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栖II悬崖上的奇特葬礼

 新用户92919695 2022-08-20 发布于贵州

图片

  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两具悬棺葬具有着相同的特点:洞穴为人工开凿;棺材一头置于洞内,一头露于洞外,人头朝里,脚朝外,为二次葬;棺内随葬品为一个乌龟壳,一件从里到外分别呈红、白、蓝的三色麻布上衣,类似桶裙;头盖骨上独缺两颗虎牙。

  白崖山考古发掘,消息不胫而走,此地奇特的悬棺葬俗在考古界引发轰动效应,省内外专家接踵而至,亲临实地考察研究。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白崖悬棺更加神秘。

  白崖山悬棺葬究竟始于何时?又为何人所为?这种奇特的葬俗又有何意义?多年来,这个秘题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多次亲临实地探索,查阅有关史料,获得了一定的认识。

  岑巩县古名思州,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历史悠久。在贵州未建省之前,思州属“五溪”之地,由于地处化外之域,不识中原文化礼俗,思州群众被称为土人,也被蔑称为“五溪蛮”。

图片

  有关五溪蛮的生活习俗记载,最早可见于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他在此书的卷二里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宋代《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二亦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饮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祠祭。初遭丧,三年不失盐。”

  白崖山高近八十米,宽约四百米,顺龙江河水势形成近三千平方米的悬崖峭壁,大小数十个悬棺洞穴的位置都处于悬崖的半壁以上。白崖山悬棺葬的地理环境和二次葬的特点与《朝野佥载》和《太平广记》里的记载完全一致,说明白崖山悬棺葬俗出现的时间在唐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白崖山两具悬棺葬死者的头盖骨均缺少两颗虎牙,说明是有意而为,这就是众多史书里记载的“凿齿”或“打牙”现象。

图片

  关于“凿齿”最早见于《山海经》的记载,其《海外南经》说:“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又说:“羿持弓矢凿齿持盾。”有人说,“凿齿”是怪兽。郭璞说,“凿齿”是人,牙齿就像被凿了一样。后来专家们研究,认为“凿齿”是凿掉了牙齿的人。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六说,贵州的少数民族,女子在出嫁后,就凿去一枚前齿。明代田汝成在其《炎徼纪闻》卷四里说:“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清代的田雯,在其《黔书》里更是说得很明确,说是仡佬族的一个分支叫“打牙仡佬”,这个仡佬族有一种“打牙”(即凿齿)的习俗,说:“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也。”

  可见,凿齿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至清朝时期。凿齿的目的,或是装饰,或是行孝,或是表示已成年,或是表示趋吉避害,或是表示夫妻同心,终身不渝。

  在记载“凿齿”的习俗中,众多史料表明其产生和流传于仡佬族中。《炎徼纪闻》说:“犵狫一曰犵獠,其种有五,蓬头赤脚,矫而善奔,轻命而死党,触之则麋沸而起。得人片肉卮酒,即捐躯与之,蹈奔汤火。以布一幅横围腰间,傍无襞积,谓之桶裙,男女同制。花布者为花犵狫,红布者为红犵狫,各有簇属,不通婚姻,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在平伐者为打牙。犵狫栗悍尤甚,善敛百物之毒以染箭,办当人立死,触其气者亦死。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

图片

  《炎徼纪闻》的记载,可以确切地判断,岑巩桐木白崖山上的悬棺葬习俗产生和流传于仡佬族。《岑巩县志》记载说,“仡佬”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史籍,在这之前,史籍有“鸠僚”、“葛僚”、“佶僚”、“仡僚”等称谓。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集团,为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活动范围在湘黔交界的“五溪蛮”地区,也是世居境内最早的民族。

  岑巩的仡佬族自称为“仡族”,当地的汉、苗、侗族称之为“仡兜”,后定称为“仡佬族”。古思州的仡佬族人有“椎髻”、“凿齿”(即打牙)、“着桶裙”之俗。清康熙年间,思州知府蒋深在都素司(今岑巩龙田、平庄、客楼一带)巡查土司粮仓积贮时,迎接他的仡佬人皆“椎髻”,语言不通。在蒋深所写的记事诗有“仡佬喜逢迎,椎髻发蓬乱。拜跪语侏离,盛事说罕见”的描述。

  仡佬族没有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的口头语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岑巩县的仡佬族少数老人还能说本民族语言,会唱仡佬山歌,家中收藏有上辈人留下的仡佬族服饰。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已全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

  岑巩县思旸镇尚有两个“仡兜寨”,凯本镇有“仡兜寨”、“仡牙坡”、“仡朗坪”,龙田镇有“苗仡岱”,客楼镇有“仡僚”、 “仡俚坳”(今名仡岭坳)等地名,据岑巩县民委一九八八年实地调查,仡佬族人口在四千人以上。

  除了在思旸镇桐木村白崖山上发现悬棺葬外,还在水尾镇蜡岩村白崖山、羊桥土家族乡龙统村鸡冠崖等地发现悬棺葬,无疑,这些就是岑巩古代仡佬族人对其祖先实行的一种特殊葬礼,直到清代以后,受到汉族人的长期影响,仡佬族人才将这种葬礼改为土葬,虽然丧葬程序礼仪,与当地汉族相同,但在送葬途中不丢“买路钱”,其意是:仡家是开荒辟草的业主,是思州土地的主人,用不着“买路”。

图片

  至于悬棺葬里死者头盖骨旁边放置一枚乌龟壳,更是一种罕见的古老礼仪,至于表达一种什么意义,许多专家表示尚值得深入研究。

  有媒体报道:2018年,考古学家在古罗马墓穴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墓主人的头部旁边放置着一只乌龟壳,这个墓穴是在保加利亚南部城市普罗夫迪夫的医科大学校园里找到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之间。

  据说,这种独特的葬礼仪式十分困扰考古研究人员。有专家认为,乌龟象征着神话故事里的“神”,这可能意味着死者的信仰以及这只代表神的乌龟,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