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美军“动态兵力运用”概念的内涵及影响

 keenid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自《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提出“动态兵力运用”(Dynamic Force Employment,DFE)概念以来,美军在全球各热点区域持续、小幅地调整海军航母打击群、空军战略轰炸机等兵力,并通过不断的作战实验和联合演练持续调整和优化兵力部署。美军的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全球远程兵力投送能力,同时提升与盟国和伙伴国家联合运作的集体作战能力,最终实现美军力量从“连续驻扎”向“动态兵力运用”转变的战略目标。
概念缘起: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战争环境的改变促使美军调整兵力部署方式。2017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8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2019年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都对对手日益扩大的远程火力打击威胁表示担忧。同时,自《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把中俄列为“战略对手”后,美国加速其全球战略调整,围绕“国家间的战略竞争现在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而非恐怖主义”基调实施战略重点转移,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中俄。战争环境的改变要求美军能够在得到临时通知并几乎不让敌人获得提前预警的情况下,向世界各地投送军事力量、进行重大军事部署,从而威慑潜在对手。

图片

《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封面

兵力规模缩减与基地调整促使美军追求兵力快速反应能力。冷战结束后,两极对抗与全球性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各国纷纷降低军备投资,以将预算投入到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加之部分国家民族意识、主权意识高涨,因此,排斥他国在国内的军事存在与基地需求。此种情况使得美国维持海外基地的成本不断提高。加上本身国防预算与兵力规模缩减,美国开始从追求增加海外驻军与海外基地数量,转为强调全球机动、快速反应与精准打击的能力,以维持自身在各地区的军事存在与国家利益。《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提出,为了提升兵力调动和态势复原的能力,要将现行大型、集中、未被强化建设的军事基地,转型成小型、分散、具有复原力和适应力、且能进行积极和消极防御的基地。

图片

美军历来追求通过创新作战概念谋求作战优势

维持大国竞争优势促使美军改变兵力运用方式。兵力构成和作战概念是赢得大国竞争胜利的关键。美军作为一支走“技术流”的军队,历来追求通过创新作战概念谋求作战优势。面对新的对手和威胁环境,在无法快速研发大量新型高性能武器装备的前提下,美军追求尽快开发新型兵力设计概念,改变兵力运用方式,塑造一支弹性、灵活、适应性强的作战力量,确保竞争优势。《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提出,过去15年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战争,延宕了美军作战准备、装备采购和现代化更新的进程。为赢得未来的战争,必须尽速实现关键军事能力的现代化,调整兵力的运用方式,发展创新的作战概念,建构一支具有杀伤力的部队。

概念内涵:战略的可预见性、

战术的不确定性

概念定义 《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对“动态兵力运用”概念的目的与功能进行了说明:“全球战略环境需要越来越多的战略弹性与行动自由。动态武力运用概念将改变联参本部使用联合部队的方式,以提供主动先制的、且可伸缩的任务优先选项。动态兵力运用将更为弹性地使用战备的兵力,先制、主动地塑造战略环境,同时保持应对突发状况和确保长期作战所需的战备能力状态。”由此可见,“动态兵力运用”概念的目的是增加美军作战弹性,使潜在的对手难以预测美方的军事部署行动,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同时在不被对手获取情报的前提下向各地输送军事力量,为己方战略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军事选项,迫使对手在不利条件下作战,最终挫败对方行动,实现己方意图。
内涵阐述 制定“动态兵力运用”概念的始作俑者是前美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他认为美军的行动在战略上应该是可以预测的,同时在战役战术层次上要更加灵活,让对手难以预测。即美国的对手一方面应该清楚华盛顿会采取何种政策,畏惧“美国强大的战斗铁拳”;另一方面,却对诸如“美军在何地、用多少兵力在担负何种作战值班”的问题难以猜透,以此让美国的潜在对手产生特有的“战役战术混乱”,剥夺其准备抗击美军作战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动态兵力运用”概念是一个专为应对大国竞争设计的兵力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力量部署模式,通过增强美军兵力部署的突然性、模糊性和非线性,提升美军生存力和威慑力,达到“战略上可预测、行动上不可预测”的效果。

图片

“动态兵力运用”概念的提出者——前美国防部长
詹姆斯·马蒂斯
 相关评论 2018年4月,前美国参联会主席约瑟夫·邓福德在国会证词中提到,美国将面临中俄的长期战略竞争威胁,“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使美国能够透过可伸缩的军事存在来主动塑造环境,迅速部署兵力,以应对新兴作战需求,同时保持长期作战准备。并表示“动态兵力运用”概念具有不可预测性、敏捷性和主动性等三大关键特征。其中,不可预测性是指通过灵活的兵力部署,让竞争对手毫无准备,使其质疑部署的战略意图,最终放弃原来的战略统筹或战役计划;敏捷性是指力量预置能够做到快速灵活;主动性是指美军的部署行动经过多次思考和论证,并非疲于招架的应急之策。前美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评价“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为应对大国战略竞争的“良方”,并表示该概念可以让美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时具有更大的战略灵活性。
概念实践:瞄准中俄,持续
开展作战试验
由于“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主要定位于应对来自中俄的战略威胁,因此该概念的验证实践主要体现在印太与欧洲地区。自概念公布后,美军各军兵种即不断配合进行日常训练。
印太地区 2020年4月17日,美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将5架原驻扎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B-52轰炸机撤回美国,宣布结束进行16年的进驻关岛之“持续轰炸机进驻”任务,过渡到“动态兵力运用”模式,随后,美印太司令部及太平洋空军陆续针对此概念展开部队相关能力培训,以展示“动态兵力运用”的投射效果;2021年3月12日,美空军第19战斗机中队和夏威夷航空国民兵第199战斗机中队的F-22战机飞赴岩国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动态兵力运用”任务,并与美陆战队F-35B、日本航空自卫队F-35A及其他战机进行联合演训;2021年12月3日,来自美空军阿拉斯加艾尔森空军基地第354战斗机联队的F-35A战斗机抵达位于日本岩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站,执行“钢铁匕首行动”任务,在部署过程中,美空军与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的F-35B战斗机进行了战力整合,验证了美印太战区快速动员和部署第五代空中力量的能力。
欧洲地区 2018年4月至7月、8月至12月,美海军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连续两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部署,此次任务是航母打击群自1990年代初以来首次于北极圈活动,旨在打破以往部署方式,增加竞争对手预测、追踪、应对的难度;2019年10月27日,由B-52和B-2所组成的轰炸机特遣队由美本土飞赴欧洲,与常驻英国的B-52轰炸机会合参加全球闪电演习,并与北约盟国进行联合演训,以此向欧洲盟友传递美战略轰炸机有能力随时从美国本土驰援欧洲战场的政治讯号;2021年6月,美陆军第41野战炮兵旅先后部署波罗的海、黑海、德国及北非等地,验证其机动能力,最后更深入极圈,进行代号火力震撼的射击演练,以展现美军能在短时间内转战各地,快速部署、投射兵力的能量,并证明有能力在全球各地以自己选定的时间、地点执行各项任务。

图片

美海军杜鲁门航母

从美军持续进行的各种作战试验来看,“动态兵力运用”概念旨在打破既有框架,令对手难以预测其战术战法,以确保更大的战略主动性、因应方案选择性、战术灵活性、作战弹性、部队韧性与安全性等。

概念影响:虽有成效却也

饱受争议

盟国信心降低,美国区域安全体系或出现裂缝。在“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下,美军轰炸机不再常态驻防于关岛,而是调回美国本土。这引起了二战后有大量美军驻防的日本之担忧,担心美国对协防日本的承诺是否降低,以及担心该概念的部队调动模式,将会使美国难以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降低美国的威慑能力。欧洲盟国亦有相同的担忧,担心“动态兵力运用”的“不可预测”,容易导致决策的复杂化,提高误判的风险。此外,“动态兵力运用”强调快速的兵力分合,平时分散部署有赖自身基地和盟国愿意提供足够的前进基地,及其相关的设施建立与后勤支援、预算分摊。同盟国家担心一旦美国与潜在对手发生冲突,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受到报复与袭击,从而降低与美国的合作意愿,不同意美军进驻或使用其国内的设施。
机动风险升高,战场不确定性增加。美智库专家认为,“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下的长途、频繁的部队调动,虽然会增加对手预测、追踪与制定因应计划的困难,但也会使美军承受更大不确定性的风险。第一,美军舰队和军机需不时航行于各大洲、各大洋,需要大量中继补给能力,而中继补给与补给线容易成为潜在对手的首要攻击目标;第二,一旦形势遽然升高,美军需要长途、远距调动军队,无法迅速因应冲突而失去先机,潜在对手则以逸待劳、容易掌握主动权;第三,“动态兵力运用”为追求作战不可测,往往会刻意标新立异,执行非常态任务、采用非固定航行路线等,这会造成作战人员过度疲乏并承受更大的压力,反而会增加战场的不确定性。
兵力规模有限,无法有效应对大国冲突。“动态兵力运用”概念主要寄希望于平时透过动态威慑达到遏制扩张;若威慑失败而发生战争冲突,则希望藉由分散的部署方式,减少遭受弹道导弹集中攻击的损害程度,再以迅速兵力集中的方式予以攻击。以“动态兵力运用”作为财政、兵力缩减下的过渡兵力运用模式,将难以因应遽然升级的大国冲突危机。前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在联邦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表示,从美国驰援“第一岛链”一般需要21天,最快也要17天,因此,需要大幅提高国防预算,以在高风险地区长期驻扎部队,并建设更多能容纳轮流驻防部队的基地。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2年7期《军事文摘》志,作者:陈雨茗、安文、禤白泽,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