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四):南阳郡

 公司总裁 2022-08-21 发布于河南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南阳郡 秦置。莽曰前队。属荆州。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

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 犨 杜衍 莽曰闰衍。 侯国,莽曰南庚。 育阳 有南筮聚,在东北。 博山 侯国。哀帝置。改顺阳。 涅阳 莽曰前亭。 阴 堵阳 莽曰阳城。 衡山,澧水所出,东至入汝。 山都 蔡阳 莽之母功显君邑。 新野 筑阳 故穀伯国。莽曰宜禾。 棘阳 武当 舞阴 中阴山,瀙水所出,东至蔡入汝。 西鄂 穰 莽曰农穰。 育水出西北,南入汉。 安众 侯国。故宛西乡。 冠军 武帝置。故穰卢阳乡、宛临駣聚。 比阳 平氏 《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青州川。莽曰平善。 故国。厉乡,故厉国也。 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故国。都尉治。 朝阳 莽曰厉信。 鲁阳 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鲁山,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东南至定陵入汝。 舂陵 侯国。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故唐国。 新都 侯国。莽曰新林。 湖阳 故廖国也。 红阳 侯国。莽曰红俞。 乐成 侯国。 博望 侯国。莽曰宜乐。 复阳 侯国。故湖阳乐乡。

文章图片1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南阳郡”

二、南阳郡概述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因此,所谓“南阳”,特指位于大山之南的广袤原野。在春秋战国时,被称为“南阳”的地区颇多,例如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的地区,晋国的“南阳”指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本篇所讲的南阳郡,则是原属于楚国的一个“南阳”,是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的地区,现在称为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四周有群山拱卫,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盆地中央是海拔80~120米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区,在夏代曾是夏王国的核心区域。《史记·货殖列传》曰:“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汉书·地理志》亦载:“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在西周时,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周之“南土”(包括南阳盆地和淮河上中游地区),而楚国最初也兴起于南阳盆地的西陲,即丹阳之地。春秋时,楚国北上争霸、问鼎中原,南阳盆地是其立足的门户,楚人称之为“宛、叶”之地。

战国后期,南阳盆地被秦国吞并。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秦将白起攻楚,夺取了宛地。二十七年(前280年),“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五年,正式设立了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代仍设南阳郡,属荆州。西汉时,宛县为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郡被封为南都、尊为帝乡,是天下第一大郡、经济文化重心。

秦汉时南阳郡的辖区,大部对应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的区域,另外还包含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舞钢、嵩县、卢氏、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省的枣阳市、襄阳市襄州区、襄阳市樊城区,老河口市以及随州市一带。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南阳郡辖区共有人口1942051人,有编户359316户。其中,作为郡治的宛县有47547户,约占13%的比例。

南阳郡从秦汉一直沿置到隋唐时期。三国以后,南阳郡的辖境逐渐缩小。南北朝时,东晋、 南朝梁、东魏曾侨置过南阳郡。北魏、西魏、南朝梁还另设过同名的南阳郡。隋唐时期,南阳郡曾两次废而复置,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称州之后不再设置(改为邓州)。

三、南阳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南阳郡下辖36个县:

1.宛县。西周初为谢国。周宣王时封妻舅于此地,为南申国。春秋时楚国灭申,在此地建宛邑,是天下闻名的冶铁中心。秦置宛县,为南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莽末,刘秀起兵于此;绿林军所立更始政权,亦曾在此建都。

【北筮山】即今南阳市区北侧的独山(古称豫山,又名预山、序山),以产玉闻名。独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已有近六千年的开采史。

2.犨[chōu]县。本春秋郑邑,后属楚。秦置县。《左传· 昭公元年》: “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郑人惧。”《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沛公与南阳守齮战犨东”,即此地。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

3.杜衍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为侯国,封王翳为杜衍侯于此地。后改为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潦河镇一带。东汉废入宛县。《后汉书·祭遵传》:东汉建武三年(27年),“遵引兵南击邓奉弟终于杜衍,破之”,即此地。

4.酂[zàn]县。秦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西汉改为酂侯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萧何为酂侯于此地。东汉复为酂县。

注:汉代沛郡另有一个酂县,但这个“酂”读cuó,其实是古字“”的改写。该酂县在西汉时亦非侯国。

5.育阳县。一作淯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六十里、白河西岸。

6.博山侯国。原为顺阳县,因“在顺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南丹江、淅水会合口东南十里丹江水库内。西汉绥和二年(前7年)改为博山侯国。《汉书·孔光传》:成帝崩,“即其夜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即此。东汉明帝时复名顺阳县。

7.涅阳县。因位于涅水(今赵水)北岸而得名。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涅阳侯国,封吕胜为涅阳侯。文帝五年改为县。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封路最为涅阳侯,太初二年改为县。治所即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五十四里穰东镇。《晋书·王如传》:永嘉中,王如领导流人起义,“杜蕤悉众击如,战于涅阳,蕤军大败”。即此地。隋初改名课阳县。

8.阴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9.堵阳县。本战国楚邑。秦置阳城县。《史记·曹相国世家》: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从南攻犨,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即此地。西汉改名堵阳县,因“在堵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六里。《后汉书·朱祐传》:建武二年(26年),“更封朱祐为堵阳侯”,即此地。西晋属南阳国。南朝宋改为赭阳县。

10.雉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南。西晋属南阳国。南朝宋废。

【衡山】雉县之“衡山”,即古雉衡山(今鹿鸣山),是澧水(今沙河支流澧河)的发源地。澧沙水系原本汇入古汝水,元代汝水改道后,变成了颖水的上游支流。

11.山都县。秦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北。东汉移治今湖北谷城县东南。东汉建武三年(27年),岑彭攻秦丰,诈称将西击山都,即此地。

12.蔡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琚湾镇古城村。东汉改为蔡阳侯国。建武十三年(208年)封城阳恭王祉子平为蔡阳侯,灵帝封张酺子根为蔡阳乡侯,并即此地。三国魏复为蔡阳县。

13.新野县。春秋、战国时名烝野。秦为穰县地。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新野县。治所即今河南省新野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表使备“屯新野”,即此地。

14.筑阳县。西周初为谷伯国,嬴姓,春秋时灭于楚。秦置筑阳县,因在筑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谷城县东北四里。西汉初、东汉初曾改为侯国。西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封萧何子延为筑阳侯。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封吴汉之孙盱为筑阳侯。

15.棘阳县。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棘阳侯国,封杜得臣为棘阳侯。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改为县。因在棘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北魏改名南棘阳县。

16.武当县。西汉置县,因县有武当山而得名。治所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东汉光武帝封邓棠为武当侯,建侯国于此地。永建元年(126年)国除复为县。地处汉水中游,为东南趋荆、襄,西北至汉中的水陆交通要冲。

17.舞阴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古城寨。东汉建武三年(27年)封岑彭为舞阴侯于此地。隋开皇初改为显冈县。

【中阴山】《水经》曰上界山,郭璞注称即《山海经》里的葴山,《太平寰宇记》、《泌阳县志》等文献多称为中阳山,是今河南省泌阳县黄山口乡东北的大寨子、韭菜皮等山的合称。该山是瀙水的发源地。瀙水本是古汝水的支流,元代后成为汝水源头,即今之南汝河。

18.西鄂县。西周时为鄂国,为黄帝后裔,姞姓。春秋时属楚,称鄂邑(或即楚都鄂郢)。西汉置县,为与江夏郡之鄂县区别,故称西鄂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五十里石桥镇鄂城寺。《三国志·魏书·杜袭传》:建安初年,太祖“以为西鄂长”,即此地。

19.穰[rǎng]县。春秋时为楚国之穰邑,以“禾实丰登”之义取名。秦置穰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

20.郦[zhí]县。战国时为楚之郦邑。《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楚人说王曰: “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即此地。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东汉移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十里。

【育水】或称淯水,即今白河。发源于河南省南召县境内(在秦汉郦县的西北面),流经南阳市、新野县,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与唐河交汇,称唐白河,在襄州区张湾镇汇入汉江

21.安众侯国。原为宛县之西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为侯国,封长沙定王子刘丹为安众侯。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东汉、三国魏仍之。西晋废入宛县。

22.冠军县。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将穰县之卢阳乡、宛县之临駣聚两地划出,置为侯国,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因霍去病出征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三十八里湍水西岸冠军寨。后改为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县废。

23.比阳县。西汉初置比阳县,因在比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

24.平氏县。西汉置县。治所即今河南省桐柏县西北平氏镇。

【桐柏大复山】《尚书·禹贡》:“道淮自桐柏”;(导山)“熊耳、外方、桐柏,至于倍尾。”狭义的桐柏山指今桐柏县南以太白顶为中心的山地。广义的桐柏山脉,指起于南阳盆地东缘,东南至武胜关,西南至湖北的广水、随州、枣阳一线的广大山地,东与大别山脉相接。大复山是指今桐柏县北部的山地,也属于广义讲的桐柏山的范围。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的河谷,东流入海,汉代的入海口在淮浦县(今江苏涟水县)的境内。

25.随县。西周至春秋为随国,姬姓。战国时楚灭随,置随县。秦汉因之。治所即今湖北省随州市。县有厉乡,西周至春秋时为厉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

26.叶县。春秋时为楚国之叶邑。《春秋》鲁昭公十八年:“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楚国封沈诸梁于此地,号为'叶公'。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

27.邓县。西周时为古邓国,曼姓。春秋时灭于楚。秦置邓县,两汉至魏晋因之,北周废。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邓城村。东汉建武三年(27年)岑彭击败秦丰于邓,即此地。

28.朝阳县。西汉置。因“在朝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刁河南岸。南朝宋废。

29.鲁阳县。本战国魏之鲁阳邑。西汉置县,因县居鲁山之阳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省鲁山县。北魏改名山北县。北周又改为鲁山县。

【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十八里。滍水即今沙河,是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鲁山县境内的伏牛山东麓。昆水即今灰河,一名辉河,源出鲁山县东南,东流至舞阳县北舞渡镇汇入沙河。

30.舂陵侯国。本为蔡阳县之白水乡。西汉初元四年(前45年)改封舂陵侯刘仁于此地。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东汉改为章陵县。该侯国之上唐乡,春秋时为唐国,国都在今随州市唐县镇。

31.新都侯国。原为新野县都乡。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设为侯国,封王莽为新都侯。治所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南四十里九女城。东汉废。

32.湖阳县。西周时为古蓼国,春秋时亡于楚。秦置湖阳县,或作胡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六十六里湖阳镇。东汉光武帝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地。西晋并入棘阳县,北魏复置,元代废。

33.红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红山之南。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改为侯国,封王立为红阳侯。东汉废。

34.乐成县。汉初为侯国,汉高祖六年(前202年)封丁礼为乐成侯,后改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南三十四里高李村。东汉废。

35.博望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方城县西南五十六里博望镇。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张骞为博望侯,东汉末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军于博望,均即此地。南朝宋废。

36.复阳县。原为湖阳县之乐乡。西汉元康元年(前65年)封刘延年为复阳侯,建侯国于此地。因在大复山之阳而得名。元延二年(前11年)改为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桐柏县东。

四、南阳郡地理形势图解

西汉荆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2

西汉荆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南阳郡在荆州区域内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3

南阳郡在荆州刺史部七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南阳郡各县的地理方位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4

西汉南阳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西汉南阳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5

西汉南阳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见,汉代南阳郡处于荆州、益州、豫州和司隶部辖区交会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向西北,走武关道、经弘农郡,可抵达京兆尹地区;向西,沿汉水上溯,可抵达汉中郡,进而通往益州北部各地;向南,沿汉水下行或经随枣走廊,可以到达江汉平原腹地,进而通往荆州、扬州各地;向东,过桐柏山地,可抵达汝南郡,进而通往豫州、徐州各地;向东北,出方城,可抵达颍川郡,进而通往洛阳盆地和兖州、冀州各地。据传说,古代大禹治水,治理了“九山”和“九川”后,专门修建了一条由关中过武关至南阳、再由南阳向北通中原和东方各区域的“夏路”。这条夏路连通九州,南阳郡区域则正是其交通轴心。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南阳郡区域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