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T-54/55主战坦克

 昵称7536781 2013-01-03

1945年,该车始终在进行各种测试工作,最终决定采用以D-10T为主炮的型号进行量产。1946年,量产的正式文件下达,命令自1947年至1949年进行有限数量的生产,并配属给部队进行试用。之所以如此紧急的加速研制和量产进程,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东西方的对立趋势的加剧,使苏联需要加强军备建设,而美国M-26和M-46坦克数量的迅速增加等原因,又给苏联坦克工业提供了直接参照对手。
最终,至1951年,T-54坦克正式完成设计,这期间,T-54的设计还有两次比较大的改动,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这期间的三种预生产型T-54称为T-54-1、T-54-2和T-54-3。也有称之为T-54-1946/1949/1951型的。不过其工程代号一直是137工程,始终没有改变。
从1947年开始,T-54-1型坦克在部队中进行了试验性装备,经过部队实际使用,认为其炮塔内部的空间过于狭窄,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小毛病,莫洛托夫设计局从1948年开始对此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重新修改了炮塔的外形。新的型号被称为T-54-2,也被西方称为T-54-1949,自1949年至1951年,该型坦克在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和下塔吉尔三个坦克工厂同时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T-54-2就可以被认为是T-54系列最初的量产型,当然,其正式地位还是一型预生产型的坦克。
T-54-2最主要的改进是在炮塔外形,它取消了原先的大防盾设计,改用后来T-54系列一直使用的小型防盾,炮塔正面的设计也一直被延续下去,炮塔后部相对原先则略有膨胀。
此外,该车还把两侧翼子板上的圆形备用油桶取消,改为各设置了方形的工具箱、杂物箱和方形油箱,油箱中有油管一直通至发动机,此外,车体后部也开始携带两个各200升容量的备用油桶,这种设计成为了后来T-54系列的标准配置。
车体正面原先的两挺航向机枪被取消,改为在驾驶员右侧舱内设置一挺航向机枪,通过车体正面开孔伸出车外。这样有一个好处:原先的两挺航向机枪,由于是固定在翼子板顶部前端的两个装甲盒内,因此战斗时是无法重新装填子弹的,其各自装上的那一条250发弹链便是战斗中航向机枪所有的备弹。现在的这种设计,则可以让驾驶员在舱内为航向机枪更换弹链,提高了火力的可持续性。此外,由于机枪数量减少了1挺,车内7.62毫米机枪弹的备弹量也改为3500发。
此外,为了提高机动性能,履带宽度从500毫米增加到了580毫米,使这种采用高锰钢铸造的履带接地压强从原先的0.91千克/平方厘米下降至0.81千克/平方厘米,这种履带后来在T-72坦克上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T-54-1和T-54-2共计制造了约3500辆。
1951年,炮塔外形更为洗练的T-54-3出现,其炮塔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半蛋”形的设计,这也是一直延续多年的苏式坦克炮塔风格的缘起。其内部装备的改进主要是将主炮瞄准具改为了能够在3.5倍到7倍间调整的TSh-2-20型,同时还采用了BDSh-5型小型烟幕筒。该型坦克自1952年起投入量产,生产至1954年,这就是T-54坦克的最初型号,一般被直接称为T-54,将T-54-1和T-54-2两型车称为T-54早期型。
自T-54的出现起,坦克家族出现了一个新乘员——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此前,坦克通常是按照重量,分为超轻型、轻型、中型和重型等级别,而经过类似生物进化过程那样的战争检验,各国坦克设计者先后发现,中型坦克的基本性能构成,是最能够符合战场要求的,从辩证法上看,中型坦克也是将坦克的三大性能——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保持的最为平衡的坦克类型。此后,单纯强调火力和防护的重型坦克逐渐从世界坦克发展过程中消失,轻型坦克则逐渐向侦察、两栖攻击等专门用途的装甲车辆靠拢,超轻型坦克则基本被装甲车辆取代。而T-54坦克,正是战后坦克发展新时代的开创者,从这一意义上说,苏联人是非常具有开拓精神的。
单纯看T-54坦克,和同时期美国的重型坦克相比,它的火力并非强到哪里去,防护力也没有绝对优势,只是靠着重量优势在机动性上略微占优。但是,武器是给人使用的,T-54的优势,在于它首先符合苏联的战争观,其次符合苏联军队对坦克的运用思想。
首先,从当时的形势看,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正处于冷战刚刚兴起,部分地区(例如朝鲜半岛)出现大规模热战的局势下,对苏联来说,是可能再次出现一场世界大战规模的全面战争的。这种战争中,国家的动员能力,战争潜力以及战争潜力的转化能力是最终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这是经过卫国战争实践检验的道理。武器也必须符合便于工业动员,易于大量生产,操作简单(可以迅速的培训士兵,扩充军队)的原则,在这一前提下,再追求尽量高而可靠的性能,T-34的成功也源于此。T-54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结构简单,生产所用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都不高,不仅专门的坦克工厂能够生产它,大一些的拖拉机工厂也能够生产,这在大规模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具体运用来看,苏联军队当时最可能的作战地域是在中欧平原至大西洋东岸,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其最为可能的作战方式就是大纵深,大宽度的高速进攻作战。这对于坦克的性能有很多要求,比如利于进攻——T-54坦克的火炮附角只有-4度,这和大多数北约国家坦克-8~-10度的附角相比,无疑是非常不利于防御作战的,但是附角小,就可以降低炮塔高度,减少坦克正面投影面积,有利于进攻作战;再比如关于最大行程的问题,T-54坦克公路最大行程只有约400千米,越野状态下还要更低。但是在中欧,从东西方交界线到巴黎的直线距离,统共也只有6、700千米,如果假定T-54某种路程下的最大行程为300千米,则苏军坦克不需加油,就几乎可以从出发地到达德国的任何地方。这样的最大行程,对于苏联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总之,T-54是一型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坦克。
T-55型坦克的出现

冷战时代,核战争是苏联对外来战争设想中最为可能出现的形式。因此,为应对核战争,军队的装备发展,势必要引入核战争背景。
苏联自掌握了核武器制造技术后,就通过各种类型的核试验,积累有关核武器与核战争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其中有关核武器的杀伤与防护的知识,并试图根据这些技术积累来改进军队装备,使之适应核战争的需求。T-55坦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哈尔科夫的第60设计局投入研制的。
核武器对坦克的杀伤,主要是通过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实现的。苏联早期的试验中,曾经出现过坦克炮塔被冲击波掀翻和车体出现裂纹的现象,为此,设计者改善了车体的强度,并改进了炮塔和车体的连接方式,
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防中子衬层,因此对放射性的防护主要是针对放射性沾染的,方式主要是集体三防系统。
T-55的集体三防系统主要包括空气过滤系统和超压装置两部分,空气过滤系统负责给车内提供清洁的空气,而超压系统则负责使车内气压略高于车外,以免车外被辐射污染的空气通过小的缝隙进入坦克。在安装了这套系统之后,T-55取消了车顶右侧原有的换气扇,而改由三防系统循环车内外空气。
1956年,三防系统的研制正式完成,下塔吉尔的第183工厂还将T-54M上用过的580马力V-54-6发动机装载在新车上,将新车命名为T-55。

虽然T-55被赋予了不同的编号,不过一般还是将它看作是T-54系列的一个型号。
1958~1962年,T-55同时在三个工厂生产,分别是下塔吉尔、鄂木斯克和哈尔科夫。同时还生产了一部分以之为基础改装的OT-55型喷火坦克,采用ATO-200型喷火器代替了同轴机枪,车内炮弹数减少为25发。
T-55另一个与T-54系列不同的改动,就是取消了装填手位置的机枪和舱盖处的机枪座圈,舱盖改成向前打开的一扇装甲板。为了弥补防空火力的削弱,装备T-55的坦克部队中,专门还编有ZSU-23自行高炮或ZPU-2自行高射机枪作为防空之用。
此外,T-55还增加了车体右前部油箱的容积,多出来的这150升燃料,使T-55的最大行程达到了500千米。
为了加强火力,T-55型坦克还将车内携带的主炮炮弹数量增加至43发,并可携带BK5M型破甲弹,该型破甲弹在弹着角90度时破甲威力为390毫米。
T-55还有一些细微改进,比如T-54坦克是以电启动为主,而T-55坦克装有1个AK-150型空气压缩机,可以提供比较恒定的压力,所以它的发动机以压缩空气起动为主要起动方式,将电动机驱动作为辅助起动方式。

T-55A型坦克
前文提到,对坦克杀伤最大的是早期核辐射,以贯穿X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中子辐射为主。
1961年,继T-55之后,苏联钢铁研究所着手研制防护早期核辐射的衬层。这种衬层采用含铅的树脂塑料为基本原料,在车体和炮塔内,包括车长、装填手舱盖的全部,和驾驶员舱盖的前半部分,都设有成形的防护衬层。
这型设有防辐射衬层的坦克,被定型为T-55A(代号155A工程),于1962年7月16日被苏联国防部正式采用。
T-55A的主要改进在于取消了驾驶员右侧位置的航向机枪,并将同轴机枪从SGMT型改为了PKT型。后来以往车型在大修或现代化改装的时候,也都将机枪更换为PKT型。
T-55A型坦克自1962年开始生产,大致以1969、1970年为限,分为前期型和后期型,后期型的区别在于恢复了装填手位置的12.7毫米高射机枪,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军从越南战争中感受到了美军直升机的威胁,又对加强坦克防空火力产生兴趣的缘故。不过在此之前生产的T-55A型坦克后来也都照此进行了改装。
T-55A坦克一直生产到1981年(鄂木斯克),此时连T-62坦克都已经停产了。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还对T-54/55系列进行了火控系统的改装,加装了激光测距仪,并配发了新型穿甲弹,使用这种BM8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主炮炮口初速可以达到1415米/秒,2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达到275毫米/90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更是为100毫米主炮研制了专用的炮射导弹,并加装了简易的附加装甲、弹道计算机等,这使得T-54/55系列的火力和防护力又有了新的提升。

对T-54/55系列的评价

作为一型经典装备,对于T-54/55系列坦克,不同阵营、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评价。
对T-54/55系列诟病较多的,有如下几点:
首先,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炮塔和车体投影面积,导致车内空间狭小,增加了人机工学设计难度。和西方同时代的坦克相比,车内乘员持续作战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弹药和燃料的配置不当,容易引起二次效应,坦克中弹后的生存性较差;
再次,火控系统精度较低,首发命中率往往不如同时期的西方坦克,操纵系统没有采用西方多用的自动档,驾驶员体力消耗大;
最后,发动机和车体寿命比西方产品短许多,可靠性也不如西方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小的比较,比如说苏联坦克的火炮
单纯拿1辆T-54坦克,和1辆M60A1比,前者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弊端。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
每种武器都有它设计的背景,苏联作为一个着力发展地面力量的超级大国,其坦克设计是有其特有的思想的。
苏联对坦克的设计要求,首先要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这是从二战里面得出的重要经验,当年苏联和德国的钢产量相同,但却比德国多生产出数倍的坦克,靠的就是其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了量产因素。德国的工业水平非常高,但是在它生产出不到5000辆“豹”式和不到500辆“虎王”的时候,苏联却在乌拉尔近乎露天的简陋工厂里,在列宁格勒饱受炮火攻击的车间里,生产出了70000辆T-34。我们可以拿任何一辆豹式与T-34比较,说T-34的指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战争只能靠这样的武器取胜。

其次,苏军有苏军的战法和对战争的想定,装备必须符合这种想定。在T-54系列大量生产的年代,苏联认为未来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而苏军的战术则强调将坦克部队大量集中使用,并辅助以强击航空兵和强大的地面压制火力,甚至辅助以战术核武器进行火力支援(在当时,如果爆发核战争,苏军即使是摩步师一级的单位,也会有一个6车制的火箭发射营,能够使用化学武器和核武器进行直接火力支援)。
最后,苏军强调坦克和其它装备应当便于战争动员,也就是便于新兵进行初步训练就能掌握武器的使用并发挥其大部分效能。这样才能使军队员额在战争初期迅速扩大。

考虑到这几点,刚才所提到的几个“缺点”,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关于防弹外形和体积的问题,车体小,会导致车内空间狭小,这是弊端。但是车体侧面投影面积小,在核战争条件下,就意味着受冲击波的影响小,与高大方方的西方坦克相比,同样的距离,面对核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其结果可能是翻车与否的区别。而乘员持续作战能力弱的问题,对苏军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因为苏军有足够数量的坦克部队作为预备队,可以随时加入进攻行列,而这些坦克的乘员都是尚未参加战斗,精神饱满的。
其次,关于弹药和燃料位置导致的二次效应问题。虽然坦克正面中弹概率较高,但坦克正面是坦克装甲防护最为良好的地方,本就应当将最容易引起二次效应的东西设置于此。后来中东战争中苏式坦克受到重大损失的原因,更多的在于那批苏联坦克的确是出口型或者过时装备,正面装甲和以色列的火炮对抗时毫无优势,且车内抑爆系统落后,才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效应现象。在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下,炮弹和燃料放在哪里,于战争结果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第三,关于火控系统精度和操纵系统的问题。自T-54之后的苏联坦克和同期的美国坦克相比,火控系统都没有优势。但这涉及到上文提到的成本和训练问题。从当代的经验我们可知,一套精密的火控系统在坦克总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坦克总装厂肯定是无法生产这种东西的。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配套厂被摧毁(一般来说,越精密的东西,所需的配套生产企业就越多),那么总装厂什么办法也没有。苏联量产的型号虽然精度差,但利用大量生产,即使在战时也是同样。此外,单车的火控精度低一些,是可以通过数量弥补的。显然,在不考虑人员和战术背景的前提下,有2辆T-54要远远强于只有1辆M48。而苏军在坦克上的数量优势往往都是3倍以上。此外,如果在60年代就使用了弹道计算机等等一系列装备,那么乘员的培训也将成为大麻烦,自动变速箱的问题也是一样,战场上修理自动变速箱将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而T-54的操纵系统和维修,在战时苏军从民用部门征召来的大量拖拉机手看来,将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

最后,关于发动机和车体寿命的问题,苏联认为,在高强度的核战争战场上,单车的生存时间都是不高的。不能想象一辆车能够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使用太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用太好的材料,给车辆太高的使用寿命,是一种浪费。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同样的成本生产更多的坦克。
总之,苏联对坦克的设计思想是成体系的,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方法,西方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时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正常的。当然,西方另有一些批评言论,则完全是出于争夺军火市场的目的了。
对于苏联来说,T-54/55系列是一型成功的装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符合使用者的战略和战术需要。这是一切装备成功的前提,也是这型坦克最大的成功之处;
其次,在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达到了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的最佳均衡,奠定了战后主战坦克发展的方向;
第三,可靠性高,对训练和维护的要求较为宽松。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很多本来就极为落后国家的民兵组织和地方武装都能够使用这种坦克,说明了它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训练时间、维护环境的要求都不高。相反,西方坦克和其它装备就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有着很高要求。这一方面说明其先进性,另一方面也有起局限性。
第四,改装潜力大,通用性好,便于形成系列化车族化。我们可以看到,T-54不仅在本国发展出了战斗工程车、坦克架桥车、扫雷坦克、装甲抢救车等等多种装备,还在东欧国家、巴基斯坦,甚至以色列那里,都发展出了种种变型车辆和改进车辆,一直到今天还有新的该型出现。
总的说来,T-54/55系列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今天对相关过程的重新梳理,对我们更深的认识装备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研制的中型坦克,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100 毫米线膛炮(见火炮),战斗射速4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1.59-1式中型坦克   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mm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m/s,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2.59-2式中型坦克   80年代初,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具有自紧身管的105mm线膛炮、能有效防止二次效应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VRC-8000型电台和VIC-I型车内通话器,保留了59-1式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这就是新设计和研制的59-2式中型坦克。   105mm线膛炮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50mm/30°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采用新的通信设备,通信距离也成倍增加。该坦克于1981年设计,1984年设计定型,1982~1985年生产,已装备中国部队。   该坦克的105mm线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38发;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和粉末冶金刹车瓦制动带;车外两侧安装了裙板。   经过改进的59-1、59-2式中型坦克均能安装挂胶履带板,改善了坦克在公路上的行驶能力。

3.59-2A式中型坦克   1984年底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105mm火炮、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


T-54/55装备数量
苏联(20000辆)、阿尔巴尼亚(15辆)、安哥接(300辆)、贝宁(4辆)、中非共和国(4辆)、古巴(400辆)、   阿富汗(400辆)、阿尔及利亚(390辆)、孟加拉国(30辆)、保加利亚(1800辆)、刚果(35辆)、芬兰(100辆)、   捷克斯洛伐克(3100辆)、埃及(900辆)、赤道几内亚、厄立利利亚解放阵线(50辆)、埃塞俄比亚(500辆)、   民主德国(2300辆)、几内亚(10辆)、几内亚比绍(30辆)、匈牙利(1500辆)、印度(950辆)、伊朗(1000辆)、   伊拉克(700辆)、以色列(300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包括59式共计1500辆)、利比亚(1700辆)、   马里(25辆)、蒙古人民共和国(100辆)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北越的 T-54 坦克衝破了南越總統府的大門,象徵南越政府的滅亡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T-54 and T-55 及其改进 1944-2004

兵器2005-7+T-54+55专题
下载地址.rar
 
波蘭的 T-55A,波勒軍事博物館(Pozna, Poland)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芬蘭陸軍的T-55M,注意芬蘭的T-55M已經穿上了側裙(保護傳動系統與懸掛系統)。
 
羅埃西亞(Croatia)的陸軍在芭芭拉武器演習場(Barbara Range)試驗射擊T-55的重機槍。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98年01月10日。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在波蘭街頭施行戒嚴令的T-55A,注意坦克尾部外掛的油箱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