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大学与哈工大同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分别揭示B淋巴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为开发高效疫苗和癌症治疗药物...

 江海博览 2022-08-20 发布于浙江

北京时间 8 月 19 日凌晨 2 点,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和哈工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志伟团队,在 Science 发表了两篇“背靠背”论文。

图片

(来源:Science

两支团队都报导了 B 细胞受体 IgM 亚型复合物的结构。据悉,该复合物由抗体的膜形式 mIg 组成,并与两个跨膜蛋白 Iga(CD79A)和 Igb(CD79B)结合。这些结构有望为开发高效疫苗、癌症治疗、以及控制和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为了提供 B 细胞受体的高分辨率视图,两支团队都从细胞中纯化了 B 细胞受体,并使用冷冻电镜对其进行成像。

黄志伟团队除了解析了 IgM B 细胞受体的结构,还解析了 IgG1 B 细胞受体的结构,从而对 IgM-BCR 和 IgG-BCR 的结构进行比较,揭示了亚型之间的结构差异以及保守之处。

要想理解这些成果,先来认识下 B 细胞为何物。

图片

什么是 B 细胞?

B 细胞(B lymphocyte),又叫 B 淋巴细胞。对于适应性免疫系统来说,它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当 B 细胞遇到抗原刺激时,前者可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

图片图 | B 细胞(来源: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其中,抗体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浆细胞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体的免疫屏障。而记忆 B 细胞正如其名,它好比一个“记录官”,可以记下和存储感染信息,并让信息在必要时派上用场。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抗原和 B 细胞受体(BCR,B cell receptor)结合时,B 细胞才会可能进行增殖和分化,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也才会诞生。

打个比方,假如入侵人体的抗原是“敌人”,B 细胞则要“领兵作战”发起免疫战斗,而 B 细胞受体则好比“开路先锋”,负责探测虚实。也就是说,在 B 细胞的发育和免疫反应中,B 细胞受体复合物起着关键作用。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了研发 COVID-19 疫苗,许多研究人员将目光放在 B 细胞上。目前,我们接种的几乎所有疫苗都依赖于通过与表面表达的 B 细胞受体结合来激活 B 细胞。如前所述,该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并刺激抗体的产生。

然而,即使是在最新研发的疫苗里,学界也尚未完全掌握 B 细胞受体的功能,这导致许多疫苗无法提供良好的长期免疫。

如果能破解 B 细胞受体复合体结构,则能拿下 B 细胞免疫学研究领域最后的“圣杯”。

图片

揭开 B 细胞受体组装的“面纱”

黄志伟团队的论文题为《两种人 B 细胞受体同型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s of two human B cell receptor isotypes)[1]。该论文揭示了 B 细胞受体复合物亚基的组装、识别机制,并发现不同亚型的 B 细胞受体,为 B 细胞受体触发提供了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B 细胞受体在膜内具有保守的组装模式,但在胞外却具有不同的组装模式。

图片

(来源:Science

此前,B 细胞受体复合体的组装机制尚不清楚。而黄志伟课题组测定了人 IgG-BCR 和 IgM-BCR 的冷冻电镜结构,结果发现它们由膜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mIg,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和 Iga/b 亚基在 1:1 的化学计量学上组成。

图片

图 | 黄志伟(来源:资料图)

这两种 B 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组装都涉及到它们的胞外结构域、膜-近端连接肽和跨膜 (TM,transmembrane ) 螺旋。mIgG 和 mIgM 的 TM 螺旋与 Iga/b TM 螺旋共享一组保守的疏水和极性相互作用。

相比之下,IgG-Cg3 和 IgM-Cm4 结构域,分别通过“首尾相连”(head-to-tail)模式和“肩并肩”的模式与 Iga/b 的细胞外 igg 样结构域相互作用。后续,研究团队也将进一步探索不同亚型组装模式的差异是否和活性有关。

图片

(来源:Science

施一公团队的论文题为《人源 IgM B 细胞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IgM B cell receptor)[2]。该团队的博士后宿强担任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

这篇论文让人源 IgM 同种型 B 细胞受体(IgM-BC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得到首次报道,膜结合的 IgM(mIgM)与 Igα和 Igβ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也得以揭示。借此为 B 细胞受体如何组装的“未解之谜”找到答案。对于基于 B 细胞受体的免疫疗法,其也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有望促进基于抗体的治疗方法的设计。

图片

图  | 宿强(来源:宿强

据介绍,B 细胞受体通过抗原识别启动免疫反应。而该课题组报道了一个在静息状态下的人免疫球蛋白 M(IgM)-BCR 的 3.3 埃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

该 IgM-BCR 复合物结构包含一个 mIgM 和一个 Igα/Igβ,它们以 1:1 的化学计量比非共价结合。在 Igβ的上方,观察到了 Polatuzumab 的 Fab 片段的电子密度,证实了 Polatuzumab 结合在 Igβ 氨基末端的柔性区域。

在 IgM-BCR 的胞外区域,重链的胞外域与 Igα/Igβ的胞外域紧密堆叠。在近膜区域,两条重链中的一条通过连接肽(linker)穿过由 Igα/Igβ包围的中空结构。在跨膜区域,mIgM 和 Igα/Igβ的跨膜螺旋(TM)形成一个四螺旋束,通过跨膜螺旋之间的氢键来稳定构象。

细胞外的相互作用,可能决定了 B 细胞受体的同型特异性。IgM-BCR 的跨膜螺旋则形成了一个四螺旋束,并且在所有的 B 细胞受体同型中似乎都是保守的。

可以说,该结构揭示了胞外域上的 14 个糖基化位点,并发现三个潜在的表面抗体结合位点,可能有助于用于疾病干预的治疗性抗体或微型蛋白质的理性设计。和已经批准的抗体偶联药物 Polatuzumab vedotin 一样,这些特异性结合 IgM-BCR 的抗体或微型蛋白质,具有治疗 B 细胞淋巴瘤的潜力。

图片

揭示 B 细胞受体结构,为何如此重要?

宿强回忆,对于这两篇论文审稿人表示:“(他们)首次展示了 B 细胞受体复合体接近完整的结构。这是 B 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巨大突破。”

本期 Science 上,还有一篇题为《揭示 B 细胞受体结构》(Unveiling the B cell receptor structure)的同期评论[3]。

图片

(来源:Science

对于揭示 B 细胞受体结构的重要性,该文章称:分子结构为理解和控制 B 细胞受体的激活提供了一个路线图。

早期研究表明,B 细胞受体的膜抗体具有熟悉的 Y 形,两个片段抗原结合(Fab)臂通过链接到一个片段可结晶(Fc)腿,继而连接到一个跨膜结构域。

伴随着膜抗体,Iga 和 Igb 会来到 B 细胞表面。最重要的是,当膜抗体结合抗原时,会在 B 细胞内激活生化信号。

因此,Iga 和 Igb 的膜抗体的关键相互作用隐藏在细胞膜中,这让 B 细胞受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晶体学的结构产生了抵触。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结合触发 B 细胞的增殖,可以分化出分泌抗体的细胞。然而,这种激活还需要另一个信号、即“第二信号”,如果没有这些信号,B 细胞受体信号就会导致细胞死亡。

许多第二信号是由 CD4+辅助 T 细胞提供的。为了寻求 T 细胞的帮助,B 细胞受体的功能,可作为一种内吞受体捕获抗原,并将其传递到细胞内囊泡进行蛋白水解处理,进而加载到“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 类”(MHC I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分子上。凭借抗原的特异性辅助,这些分子可被 T 细胞识别。

同时,T 细胞也会刺激从默认的 IgM 和 IgD 抗体到 IgG、IgA 或 IgE 的类别转换。在 B 细胞表面,所有这些抗体会形成不同的 B 细胞受体,并就针对抗原的反应做出微调。例如,IgGbcr 比 IgMbcr 更能刺激抗体分泌。

B 细胞受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感知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但是,B 细胞受体不是一个开关,而是对优势 B 细胞的反应进行分级。优势 B 细胞更能识别抗原,不过是以结合不良的 B 细胞为代价。

因此,抗体亲和力成熟的基础,是通过选择在其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进而获得体细胞突变的 B 细胞来介导的。在没有抗原的情况下,B 细胞受体并不是闲置的,而是为静止的 B 细胞提供生存信号。显然,如果没有 B 细胞受体的详细结构,则无法了解 B 细胞激活的所有细微差别。

图片

(来源:Science

此外,抗原和通过 B 细胞受体传递到细胞内部的物理信号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谜。最初,抗原被认为只是在 B 细胞表面聚集 B 细胞受体,因为抗原绝大多数是多价的(例如病毒颗粒)。

同时,B 细胞受体聚集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机制,因为它避免了由抗原结合引起的构象变化,从而通过 B 细胞受体抗体的高度柔性铰链区传播到细胞质中。

此前有模型提出,Iga-Igb 胞内结构域的聚集,导致其免疫受体酪氨酸基的活性基序(ITAMs,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s),被相关的酪氨酸激酶交叉磷酸化。

然而,磷酸化扩散到不受抗原参与的 B 细胞受体,这表明这一过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式工作:即静息 B 细胞、也就是不分裂的 B 细胞的受体寡聚物,可通过抗原结合分离,而这会暴露了它们的 ITAM 磷酸化位点。

此外,考虑到 B 细胞受体通常要从其他细胞表面提取抗原,这种机械牵引会让 B 细胞受体诱导远端构象的变化或聚集。而这可能与来自膜下细胞骨架的调节相结合,并有助于保持 B 细胞受体在静息状态。

概括来说,此次施一公团队和黄志伟团队等人提出的新结构,就 B 细胞激活或在病理中测试模型上,迈出了第一步。

图片

(来源:Science

图片

可指导最佳 B 细胞激活的疫苗研发

这两支团队所解析的结构是彼此一致的,这些结构也生动地证实了以前只在示意性图画中描绘的细节。即膜抗体保持其 Y 形,其中 Fab 臂保持自由,而 Fc 部分以 1:1 的化学计量学与 Iga-Igb 异质二聚体结合。

图片

(来源:Science

未来冷冻电镜有望用来解决抗原参与的 B 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激活的 B 细胞受体结构可以解决抗原刺激 B 细胞的机制,并指导最佳 B 细胞激活的疫苗研发。

对于防止 B 细胞的不必要的激活,这两篇论文也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同时,抑制 B 细胞受体的合理方法,或有助于抑制 B 细胞在自身免疫中对自身抗原的识别。

同样,靶向 B 细胞受体可以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某些类型的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原因在于其 B 细胞受体信号可以驱动恶性增殖。而抑制细胞内信号或标记病变细胞,则能延缓疾病恶化。

对于下一步研究计划,黄志伟表示:“将基于结构发现,进行在体功能的研究。”

支持:Ren

参考资料:
1. Xinyu Ma, Yuwei Zhu, De Dong, Yan Chen et al. Cryo-EM structures of two human B cell receptor isotypes.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o3828
2.Qiang Su, Mengying Chen, Yan Shi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IgM B cell receptor.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o3923
3.Pavel Tolar and Susan K. Pierce. Unveiling the B cell receptor structure. Science (2022). 10.1126/science.add8065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