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第五十四 鍼解篇

 火岩山 2022-08-19 发布于山东

《下經·鍼要》曰:刺虚則實,滿而泄之。菀陳則除,邪盛則虚。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虚。言虚言實,若有若無。察後與先,爲虚爲實。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補瀉之時,若得若失。九鍼之名,各不同形。實须其虚,虚须其實。經𣱛已至,愼守勿失。深淺在志,近遠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欲無營眾物,必正其神。”

刺之道,虚則實之,實則瀉之。實之者,鍼下熱也。瀉之者,鍼下寒。“故刺虚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气實則熱。满以泄之者,鍼下寒也,瀉之則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出之者,出鍼勿案。熔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案之。疾而徐則虚者,旋出鍼而徐案之。

言實與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者,爲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气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期當補瀉也。刺實须其虚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之也。刺虚须其實者,陽隆至,鍼下熱乃去之也。經𣱛已至,慎守勿失者,勿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神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静心觀病人,無左右視也。义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三里者,膝下三寸也。低䯒中,舉膝易見也。跗者,太衝也。跗大趾内上者,公孫也。跗下陽明者,内庭也。跗下少陽者,臨泣地會也。巨虚者,蹻足䯒獨陷也。下廉者,下陷者也。

九鍼也,上應天地四時陰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有曰九鍼。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脉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合气應律,人齒面目應星。出入气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脈,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陰陽,七鍼益精𣱛八鍼除風寒濕,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气,此謂之各有所主也。

夫人者,以神營精衛,恖志意想,而應八風。以神志衛意,爲天爲陽。精想營恖,爲陰爲地。以喜怒哀樂,以爲人也。此三者,亦分陰陽四時也。

人者,其動气應天,其静气應地。喜怒衰樂,爲四時八風。人之髮齒耳目,以應五音六律。人之陰陽,以五气諸腑應天,六脈血臟應地。經筋骨肉皮,人形之五部也。气血筋骨肉,質之五行也。

貞臟以肝气應地,心𣱛應天。肺气應天,脾气應地。腎者,以命應天,腎氣應地。目以金木水火土本,精神氣血相應。

陽之數九,以應九竅。目爲神竅,鼻爲气竅。耳爲腎竅,舌爲心竅。口爲脾竅,前爲精竅。右目爲肝竅,右耳爲肺竅。後爲穀竅,右鼻爲營竅也。

人有骨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三百六十五俞。天經三百六十五日,以别七十二候。候繼二十四气,气歸十二。天地陰陽,與人無邇也。故人之陰陽虚實,寒熱表裏者,亦歸之矣。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形以三百六十五節應人。天生於一,地成於一。人合以一,以爲生計。

是以觀動静,而知生成。知天常,以明地機。觀形色,以知夀夭。一以通天常,六律應之。二以候五色,七惑應之。三候以气動,八風應之。四辧之以時季,九野應之。五别五域五行,風寒暑濕燥應之。若日之灮於曐,气之倂於月耶。

知之血,以候髮之毋澤。知之气,以候五音之辧。辧音聲之甚一,以候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合六律。臟腑法有虧盈餘,應有餘不足。聞息知气,觀面五位以知精。精之秀於質,气之秀於色,神之秀於目。

天一地一人一之爲三,三三九部,以候高下有餘。地有九野,以應九候。

一天候風寒暑熱,頭項胷背應之,以候陰陽,侯節寒熱應之。

二地候臟腑筋骨,經脈節俞應之,以候表裏開閉節度,皮毛汗弗汗應之。

三人候虚實之變,血𣱛精經應之,以候生死,盛虚根元應之。

一分天,候首胷面齒。一分人,候肝膽脾胃膓。中上反复,洩多血少。十分地,候筋骨精髓。下中反複,有澀十分,有蹇利之變。五分人,以候緩急,彊弱生死。六分地不動,火水不足,三分見寒。關節次第,九分而明。

别四時,辧清濁。人與寒温暑濕四時,一而應之,以其候相反。一者,四方上下。各以其常作解,釋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