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第一首赠别词《昭君怨》:融情入景,惆怅满怀,尾句独具匠心

 茂林之家 2022-08-20 发布于湖南

熙宁六年,也就是1073年十月份,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在常州、润州、苏州等地赈济灾民,而他的好友兼亲戚柳子玉的家恰好在润州,二人相从半年之久,唱酬颇多,例如《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 呈景纯》等。

熙宁七年,也就是1074年的二月,苏轼和柳子玉同游金山寺,饮酒赋诗,十分畅快,苏轼写了《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

其实柳子玉在陪苏轼游金山寺之前已经接到了移任安徽舒州潜山灵仙观监宫的任命书。灵仙观为道教著名圣地,苏轼作《送柳子玉赴灵仙》一诗相赠,同时还写了这首《昭君怨》。这是苏轼最早使用《昭君怨》这个词牌写的一首赠别词,融情入景,惆怅满怀,依依不舍之情尽在笔端。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题解:

词题为“金山送柳子玉”,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润州的金山寺,送别的对象是柳子玉。

1. 金山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部。

2. 柳子玉,名瑾,北宋诗人,书法家,官职至秘书丞等。宋仁宗庆历二年,也就是1042年和王安石同时进士及第。王安石曾写过《次韵酬刘子玉同年》等诗作。

苏轼的伯父苏涣的女儿,嫁给了柳子玉的儿子,所以两家有亲戚关系,苏轼在京城时,就与柳子玉有诗词唱和,曾写过《次韵柳子玉见寄》等作品。

注释:

1.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音乐,常自吹笛,为江左第一。《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 绿窗:碧绿的纱窗。此处指金山寺坐落在一片幽绿的山林之中,推窗便是绿意葱茏。

3. 新月与愁烟:客将远行,心中惆怅。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

上片“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深夜如梦,被优美的笛音惊醒。推窗望去,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因为不舍得友人离开,心中升起无限惆怅,这种离愁思绪在江天之间与雾霭缠绕在一起,令人愁闷。

词人起笔用到了“桓伊三弄”的典故,故事取自《世说新语》,桓伊是东晋著名音乐家,最擅长吹笛,也是当时著名歌手。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和桓伊在行船途中偶遇,在船上的王徽之听说车上的人就是桓伊,于是就不客气地说,请你为我演奏一曲。

桓伊也知道了对方的身份是著名书法家,就下车拿了一个马扎坐下来,开始吹奏,一共吹奏了三支曲子,便上车而去,彼此都不拘礼法,不发一言。

苏轼借用这个古雅的典故,是想说自己其实不舍得友人离开,所以半夜被笛声惊醒而起,怅然而失。“破”字非常有穿透力,笛声破空而来,惊醒了酒醉的词人。“新月”是指弯月,这是实景描写,古人常常用月亮寄托离别之情。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而“愁烟”即是实景,又是虚景。词人看到长江上烟霭朦朦,更加深了自己心里的惆怅,所以心中满是“愁烟”,这种愁烟在江水和新月之间弥漫开来,挥之不去,令词人难以入睡。

此人在上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笛声、绿窗、新月、烟云、江天等众多意象,描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烟波浩淼的水墨画,融情入景,运用动词“破”渲染离别情绪,动静结合,离别之意在江天之间有荡气回肠之感。

下片“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友人柳子玉接到任命书并没有急于上路,而是陪苏轼游山,诗酒唱酬,如今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刻,“欲去又还不去”,想走又不想走,十分纠结。说明二人情感亲如兄弟。

柳子玉登舟而去,江面上的柳絮落花随风追随,一路相送。船越来越远,词人不能随船而去,但是江上的飞絮代替词人一路飘飞,每一片飞絮里都是苏轼对柳子玉的送别之情,只有滔滔江水默默东流,全然不理解。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视野当中,再也无法目送,还好有一江春水替诗人把行舟送到目的地。

苏轼用“飞絮送行舟”一方面写出了与柳子玉依依不舍的友情,另一方面,行舟自润州往安徽走,是自东向西,而江水恰恰相反,是自西向东,所以,词人目送行舟远去,愈发惆怅满怀,黯然神伤。

词人被笛声惊梦,无法入睡,遥想次日柳子玉离开的场景,他“欲去又还不去”的踟蹰,以及春深时节“落花飞絮”与行舟相牵相伴的场景,景象十分凄迷。

词人在“欲去又还不去”中连用两个“去”字,写出了柳子玉对苏轼的不舍,然后又连用两个“飞絮”,写出了苏轼对柳子玉的不舍,二人深厚情谊,不忍相别,这是彼此之间的“有情有义”,尾句“水东流”,写出了江水的无情,有情二字贯穿全词,成为整首词的基调,尾句以“无情”反衬“有情”,结束全词,含蓄隽永。

通观全词,词人没有写一句依依惜别的话,也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转而以笛声惊梦,明月离愁,飞絮送舟等场景一一道来,将个人情感次第融入景物之中,渲染出离别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被深深吸引,并将情感投入词人创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送别的氛围,这正是本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上片的“愁烟”和下片的“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不可捕捉,飘忽不定的自然物,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全词,甚至从词中弥漫散开,感染读者,让读者在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离愁中,感叹世间还有如此弥足珍贵的友情。

苏轼和柳子玉此词告别二年后,柳子玉去世,为此苏轼写了《祭柳子玉文》,此中说:“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念子永归,涕如悬溜。歌此奠诗,一樽往侑。”

意思是柳子玉的孙子称呼苏轼为舅舅,有一次柳子玉的孙子面求苏轼的法书,苏轼告诉他们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两句话,常被后世论书法艺术者,引为圭臬。

《昭君怨》这个词牌出自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始兴于北宋,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苏轼是最早使用该词牌的人,这首《昭君怨》也是苏轼存世三百多首词作中,唯一一个使用这个词牌的赠别词作。

#头号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