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要感谢苏联!为了帮助中国造坦克,苏联人有多努力?

 春城春短春芳 2022-08-20 发布于吉林

上世纪50年代,中华大地上来了一群援助我国建设的苏联专家,他们是工厂车间锻炼出来的技术骨干、专业院校毕业的设计师、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甚至有的还是直接参加过卫国战争的战斗英雄。

文章图片1

这些来自苏联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骨干,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操经验和严谨专业的工作态度,与先辈们一起,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军事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很难想象,我们这个1949年开国大典还只能开着缴获日本97式坦克受阅的农业国,短短10年后,就能制造世界一流的主战坦克和喷气式战斗机,新中国由此具备了初步的工业体系。所以50年代,中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成为现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共同记忆。

文章图片2

记得我之前做过三线建设和中美联合抗苏的两期内容,最近又翻了一下大家的留言评论: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重新审视这段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进而发展为激烈对抗的历史,其实大部分人都能清醒意识到这个永恒原则。前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后台也收到不少私信想让我讲讲,这里我作为一个做视频的,这时候也没资格说什么!但是以国家利益为线索,是我一直以来读历史,看待国家关系的最主要研究方法。苏联、美国,我们过去现在,与这两个大国的恩怨纠葛,也跳不出这个基本框架。

文章图片3

之前那两期节目也只是真实历史的客观展示,希望帮助大家建立起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认知。而最近,我准备把这条时间线补充完整:聊聊中苏关系破裂前的历史:核心就是一五计划,苏联援华的156工程。资料比较多,目前还在整理写稿中,这次就先挑出其中一部分:坦克工业,这个最具代表性、也是苏联印记最强的领域来说说这段历史吧。

文章图片4

包头,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建国初期只是一座人口不足8万、城市面积5平方公里的边陲小城。但赶上一五计划的历史机遇,包头迅速发展为当时集钢铁、兵器、发电于一体的少数几个重工业城市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坦克工业中心,地位等同于苏联的哈尔科夫。为什么会选包头造坦克呢?

文章图片5

首先是地理位置,包头北依大青山和乌拉特山,黄河沿城市南部流过,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是发展工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关键是离苏联近啊,一五计划制定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未结束,迫使我们不得不把新建的工业基地尽可能摆在后方,脱离敌方飞机的轰炸范围。其次:包头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累计探明储量就有12.44亿吨、煤炭储量9亿吨、稀土氧化物储量1.24亿吨,稀土元素矿产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以上,当时居世界首位。其余炼铁、炼钢所需的辅料:石灰石、白云石、萤石、耐火黏土矿也是应有尽有。

文章图片6

所以在一五计划当中,包头就被选定为新中国三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苏联援华的156项工程,内蒙分到的5项全在包头,其中的两个军用项目就是大名鼎鼎的617和447厂,现在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和第二机械厂,军迷们当然知道这个两个单位在我国陆战装备研制中祖师爷地位。

文章图片7

现在包头的小伙伴们听到平原上坦克装甲车辆的轰鸣声应该习以为常了吧,但60多年前,这里原本还是遍布野草的荒漠。617厂的建设,从规划轮廓到绘制设计图,全部由苏联十几个单位按正规程序进行,专业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图使建设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1955年开始动工,建筑总面积达55.6万平方米、各种设备14310台。这里有个细节:其实617厂完全竣工是在1960年6月,但1958年末就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为什么呢?因为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式上,617厂必须生产出32辆代表当时装甲力量最高水平的新型坦克驶过天安门,在全世界面前展现新中国这10年工业建设成果。

文章图片8

这项任务光荣而又艰巨,因为617厂要制造的,是在苏联也没定型装备多久、代表当时世界顶尖水平的T-54A,也就是大名鼎鼎的59坦克。55年工厂开工建设,56年,T-54A的样品和全套设计资料就送来了,1958年底前就要制造出第一台样车,“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你能想象厂房建设和产品制造是同时进行的嘛!宿舍楼没建好,技术人员就把行李直接搬到车间,昼夜苦战。披着夜色上班,顶着星星下班,共和国第一代坦克人以极大的热忱克服了一切困难,如饥似渴的边干边学。

文章图片9

▲采用铸造工艺的59炮塔

T-54A有大量部件采用铸造工艺,铸造模型生产的任务量超过木工车间实际能力的6倍,为啥还要木工呢?因为铸造就是用型砂埋住模型,夯实后再把模型掏出来,然后再把钢水浇注进去,冷却后就是半成品吧,所以工序最靠前的木工反而就最影响精度的。当领导把任务向车间工人交底后,他们提出“苦战40天,红军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在总装进行的两个月中,参战人员日夜苦干,吃住都在工厂。为了及时造出样车,工人们一丝不苟,拼死拼活地干。一位工人在调整支架时,被旁边人打走了锤,脑门被打开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但是他到医院包扎后,立即返回总装现场继续工作。

文章图片10

而必须承认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苏联专家确实发挥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多数专家尽职尽责,像在自己祖国建设工厂那样。铸钢专家阿尔希波夫总是眯着眼睛抿着嘴,两个大酒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据617厂老工人回忆:阿尔希波夫来包头的第二天就上班,一上班就不知疲劳地工作,时间安排的很紧,把需和我们讨论的事安排在上班时间,自己单独做的,就把资料带回住地晚上干。所以,他来我厂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夜以继日工作的,我们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眯眯地说:“苏联人民委派我来中国,能有机会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深感荣幸。”

文章图片11

马斯列尼柯夫是617厂的设计总监督代表,一位六十高龄,但体格健壮、精力旺盛、言语诙谐、办事认真的老人。建厂初期,灰尘弥漫,施工现场黄沙滚滚,可是马斯列尼柯夫仍然坚持每天上午十点到工地检查。厂领导建议他早晨或是傍晚风沙小时再下工地,但他说一上班必须研究图纸,安排好一天的日程,然后下工地,这样既能有重点的视察,又可以发现问题。夏天烈日当头,冬天寒风凛冽,都可以在现场找到他的身影。可以想象:苏联用两个五年计划就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并且在卫国战争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保证战时军工生产,肯定少不了这些严谨专业的一线劳动者。

文章图片12

在中苏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10月中旬,617厂终于在11月5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之前,组装出了第一台“中苏友谊车”。到了1959年,工厂主体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先后完成投产,首批36辆59坦克开始批量生产,其中的32辆移交部队,参加国庆10周年阅兵。为了确保坦克无故障通过天安门,617厂专门派出一支技术服务队,赶赴北京天坛公园,装甲兵受阅部队训练场,同受阅部队吃住在一起。

文章图片13

白天部队驾驶坦克进行队形训练,晚上服务队的人员爬进坦克检修。八、九月份正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加上发动机散发的热量,车内温度高达40℃,为了照明,还得点三四盏瓦数很高的电灯泡。最艰巨的任务是装稳定器,没有工作台那样的辅助设备,全得靠手工操作。三四个人挤在憋闷烫人的狭小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搬动着重达二三十公斤的零部件,车体烤、电灯烤、呼吸困难,光着脊背干活还汗如雨下,满身都是蚊子咬的包,但他们谁也不叫苦,争先恐后抢着干,提前完成了任务。

文章图片14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1959年建国10周年阅兵式上,32辆59式坦克组成的装甲洪流,雄纠纠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实力与进步。

文章图片15

但这只是五对负重轮传奇的开始,在此后60多年内,59改、59大改、59魔改,不仅撑起了新中国装甲力量的脊梁,还有很多出口国外、魔改到丧心病狂的型号,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再续传奇。

文章图片16

要想了解为什么59坦克家族如此经久不衰,我们还得从坦克的基本设计说起。标志性的五对轮,由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和履带板组成。主动轮安装在车尾两侧,负责将侧减速器传来的转矩传给履带,诱导轮安装在车首两侧,起到支撑和保证履带不会出轨,并通过和履带张紧机构配合,调整履带松紧。负重轮相当于坦克的脚,用来承受坦克重量;履带则相当于坦克的鞋子。

文章图片17

只有这些部件各司其职,才能使坦克运动起来。负重轮其实并不直接安装在车体上,而是通过平衡肘和扭杆和车体相连,当负重轮受到冲击时,平衡肘就会随之旋转,继而带动扭力杆转动,吸收车体行进的冲击力。

文章图片18

另外两侧的扭力杆需要错开布置,所以59坦克的左侧负重轮会比右侧错开约10厘米。坦克在前进过程中,第一个负重轮需要首先迎接冲击,所以内部都会特别加焊支撑圈。

文章图片19

可靠的动力设计和优秀的悬挂系统,在保证坦克机动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底盘强大的承重能力,这是59能在半个多世纪内不断改进升级的基础。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59坦克在南疆的崇山峻岭接受了战火考验,实战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火控系统落后,基本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开火只能停车靠炮长发挥人肉火控系统,通过密位算距离。

文章图片20

有时候为了防止停车射击被对方反坦克火力命中,所以我们的坦克都不敢停车,只能用车顶机枪压制,极大限制了火力发挥。

所以战后,咱们就给59加装了简易火控系统和激光测距仪、安装侧裙板,可以提前诱爆破甲弹、车首加挂四块履带板,当做简易附加装甲、这就是59-I型坦克。

80年代,我们从欧洲拿到了一代神器L7型105mm线膛炮,关于这门神炮的内容,我之前已经讲过。换装国产81式105mm坦克炮的就是59-II型。

文章图片21

▲59-II型

90年代,59的又一次较大改进就是59D。火力上安装了一门59倍口径的94式105mm线膛炮;车体首上和炮塔前部安装爆炸反应装甲,后半部加装防破甲弹的格栅装甲;同时升级了车长和炮长瞄准镜,具备昼夜观察能力。

文章图片22

▲59D型

此外呢,还有一些不叫59某型,但实际依然是五对轮家族的成员,典型的就是69和79。69坦克是吸收了珍宝岛缴获T-62的部分技术,研制代号WZ-121。火力上,换装一门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100mm滑膛炮。从外观来看:100滑要比100mm线膛炮更长,抽气装置靠后一点。同时炮塔上安装了一个红外探照大灯,内部加了双稳系统,以及车长和炮长的红外瞄准装置。

文章图片23

▲69式坦克

不过首次使用的100mm滑膛炮性能捉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托脱离过程极为不稳定。所以这批使用100滑的69被部队打包退回,后续的69又换回了100mm线膛炮,被称为69-I型,而两伊战争中咱们大量出口的69-II,其实就是出口版的69-I,可以理解为火控增强版的59。

文章图片24

▲79式坦克

另外69还有一款改型 69-III型,也就是79式坦克。换装了国产83式105mm线膛炮,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石棉热护套的主炮,有点像英国的挑战者。所以在59的各种改进型里面,特别是装105炮的型号,如果主炮裹着一圈圈像沙袋一样的,就是79式坦克。所以59、69、79,不管中间多少个型号,其实都是在同一个底盘上换装不同主炮和火控系统的子型号,都是59改。

文章图片25

同时,为了适应南方水网稻田地区使用,在59基础上的换装85mm主炮的简化缩小版62式轻型坦克,也是59改;62的发展型号:换装焊接炮塔和105mm主炮的62G,也是59改。

文章图片26

▲艾拉扎坦克

另外59还有出口海外的衍生型:巴基斯坦艾拉扎坦克,别看是皿煮炮塔,实际上只是在圆脑袋外面加装了一层焊接装甲;在62-II基础上换装105mm主炮的69-IIMP坦克,巴基斯坦现在依然装备不少。此外还有出口坦桑尼亚的59G,安装楔形附加装甲的炮塔,远看是99A,近看还是59改。

文章图片27

还有保利集团的105mm59改、125mm59改,还有这个、这个、这个和这个,反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59做不到。没错!轰6也是59改,北约代号丧心病狂;003航母也是59改。

63年前诞生的59式坦克,早已成为我们国家装甲力量的精神图腾,虽然我们很多军迷都想亲身体验驾驶坦克冲锋陷阵的感觉,但实际上:真正开坦克是个很累很苦的活。

文章图片28

就拿开59来说,老59完全没有液压助力,一档换二档需要25公斤拉力,没有麒麟臂别想开坦克。而且坦克行驶时噪音很多,驾驶员完全听不清命名,此时车长就会采用就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踹一脚,踹左边就是左转,右边就是右转。尤其是夏天:老59只有一个胶皮风扇,坦克里面是四五十度的闷罐铁壳,再加上泥沙,一天下来,人几乎都成了兵马俑,所以能开坦克的都是肌肉男。

因为坦克兵训练很辛苦,所以他们的伙食标准比一般部队要高,坦克兵的伙食属于二类灶,高于其他陆军的一类灶,在部队里,大家都会风趣地对坦克乘员说:“咳!吃坦克灶的来啦!”不过,能“吃坦克灶的”个个都是棒小伙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