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俄为师” 探究

 阿里木杜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桂林有个石碑上,刻着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写的一篇比较长的文字,印象最深的是“以俄为师”四个字,文字说明是孙中山说的。桂林是孙中山当年筹划北伐的大本营基地,也是国民革命开始“联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据广西年谱记载,民国10年(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设置北伐大本营于王城,委任胡汉民为秘书长。为大举北伐作准备。7、9、10日三天,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各界欢迎大会上,先后作了三场演讲报告。21日,宋庆龄偕红十字会员抵达桂林。23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抵达桂林。孙中山多次会见马林,商讨中国革命以及和苏俄合作等事宜。
孙中山的三场演讲报告,分别题为《三民主义是建设新国家之完全方法》、《知难行易》和《军人精神教育》,这三场报告没有具体的文字内容。

图片

孙中山晚年主张中国革命必须效法苏俄模式和容共合作,以争取苏俄协助中国革命运动发展,但罕见孙中山的文字表述,这也是后来国民党想要回避的史实。
史料记载,1919年苏俄为了发动世界革命,建立与巩固苏维埃世界革命中心的地位,成立了苏维埃共产国际组织。其后,曾派遣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波波夫和维经斯基先后来中国找过孙中山,向孙中山介绍俄国的革命经验,孙中山忙于应付军阀割据混战,需求对不上,断言苏联体制不适合中国,没有产生什么兴趣。
真正对孙中山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共产国际派来的第三位代表马林,这也是基于孙中山在1921年前后所处的环境背景所决定的。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封建官僚体系,一旦推翻了旧的统治者,新的统治者就想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了大皇帝,便有无数的小皇帝,打倒了一个皇帝,就会冒出来一群小皇帝。孙中山丧权之后企图重整旗鼓,低潮中逐步认识到了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192163日抵达上海,出席了723日至83日的中共一大会议。1223日,在共产党员张太雷(翻译)的陪同下来到桂林,住了9天,与孙中山进行了三次彻谈。

图片

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的驻节处,与马林进行了三次长谈,双方逐步找到了共同契合点,为推动国共合作起了催化作用。王城原楼遗址被毁后复制。
孙中山走过美洲、欧洲、东亚多国,交友无数,但并不能从中获得经济军事方面的援助支持,他把最后的希望落在了苏俄政府身上。打仗闹革命需要武装力量,更需要钱,一旦接受了苏俄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就必须用接受苏俄“一切改造建议”来作为交换的代价。
这次长谈之后,孙中山作出了一生中的最重要决定:让国民党接受改造,容与共产党合作。有被后来历史证明的三个事实:
一是困境之下,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经济与军事援助,为北伐整军获得了军饷和武装。
19228月,孙中山遭叛军炮轰而落魄于上海,苦于无任何援手。825日,在上海法租界里,孙中山与马林再次见面会谈,之后又进行了密切的接触与谈判。1923126日,孙中山与苏联政府特使越飞在上海签署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国民革命从此有了新的转机。
这份《宣言》内容主要有四点:
1)孙中山认为共产主义乃至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越飞表示赞同,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国家统一和独立,并得到苏俄的同情和援助。
2)根据苏俄1920927日的对华宣言,苏俄政府确认准备且愿意放弃沙俄帝制政府对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强索权利,包括另行交涉中东铁路协定。
3)在中俄解决中东铁路问题之前,维持中东铁路的管理现状。中俄两国政府同意依据彼此实际利益与权利权宜,进行现行铁路管理改组,并同张作霖商洽。
4)越飞宣称,苏俄无意令外蒙古独立于中国之外。孙中山同意并考虑无力防止苏俄撤兵后的善后防卫治理,认为苏俄不必马上从外蒙古撤兵。
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苏俄政府主动放弃不平等条约,于1920927日发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部致中国外交部照会》,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
随后,苏联开始逐步向孙中山秘密提供援助支持。192338日,首付200万墨西哥元的经济援助,派去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小组。孙中山接受了苏俄引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形成合作战线,苏联承诺会向国民党继续提供经济、军事和政治的援助。
孙中山指示廖仲恺贴身陪同越飞,以获取更多的苏联制度信息和争取更多的援助,派蒋介石前往莫斯科学习苏联的军事管理。

图片

孙中山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三条,第甲款,第(三)段指出:中国与列强所订其他条约有损中国之利益者,须重新审定,务以不害双方主权为原则。但《宣言》全文还是没有提及苏俄。摄于台北

二是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实,接受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包容合作。孙中山与马林会见后决定改组国民党,修改了章程,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到国民党合作。共产党人仍可保留其共产党内的身份和党内的地位,构成了党内有党的“跨党集团”和执政联盟。
192310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多人陆续以个人身份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参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和政府部门的一些工作。
19241,在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俄顾问鲍罗廷应邀出席,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被选举为中央执行委员,沈定一、林祖涵、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其中共产党人谭平山还进入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3人常委兼组织部长,林祖涵出任农民部长,他们的秘书也都是配备了共产党人。

图片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635人,其中中共党员入校前有35人,在校发展99人,共有学员党员134人,占到学员总数的21%。国共俄三方合作期间,黄埔军校一共招收六期学员,总计14295名人。摄于中山
三是屡挫屡败、孤立无援,苦于斗不过军阀列强的孙中山,总结了失败教训,认为国民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政治经济援助下,孙中山按照苏联模式,接受了权力由上到下递减和军队党服务、为党所控的思想,创立了国民革命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训练了一大批黄埔军校学生军官作为北伐护国的先锋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1924 5 月成立后,孙中山委任蒋中正为校长,按苏联顾问要求允许共产党派人入驻协管军校,与周恩来、李富春、陈毅、聂荣臻、鲁易、孙炳文、恽代英、萧楚女等一批共产党人进行国共军事训练合作。作为政治交换,苏联同时兑现了军官学校所需的资金、训练、顾问,以及武器、装备和食物作为后盾。

图片

台湾历史文物馆军事记载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左上),而非人们熟知的周恩来。馆管人员解释:共有七任,戴为首任,周为第三任。摄于台北

可以看出,无论是马林说服了孙中山,还是孙中山投向了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内因起了决定性的变化,外部环境只是引起变化的重要因素。
孙中山与列宁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从未见过面,到相互认知时,彼此都已接近了人生的终点,前后间隔一年相继去世。当时,孙中山比列宁年长4岁,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比列宁的十月革命成功,也早于6年建立政权,异曲同工的都是用暴力的行动推翻旧的帝制政权统治,但孙中山建立的新政权并没有列宁的政权来得稳固,这是中国早期革命的缺憾。
那么,孙中山究竟有没有提出过“以俄为师”呢?
第一种解释是没有说过。
孙中山在见到马林之前是根本不认同苏俄的,他在与马林几经磨合之后,才逐步接受了援助、合作的约定。按照桂林碑文记载孙中山“向青年学生提出'以俄为师’”的理解,应有指在桂林北伐基地的这三场演讲中提出来的,而这三场演讲的时间是在孙中山与马林见面之前发生的,不是之后。也就是说,孙中山的思想在那三场演讲时还没发生转变,也不可能提出。
第二种解释是很早之前有说过。
孙中山31岁在伦敦蒙难后,曾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与俄国革命家伏尔霍夫斯基相识,伏尔霍夫斯基把孙中山的一些文章翻译发表在俄罗斯刊物上,颇得孙中山的好感。1897315日的一份背景史料,被后人演绎了一出孙中山 “甘当小学生”、“我党以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革命励志故事。但是信件的文字内容并不是这样,孙中山提及的仅是对伏尔霍夫斯基用英文转译俄文在刊物发表所做的一些帮助,而且,此“以俄为师”,与彼“以俄为师”相距甚远。

图片

辛亥革命网用了这份孙中山在伦敦的手书信函,描述了孙中山“以俄为师”的故事,但此时孙中山尚无创党,信函也未提及“以俄为师”。来源:辛亥革命网

第三种解释会不会在国一大上有提过。
19241月, 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全文从头到尾未提及苏俄半个字,也没提及共产党。有些解释说,《宣言》诠释了新三民主义的政策,也有理解为孙中山表达了“两联一扶”的精神,但通篇文字中确实没有直观看到。
第四种解释会不会在最后的遗嘱中有交待。
孙中山只活到59岁,生命的晚年与苏俄接触也只有3年零2个月的时间。19253月,孙中山在去世前,的确留下过三份书面遗嘱:
一份是大家熟悉的,留给国民党同事的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汪兆明起草 孙中山签字。
第二份是留给妻子宋庆龄的家事遗嘱: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图片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54岁的列宁21日突然在苏俄病逝,孙中山闻讯休会三天,并书写了挽联,表达对列宁的敬重之情。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