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请轻触按钮,聆听诗外音…) 知了起义
鉴真自宝塔湾码头第四次出航 许多故事径直溜走 太史慈青冢依旧(摄/华迅) 后记: 近两天西安持续高温,42摄氏度的“热情关照”下,外出行人与路边花木像被爆烤了,人懒得说话,叶儿懒得舒展,连路边的猫咪们也成群结队地摆出销魂葛优躺。独有一种小昆虫,在炎炎烈日下极尽狂欢——挠人的“知了知了”铺天盖地压来,似要叫得让人喘不过气才甘休——即便口不干,翅膀也该酸痛了吧。 第一次听到排山倒海的知了声漫天盖过来,是在南京。声势尤为浩荡的一次,在扬州高旻寺。往寺院深处走,竹海翠绿,持续不断的“吱—吱—吱”便从竹子上空倾泻而下,当时的我惊异于那片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似乎整个人瞬间被密不透风的“吱吱吱”紧紧包裹了。 一脸惊惶的我问同行者,“知了声啊,今天着实热”,他们笑着说。大概南方人早已听怪不怪。我当时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集体的力量大。 当然,也别以为西安的知了吃素。从天蒙蒙亮到路灯将息,它们的狂欢声也具有十足的穿透力,墙壁、玻璃、耳机都不是对手。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烦躁的吱吱声上,身体是湿热的,内心是燥热的。而将思绪拉远了,便想到了机缘巧合的扬州行。 提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城市,你也许会想到燕京、汴京、金陵,甚至苏杭,绝少想起扬州。但在有唐一代,有“扬一益二”之说。尤其到唐后期,扬州与益州(今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唐长安、洛阳城,更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所以,当我站在古运河旁,河水滔滔,仿佛依旧能触碰到它当年的那股风韵。途经扬州的运河为运河四段之一的邗沟段。该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为古老的一段。文峰寺寺门朝西,依河而立。门前所立石碑刻有“古运河”三个字,苍劲古朴,似诉说着运河的古老与沧桑。 我拍到的大红色字迹,笔力苍劲,已佚 人们一般“烟花三月下扬州”,独我酷暑八月徘徊在火炉一线的南京—扬州—镇江。炎炎烈日下,聊以解暑的,唯各地美景。不过,在文峰寺内,倒也清静凉快。不信,您瞧下面这位一本正经的“鲁西西”。 “入定的鲁西西”(摄/华迅) 她是我们正见组(按八正道将小朋友分为八小组)的小朋友,五岁,特别喜欢看书,手里常抱着本厚厚的《皮皮鲁传》,读得很快,接着又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儿童版)。爱唱爱跳很乖巧,还会演小品,扮鬼脸,逗得大家前仰后伏。性格特别开朗,笑起来是个肉嘟嘟,大家非常喜欢她。 没活动就乐呵呵地翻书的鲁西西(摄/华迅) 去往高旻寺的路上,我一路东拍拍西拍拍,转头一看,呵,有人偷拍。于是便和这位八岁的小帅哥一阵对拍。他是有点腼腆的小男生,话不多。但是你只要和他友善地聊天玩耍,他的话和笑就都多了起来。吃斋饭的时候他最乖,坐得最端正,发出的声音最小,从来都不追着问我要肉吃。 后面入境的那位,曾给我惹了点不小的麻烦。在文峰寺的半个月内,不仅没肉吃,零食也杜绝。所以,这小家伙和其他组的小朋友因一包不明来历的零食掐在了一起,还把人家头给打破了,好在不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