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heshingshih 2022-08-20 发布于北京

宋朝名相半书生

——郭宝平著《范仲淹》读札

文/王振羽

赵宋很热,近乎烫手。无论是中国大陆的本土学者、作家,还是海外的学者、研究者,就天水一朝,不同角度,不同文本,多有解读,甚至有人说最为向往的时代就是宋朝。是这样吗?强邻环伺,暗弱无力,虽然也有名人璀璨,风华繁盛,兼容并蓄,但澶渊之盟、靖康之耻,更有庆历新政的短命、熙宁变法的反复,而岳飞屈死、秦桧贾似道弄权祸国,最终君臣蹈海,终结在南天崖山,凄凄惨惨,何曾有过汉唐的快意恩仇明清的恢弘气派?

徐兴业曾有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葛红兵有《大宋帝国》,李之亮有《赵宋王朝》,夏坚勇有《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如今,又有了郭宝平近66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范仲淹》的洋洋洒洒,这一文本会如何直面赵宋这一众说纷纭的历史时期?他对范仲淹这一历史人物的诠释解读有何新意?他如何看待范仲淹这样一位已经去世970年的话题性很高但也往往很容易被简单化贴标签的旷世大儒?

《范仲淹》,作者:郭宝平

凤凰出版社

细细读来,初步印象,郭宝平笔下的范仲淹,立体丰富,持之有据,不溢美,不夸张,以平实朴素张弛有度的工笔细描,近乎写实地展示范仲淹何以成为范仲淹、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环境、范仲淹一生沉浮中所遭逢的人物、事件,大气磅礴,沉实绵密,堪称长篇历史小说之林中的一部新近力作。

郭宝平的《范仲淹》是历史小说,但更为接近时下时髦风行的非虚构传记作品。众所周知,范仲淹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他出生在徐州父亲范墉任所,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文瀚,更名朱说。范仲淹年过二十,方知晓如此家世,伤感不已。他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经数年寒窗生涯,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颇有慷慨兼济天下之心胸抱负。郭宝平在小说中对此都有细致描述,诸如“断齑画粥”“愿为良医”“认祖归宗”等著名情节,更有范仲淹终于在27岁即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及第,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已经而立之年才由朱说重新复名为范仲淹,凸显一虽然祖上曾经门第鼎盛但到了范仲淹已是家道中落却终于实现逆袭的艰辛过程。

此后是范仲淹在仕途蹭蹬跋涉,广德、泰州西溪、经张伦推荐的任职兴化县令,修筑堰堤,勤勉敬业。范仲淹悲苦一生的母亲病逝,他守丧丁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宁陵县,得到晏殊赏识,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书院学风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年将不惑的范仲淹一直在社会底层攀爬,选海之中,前路渺茫。

1028年,天圣六年,他向朝廷呈送《上执政书》,披肝沥胆,近乎万言,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底层小吏,纵论天下,是好高骛远好名逐利指望一鸣惊人?还是确有真才实学胸有丘壑只是无展示驰骋疆场平台?时任宰相王曾,还有已经在枢府任职的晏殊,极力推荐范仲淹。这才有了他被征召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不要小看这一闲衙冷曹之地,却是范仲淹由选海之中得以脱颖而出的重大转折。郭宝平就赵宋官制之复杂繁琐有相当专业的详细解读。此后的范仲淹因有京官履历,再度出京,经任河中府与陈州通判,已经今非昔比。他仍旧是不断思考、建言,虽未被朝廷采纳,却声誉鹊起,逐步进入了宋仁宗的视野。机会来临,1033年,宋仁宗终于亲政,范仲淹被召入京,任右司谏。已经44岁的范仲淹有了话语权后,他就郭太后的如何回护、不宜再新设太后、如何妥善处置误伤宋仁宗的郭皇后、伏阁请对与宰相吕夷简等展开激烈较量。范仲淹虽然落败而外放睦州,但直声震动天下,一代名相风采已经呼之欲出。

此后的范仲淹再被召回,又出京,再回返,三落三起,已经是1040年,因边事吃紧,范仲淹众望所归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延州,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范仲淹处理与西夏、契丹等外交与军事问题,并非永远一贯正确,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实事求是善于总结才逐步成熟起来。西北归来,雄心勃勃,范仲淹开启庆历新政。不过一年有余,党争日趋激烈,范仲淹激流勇退,再度出京外放。此次出京之后的范仲淹再无机会进入开封,他到邓州、杭州、青州,最终在奔赴颍州途中病死在徐州这一自己的出生之地。郭宝平严格按照范仲淹的一生轨迹生命地图来描绘传主的一生跌宕,眉目清晰,不枝不蔓,井然有序。

《赵宋王朝:火德宏基(上下)》,作者:李之亮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郭宝平的《范仲淹》写尽了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的高风亮节建树多多,细节丰满充盈摇曳生姿。

范仲淹的宽厚仁爱,有口皆碑。庆历年间,海盗张海攻打淮南,路经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认为无力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慰劳“盗寇”,张海等很快离开高邮而去。晁仲约此举引发热议,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却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知军必须处死;但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无法抵抗或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宋仁宗认为范仲淹言之有理,就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素爱弹琴,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善于识人,他器重狄青,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郭宝平在小说中对狄青的粗豪蛮横也有犀利刻画。张载年少时,喜欢谈兵,欲结客取洮西之地,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就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深读《中庸》。张载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横渠四句,广泛流传。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称其有“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送给王曾、晏殊,还做媒让晏殊女儿嫁给富弼。富弼从此进入官场,终成一代名相。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文武官员大多得到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未受提拔。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之句。范仲淹欣然会意,很快写信推举苏麟。范仲淹所选用幕宾僚佐,多为被贬官而尚未复职者。有人对此疑惑,范仲淹解释说:“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如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废人了。”

《范仲淹全集》(全2册)

(清)范能濬 编集

薛正兴 校点

凤凰出版社

范仲淹从27岁进士及第到55岁主持新政,28载官宦生涯,每遇国家大事,他慷慨直言,多次被贬,但不屈不挠,屡倒屡起。庆历新政,范仲淹对官员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凡不称职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空出职位,则从下一级胜任官员中委任。富弼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痛哭了!”范仲淹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堪称王安石熙宁变法前奏。范仲淹担任边防主帅,提出“积极防御”方略,大力提拔军队将领,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范仲淹文字以政疏与书信居多,郭宝平对此多有征引,包括范仲淹写给苏舜元的《伯夷颂》,小说章节标题也多是范仲淹诗词摘句。苏轼曾评价范仲淹的《上政事书》“天下传诵”。他的《灵乌赋》一文,回复梅尧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掷地有声,撼人心魄。《岳阳楼记》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灵动沉郁,虽然不足400字,却是大块文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连朱元璋都认为说得好。

郭宝平的《范仲淹》不仅书写范仲淹的一生行状,就他所处时代的众多知名人物,也都有相当精彩的展示,而并非仅仅是范仲淹的陪衬与铺垫。小说中关于晏殊对范仲淹的提携,范仲淹上疏劝说郭太后退位还政宋仁宗后的紧张、范仲淹主张不能废掉郭皇后的伏阁请对、在如何处理西夏与契丹问题上与富弼、韩琦等人的争执、皇帝对朋党心存疑虑之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直言不讳、夏竦人在亳州却手段使尽的诡诈、梅尧臣对范仲淹这一“乌鸦”的规劝、范仲淹同年也是多年至交滕子京的为人做派,凡此种种,小说中都有极为精彩的叙述描绘。小说还就范仲淹与吕夷简这一对政敌是否最后和解,专门安排了两人的郑州会晤,虽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对此不予承认,还对欧阳修表达强烈不满,但范吕和解,确有其事。郭宝平还浓墨重彩地写到了范仲淹与胡安定、王安石、张载、曾巩、李觏等人的交往,尤其是王安石在鄞县任职到杭州去见范仲淹,绘声绘色,生动逼真。尹洙病重,范仲淹把他请到邓州,为其访医问药,关心备至。范仲淹特意去陈州看望晏殊,不忘故交,待人以诚,真挚感人。

郭宝平的《范仲淹》还就范仲淹的家庭生活、子孙教育、如何处理家事,也都有切实具体的生动展示。范仲淹为何晚婚?他与小鬟的感情,范仲淹四个儿子的成长,范仲淹妥善处理苏州范仲温等范氏宗亲,他还不忘山东长山朱家一门,体贴入微,周到具体,都有文字为证,白纸黑字,并非向壁虚构,刻意拔高范仲淹这样的卓绝风范历史人物。范仲淹教导子女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途中遇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麦子送给石,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范仲淹问他遇到朋友否?范纯仁说:“路过丹阳时,碰到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手头拮据,被困在当地。”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何不把船上的麦子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对此极为赞赏,备感欣慰。

司马温公比范仲淹小30岁,他如此评说前辈范仲淹的教学相长寸心春晖: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身先士之。夜深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洞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苏东坡则全面评说范仲淹的一生功业: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金元之际的大诗人元好问把范仲淹置放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在他看来,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刘斯奋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黄宗羲提到了中国历史中的七位人物: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亮,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于疾风狂涛之中,世界以之为轻重有无,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大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也有一七律主要说范仲淹的戍守西北: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小仓山主人袁枚曾赋诗歌咏范仲淹: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西边经略成何事,尚劝横渠莫论兵。毛泽东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水浒传》第一回话说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师出现瘟疫,范仲淹提议派人去龙虎山请张天师禳除瘟疫,引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义故事。这自然是小说家言,实际上,范仲淹在嘉祐三年的6年前亦即皇祐四年已经去世了。940年前的元丰五年正月里,西京洛阳有一聚会,称作“耆英会”,这一聚会还被一位画家郑奂画了一幅《耆英图》,参加聚会活动的当事人之一司马光为此写有《洛阳耆英会序》与《会约》。这一聚会,“燕私相聚,尚齿不尚官”,轮流作东,“朝夕食各不过五味”“会日在赴,不待速”,首次做东者就是富弼,共有12人参加。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是否一定会议论到范仲淹?也会说到闲居南京的王安石?这一年,范仲淹已经去世30载,而4年之后,王安石也病逝在钟山脚下了。富弼这一被称作“韩范富欧”之一的赵宋名臣,也在元丰六年去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