,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确乎有深意,老杜是指桑骂槐,借力打力也,皇帝做事太粗疏,让一代佳人远赴异域,此所谓我杜甫有才而皇帝不识也。
    故笔者以为读“shěng”为好,恰能表明因皇帝自谓天纵其才,做事看人不细致,让很多有才之士遭受不公正待遇。
    其实,很多古人也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如王介甫《明妃曲》中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曹雪芹便认为颇有新意,并通过林黛玉之口与欧阳永叔的和诗作了比较,认为欧公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也有新意,但较之于安石,终是稍逊一筹。曹公的看法当然颇有见地,殊不知欧阳修和王安石的新意沿自老杜也。


    由此可见读出诗中人、尤其是诗人自己是何等重要;而与诗人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真乃读懂古诗之妙法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