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的前生

 若悟369 2022-08-20 发布于安徽

前言: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多数先民很多的时候是在乡村居住度过的。但城市的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且城市与乡村同为人类聚落的两种形式,城市是如何、何时产生的呢?城市在产生前又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存在?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又源自哪里?哪些城市会受其影响?

城市形成之前——聚落

中国城市开始形成于夏朝,那么我们要关注一下夏朝前称之为原始社会的远古时代的历史时期,人类聚落的形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原始社会,远古时代人们都经历了什么?

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自然采集、渔猎的生活,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当时聚居的方式主要还是穴居、树居等等,并未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一直到中石器时代,在渔猎生活中出现了农业,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居民点。原始居民点为标志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文章图片1

社会发展背景

到新石器时代,农业逐渐发展,后期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例,它是有着6000-67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遗址,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有着简单的功能分区。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产方式。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环绕着门朝向大房子的小的住所。

文章图片2

西安半坡遗址示意图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向阳、近水,密集成群,有一定的功能分区。一般包含墓葬区、生产区、防御区。这时的布局显然是为满足族群生存下来而存在的。

原始社会的居住经历了巢居(旧石器)——穴居(新石器)——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几种居住形式。巢居与穴居的时间最为漫长。

文章图片3

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窝棚”建筑遗迹示意图

文章图片4

穴居发展示意图

文章图片5

当阳挖掘的半地穴式房址平、剖面图

文章图片6

随着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时间线上来讲,城市的产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直至整个封建社会,不断完善。就城市基本性质与特点而言,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我们来看看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济社会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然经济时代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这时人们以穴居为主要聚居形式。

农业起初是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部门无法再包含畜牧业,畜牧业这才从农业部落中脱离出来。有学者认为,游牧部落的形成在时间上晚于农业部落的形成,应该把农业部落的分离,农业、畜牧业在先进部落内的专门化作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为最原始商业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成为一个专门的生产部门,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时,人们已经有了半穴居或者以木、石为主要材料,简单搭建的地面建筑

在原始社会末期,在原有谷物种植的基础上,经济作物也被大量种植,产业链也因此而形成。在此期间,金属冶炼、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酿酒等工艺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中,生产步骤更加精细明了,对工人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专业人才也应运而生,从而促成了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金银开始发挥货币职能的作用;其次,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加快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造成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及私有制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正式开始。由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商品交换的地区也由以前的小区域逐渐扩大,商人阶级作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也产生了,他们只负责进行商品交换而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也不断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也成为工商业、统治中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水平、艺术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明显提高,这也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文明时代由此到来。

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两种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奴隶、封建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后,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主。

第四、私人劳动通过商品交换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社会背景

文章图片7

史前还是传说中财产公有的禅让制,从禹没有禅让而是传位给儿子启开始,进入私有制的社会。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以防卫为主要作用的沟壑城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就有了私有剩余财产用来交换。当交易的数量越来越大,就需要一个固定交换场所,这就产生了城市型的居民点

文章图片8

长江大学 丰燕 讲义

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盛,灭掉夏,进一步完善奴隶制度,手工业类型增多,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从商代遗址中还发现了当时的货币。周部落兴起于渭河上游,以农业为主,逐渐强大,东周迁移,灭商建周。其建城制度源自井田制的影响。井田制是我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历史上与城市相关的词语有:邑、都、市、城、郭、国。

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为小邑。

文章图片9

来自长江大学 城建学院 丰燕讲义

文章图片10

丰教授讲义

文章图片11

丰教授讲义

文章图片12

丰教授讲义

文章图片13

丰教授讲义

文章图片14

以上可以看出城市产生前的雏形发展过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而成的方式。这个时候,并未有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那么,最早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又源自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