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合单元资源,落实语文要素

 宝妞 2022-08-20 发布于河南
三至六年级的统编教材的单元扉页上清晰地指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即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中又分成阅读要素和习作(表达)要素。这是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它让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预先的了解。

随着统编教材的实践研究愈发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具备了一定的目标意识。大家都明白围绕单元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师一上课就直奔语文要素而去,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概念灌输课。有的老师倒是不灌输,但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语文知识和能力,然后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背离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没有发挥教材单元结构的优点,教学效果不佳是可以想见的。

统编教材与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相比,有诸多特色和优点。我以为最鲜明的是教材单元结构更为紧密,同册教材单元之间和不同册教材单元之间都建立了联系,使不少知识能力点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比如复述,三年级时学习详细复述,四年级时学习简单复述,五年级时学习创造性复述,二年级虽然没有复述训练,但是有根据提示讲故事的内容。学生通过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就能将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得更为扎实。再如,统编教材中普通阅读单元的结构是这样的:单元导语,点明语文要素;数篇课文,落实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总结语文要素;习作,尝试运用语文要素。这样既提示了教法,也明确了学法。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要落实语文要素,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基于教材的单元结构特点,围绕单元目标,整合单元内外的资源,如课文、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课外资料、课外书等,组织整体性的教学活动。

那么,资源如何整合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呢?笔者提出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一、调整教学资源的教学顺序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资源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彼此衔接,使其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那么,单元整合教学就是用落实语文要素这一目标将单元内外的教学资源组合在一起,通过精读课、略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练习课、综合活动课等形式,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很多单元,教师照着教材编者既定的顺序,围绕单元目标教学即可。但笔者发现,有些单元如果调整教学资源的教学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有四篇课文,依次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细读课文后,笔者发现,《桂花雨》是借助桂花抒发了作者思乡思亲之情。《珍珠鸟》是借助珍珠鸟抒发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信赖的呼唤。这两篇课文是比较典型的借物抒情文章。而《白鹭》一文描写白鹭的美,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落花生》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很显然,《桂花雨》《珍珠鸟》与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关联度较之另两篇课文更高。因此笔者在教学该单元时,先教《桂花雨》《珍珠鸟》,再教《白鹭》《落花生》,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形成清晰的认识。

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也有四篇课文,依次是《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其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和《漏》是精读课,另两篇是略读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通过时间变化顺序提炼复述提纲。《漏》的课后习题中则引导学生通过地点变化顺序详细复述课文。于是笔者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先教,以此让学生学会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提取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并快速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在脑海中建立故事框架。然后详细复述课文的难度就变小了。经历了这两课的学习,再用两篇略读课文让学生提取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复述课文,学生学以致用,效果很好。

上述案例,第一个是依据文体特点调整教学顺序。第二个是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调整教学顺序。这是调整单元内部教学顺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两个策略,目的都是为了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二、重定教学资源的教学功能

教材编者为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做了功能定位,有的精读,有的略读。但笔者以为这不是铁律,教学中是可以做调整的。

上文提到笔者在教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时调整了教学顺序,以此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其实教该单元不仅要调整教学顺序,还要将原定略读的《珍珠鸟》改为精读课,把《落花生》从精读课改为略读课。这样改,一是因为《珍珠鸟》更贴近单元语文要素,二是因为《落花生》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阅读难度。而《珍珠鸟》则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去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珍珠鸟与自己建立信赖的,这个学习要求学生无法靠自学达成。

再来说说四年级下册中的习作例文《颐和园》。统编教材中的每个习作单元里都有两篇精读课文,用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还有两篇习作例文,起范例作用,便于学生仿写。《颐和园》所在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是《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单元习作是写一篇游记。而《海上日出》并不是游记。单靠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来学写游记是不够的。因此,笔者教授该单元时,将《颐和园》定为精读课,着重讲解如何用准确的词句写出景物的特点。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颐和园》语句清通,条理清晰,是该单元三篇游记中最适合小学生模仿学习的。如果不精讲,只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就无法充分发挥该文的作用。

重定单元内部教学资源的功能的依据很简单,就是学情。在实施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是指只要符合学情,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就可以调整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心细,是指功能定位变化了,就意味着教学策略教学方式都要随之变化,设计教学时应让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三、整合使用单元内的教学资源

在一个单元中,精读课用于新授语文要素,略读课用于巩固语文要素,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能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孤立看待,而应该尽量将其关联起来。如果有需要,上略读课时,可以拿精读课文的片段作为复习资料,上精读课时,可以拿略读课文的片段作为练习的资源。另外,精读课和略读课中的有些课堂练习也可以互相关联,体现练习的层次,从而使同单元的课文教学呈现出基于落实语文要素的整体感。

课文之间可以整合资源,单元内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之间也可以在教法或资源上进行整合。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作文题:《我有一个想法》。题目下有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

说明中还举了两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一个是现在玩手机的人多,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另一个是建议在班级里开辟一个植物角。

尽管教材上的指导已经比较充分,但这个作文题,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因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不足,三年级学生很少会特别留意一个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者现象,并产生自己的感受。即便留意到了,有了感受,感受也是浅显的。一两句话就可以写完。从习作的角度来说,不要说成文,就是写成段落也是难的。

备课时,笔者发现该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指导学生针对身边的小事发表想法。书中还提供了四幅图片,为学生操练口语提供了素材。
 
这个内容与习作要求几乎是一致的。区别是一个重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一个重在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而三年级习作指导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练习讲述。讲清楚,再动笔,习作难度就会大大减轻。

于是,笔者将该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教学。教学流程如下:
1. 观察四幅图,用简单的句子归纳图意。
2. 选择一幅图,说说你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想法?除了想法,还可以说说建议。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分享给全班同学。
3. 针对习作中的素材“玩手机的人”和“开辟植物角”,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 教师选择“清理小狗大便”一图为例,在黑板上当场写“下水作文”。
5. 学生习作。可以在范文的基础上修改,也可以学习老师的方法,另换材料来写。

笔者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引进口语交际中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基于特定情境观察、交流,一来是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二来为习作打下基础。笔者当场将图片变成“下水作文”,让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将观察到的图片中的事例信息变成文字的,为学生习作做了示范。从课后学生上交的作业看,有的学生在老师的范文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的学生选用了其他图片,但是借鉴了范文写作的方法。有的学生写自己的素材。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四、链接课外阅读资源与课文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并且提出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将课外阅读指导与课内语文要素的落实链接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或者课外选文时,对相应学期里的语文要素要了然于胸。在设计学生的阅读单时,应将语文要素中的知识能力点与课外书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等融合在一起。

笔者曾用一周时间指导五年级学生共读经典名著《夏洛的网》。每天读几个章节,并完成一份阅读单,第二天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反馈交流。共读的那段时间正是期末复习阶段,复习时间看似少了一周,但最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却有了很大进步。事后,笔者将五份阅读单上的题目做了汇总分析(见下表)。
 
《夏洛的网》阅读单汇总分析
题型
内容
分析
积累获取
摘录描写弗恩照顾威尔伯的段落(50字左右),并写下你的感受。
摘录一段场景描写(50字左右)。
摘录一段关于《夏日》的描写(50字左右)。
摘录一段关于夏洛的蜘蛛网的描写(50字左右)。
从这几章中摘录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夏洛每次为威尔伯织字后都有一些不同的情况,请做梳理。
提炼夏洛为威尔伯织字后,朱克曼先生和朱克曼太太的表现。
本书语言优美,有很多段落值得积累。书中信息丰富,梳理之后可以加深理解。
分析推理
威尔伯为什么被称为落脚猪?
弗恩为什么要救下威尔伯呢?
说说你对谷仓里的动物的印象。
读完第二十一章,写下你的感想。
这些题目需要小读者边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综合
诠释
如果你是威尔伯,你喜欢谷仓吗?说明理由。
第四章中描写了威尔伯的作息以及食谱,对一头猪来说,这样的生活太舒适了。可是这一章章名却是“孤独”,这是为什么呢?
威尔伯听夏洛介绍如何捕食,觉得夏洛残忍,你的想法呢?
你对弗恩听得懂动物们说话这个奇特的情况,怎么看?
第十五章的名字叫“蟋蟀”,这与夏洛和威尔伯都没有关系啊,你觉得这一章在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本书情节起伏,请用各章节名字,用喜欢方式排出全书线索。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小读者综合书中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创意运用
第十章里有一段荡秋千(游戏)的描写,还有一段威尔伯吃东西(吃相)的描写,你有类似经历吗?选一种写下来。
看完电影,请描述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
写一篇文章,推荐《夏洛的网》。
由书中人物情节联想到自己,用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
 
那个学期教材中的八条语文要素如下:

1.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2.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3.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4.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5.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
6.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8.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通过比较,就可明白学生共读《夏洛的网》的那一周,等于也在做期末总结复习。而且是用经典名著做复习资料,用灵活的阅读分享做复习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运用习得的语文要素,复习效果自然就好。
 
上述四种整合单元资源的策略都立足学情,着眼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教学中如能将其运用好,学生对语言要素的掌握将更扎实,学习过程也将更为合理。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将得到提高。
 
2021年6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