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的辩证、治疗及调理

 图书 馆员 2022-08-21 发布于内蒙古

类风湿的辩证、治疗及调理

中医学所称顽痹(或枉痹),相当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双手、腕、膝、踝和足关节等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其病理为滑膜火,可侵及下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30岁-50岁,女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3。
>>满足下列四项你已患上类风湿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
晨僵,单次持续至1小时,连续6周及以上。
三个(含三个)以上个数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和跖趾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关节区,持续6周及以上。
手部关节关节炎,碗、掌 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至少1处肿胀,持续6周及以上。
对称性关节炎,身体双侧相同关节区同时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持续6周及以上。
类风湿结节,关节伸侧、关节周围或骨突出部位的皮下结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大于20)。
影像学改变,手及腕部前后位摄片有骨质侵蚀或骨质疏松。
>>类风湿性关节炎预防调理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如做保健体操、练气功、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因人制宜。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忌汗出当风、空调过低、睡竹席、睡地板等。
3.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乐观,注意劳逸结合,对本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4.加强对关节骨骼的营养补充,要选用牛奶、高蛋白、低脂肪、高前卫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选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萝卜、豆芽、紫菜、洋葱、海带、木耳、干果等,忌食海鲜(虾、蟹等)、鲤鱼、竹笋、香菇、黄花菜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
李志铭老中医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1:36岁4年类风湿患者 四诊治愈
蔡X,男,36岁,住深圳龙华。
首诊(2009年5月28日)
主诉:患类风湿关节炎4年余,反复不愈。一直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每日2片(10毫克)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治疗。现双碗关节红肿疼痛,并有发热感,晨僵明显,手指关节未见明显畸形。脉象略滑,舌质红,舌苔黄厚。证属风湿热型之顽痹,拟除蒸理顽汤加减治之。
药物:青蒿、地骨皮各20克,羌活10克,葛根、秦芄、防风、防己、海风藤、乌梢蛇、僵蚕、桑枝、路路通、救必应、徐长卿 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保留不变。
复诊(2009年7月5日)
服上方5剂后,腕关节肿痛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0多剂,腕关节基本消肿,晨僵亦不明显,活动自如。饮食正常。脉缓,舌苔白薄。湿热蕴结之象缓解,续用上方,去徐长卿、救必应,加杜仲、桑寄生各20克养肝肾。西药改用甲泼尼龙片每日1片(4毫克)。
三诊(2009年9月12日)
一周服5剂中药,症状逐渐好转,关切肿痛基本消失,活动正常。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正常,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壛正常。病情基本已控制。嘱停服甲泼尼龙片,继续服用调气血,养肝肾之方药,以资巩固。黄芪20克,防风、白术、地骨皮、海风藤、乌梢蛇、僵蚕、路路通各15克,桑寄生、何首乌各30克。水煎服,每2日1剂。
四诊(2010年1月17日)
自觉症状不明显,因工作繁忙,服中药亦断断续续,一直未服西药。
随防:2011年7月12日及2012年5月8日患者特来看望李教授,告之身体状况良好,病情未复发。
经典医案2:58岁类风湿患者 五诊稳定病情
赖X,女,58岁,广东潮州人。
首诊(2005年7月8日)
患类风湿关节炎已3年余,治疗以西药为主,控制不理想。现双手中指、食指、碗关节肿胀、疼痛,遇冷加重,踝关节亦肿痛。左食指、中指有明显梭状变形。检查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自觉精神较差,怕风怕冷,食欲不振,行走乏力。脉像沉弱,舌质淡,舌苔白厚。证属顽痹之风湿寒型,拟用祛寒理顽汤加减治之。
药物:黄芪30克,熟附片(先煎2小时)、防风、白术、桂枝、海风藤、桑寄生、鸡内金各15克,羌活、独活各10克,麻黄、细辛各5克,白花蛇2条,每日1剂。另服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片,每日三次。保留原服西药:醋酸泼尼片,每日10毫克,甲氨蝶呤片每周服10毫克,塞来昔布胶囊,每次0.2克,每日2次。
复诊(2005年8月11日)
指、腕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沉42mm/h,饮食增加,精神好转,二便通调。脉缓,舌质红,舌苔白薄。中药守前法,泼尼松减为每日5毫克,塞来昔布胶囊每日0.2克。
三诊(2006年1月8日)
关节肿痛、晨僵不明显 ,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怕风怕冷减轻,脉缓,舌质红、苔白薄。处方增加养肝肾、调气血之品,寒邪不重,故去制附片。
药物:黄芪30克,巴戟、桑寄生各20克,独活、桂枝、防风 、白术、海风藤、乌梢蛇、路路通、杜仲、牛膝、补骨脂、续断、生山楂各15克。水煎服,每2日服1剂,停泼尼松等西药,改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片,每日2次,嘱服3个月,停3个月,间歇性用药,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四诊(2007年1月20日)
病情稳定,无明显自觉症状,饮食、活动均正常,守上方,停服雷公藤多甙片。
五诊(2009年2月29日)
经过3年以中药为主的综合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曾经常服“独活寄生丸”“金匮肾气丸”调理,能够带两个小孙子。抽血化验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沉35mm/h,其他检查均正常。
随访:患者每年春节前后来深圳,看望李教授,病情一直稳定。
提示:以上为李志铭老中医经典医案,读者切勿在未经医生辨证的情况下依方治病
>>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病机
顽痹是痹病之一,随代巢元方著《诸侯论.风病诸侯》把久病难愈之痹病称为顽痹。顽痹特点是病性顽缠,难治难愈。痹病日久,邪正相搏,失治或误治,形成痰浊血瘀之痹毒。邪毒 阴滞气气,瘀塞经络血脉和骨节,使经脉不通,骨节变形,产品功能障碍,肢体强直或畸形,肌肉萎缩,形体衰弱。重者可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毒、瘀、虚是本病主要病机,可互相转化,互为因果。
>>辩证治疗 (中药汤剂、中药制剂)
本节就中药汤剂进行相应介绍。
风湿寒型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或僵硬,局部怕冷,得热则舒,遇冷加剧,屈伸不利,或兼畏风恶寒。舌质多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薄白或腻,脉沉弱。
治法:温通祛寒,祛风除湿,益气活血。
方剂:祛寒理顽方(李志铭验方)。
药物:制附片15~30克(先煎2小时),桂皮、防风、白术、羌活、独活、当归、雷公藤各10~15克,黄芪10~30克,防己、杜仲各15克,麻黄、细辛、白花蛇各5克。
方解:本方以大辛大热之制附片为君药,能温振脾肾之阳,散寒止痛;强活、独活祛风胜湿;麻黄、细辛助附片温经通络;雷公藤祛风湿、止疼痛,并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白花蛇祛寒搜风剔邪为臣药。再佐以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当归养血熄风,杜仲滋养肝肾,扶正气。使药桂枝能温经走上肢,防己能祛湿走下肢。诸药配合,有扶阳祛寒、祛风除湿、温通经络、行气止痛、扶正祛邪之功。
风湿热型
证候:关节红肿热痛如燎,或局部发红,晨僵,伴有骨蒸潮热,心烦口渴,盗汗恶风,便结尿赤,或出现红斑结节,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舌红、苔黄或燥,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蒸,祛风化湿,益气活血。
药物:青蒿、桑枝、土茯苓各30克,地骨皮20克,海风藤、钩藤、防风、乌梢蛇、防己、黄柏、地龙各15我,独活、白术、蜂房各10克,臭茉莉15~20克。
方解:本方以青蒿、地骨皮为君药,能清解骨蒸潮热,调节免疫功能;以独活,臭茉莉祛风除湿;土茯苓、钩藤、海风藤、黄柏清热通络;乌梢蛇、地龙、蜂房搜风通络为臣药。而白术、防风健脾除湿为佐,使以桑枝能引经至上肢,防己能引药至下肢。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蒸、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关节灼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细辛5克;肿甚者,加萆薢20~30克,大腹皮10克,麻黄5克;骨蒸潮热者,加知母、鳖甲、秦芄各15克;有红斑者,加生地15克,牡丹皮、柴草各20克。
寒热错杂型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寒热不明显,关节变形,屈伸不利,骨节肥大,肌肉萎缩。伴有全身消瘦,头晕神疲,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舌淡红,苔白薄或少苔,脉细软无力或细弦。
治法:扶正祛邪,益气血,被肝肾,祛风除湿。
方剂:益气理顽汤(李志铭验方)
药物:黄芪20~30克,白术、鸡血藤、牛大力各20克,独活、海风藙、乌梢蛇、路路通、威灵仙、杜仲 、又寄生、当归、鸡内金、防风各15克,红花10克,全蝎5克。
方解:本方以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散)为君药,有益气固表、调节营卫、补益正气、调节免疫功能之力。以牛大力补脾益肺,独活、海风藤祛风除湿,乌梢蛇、全蝎搜风温经络,红花活血化瘀为臣药。佐以杜仲、桑寄生养肝补肾,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鸡内金健脾护胃。使以威灵仙、路路通能通和十二经络。诸药协作,意在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痰浊留滞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山甲、僵蚕、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
……其它方法,如针炙疗法、推拿疗法、中药药浴及熏洗疗法等。
中药药浴及熏洗方法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选配祛风除湿、益气活血、强筋健骨作用的中药制成水煎液,趁 热进行局部、全身熏洗或沐浴。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洗浴方:威灵仙、桑寄生各60克,羌活、独活、防风、川琼、鸡血藤、海风藤、生甘草、土鳖虫各20克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法:用蒸熏治疗机,每日蒸熏2次,每30~40分钟,3~4周为1疗程。
李志铭
当代名医、兼画家第一人
广东省名中医
深圳市名中医
主医中医师、教授
李志铭,男,1938年出生于江西宜丰,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1963年至1986年在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1986年5月调入深圳,在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工作。行医53年,医学著作4部,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业余作画近60年,出版画集2本,发表书画作品100多幅,开个人画展及参展20多次,获奖10多次。
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与方法

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湿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该病在我国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显著下降,但在广大农村仍是影响人们劳作和生活的顽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关节炎和风湿病联系在一起,认力关节炎都是因风湿而引起,而且风湿病患者的关节一定有病。其实这两者虽有密切联系,却并非是一种疾病。首先,除了风湿病之外,有近百种原因可以引起关节炎;而风湿病只有当它侵犯关节时,才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关节炎是风湿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但仍有25%的风湿病患者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起病较急,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开始侵及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少见。关节病变呈多发性和游走性,关节局部炎症明显,表现有红、肿、热、痛、压痛及活动受限,持续时间不长,常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残疾,复发者少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辩证论治

1.湿热痹证

1)热重于湿

(1)主症四肢大关节红肿热痛,壮热,多汗,面红,不恶寒或恶寒轻,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2)处方生石膏30g,知母、苍术、生甘草各10g,天花粉、忍冬藤、青风藤各15g.若壮热不除,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若壮热已退,表现有低热、阴液不足者,可去石膏,加生地、秦艽、地骨皮等;若见咽喉肿痛者,宜加玄参、黄芩、桔梗等以清热利咽消肿;若关节疼痛,痛无定处者,宜加羌活、秦艽、防风、赤芍等以祛风活血;若见有环形红斑者,可酌加清热凉血之品,如生地、赤芍、丹皮等。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湿重于热
(l)主症关节疼痛肿胀,关节热或关节触之热,发热,肢体沉重乏力,或见脘腹胀满,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黄厚,脉滑数。
(2)处方苍术、薏苡仁、宣木瓜、黄柏、防己、炒栀子、赤小豆、滑石(包煎)、连翘、海桐皮各10g.若湿滞中焦者,亦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羌活、防风等祛风药治疗;若正气虚者,可重用生黄芪以益气除湿,生黄芪可用至60g,亦可配合防己黄芪白术汤治疗;若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者,可用淡渗利湿法,常用猪苓、泽泻、车前子等药,或配合五苓散治疗。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风寒夹湿
(1)主症  四肢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关节冷痛,喜暖恶寒,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脉弦滑。
(2)处方赤芍15g,细辛3g,羌活、独活、防风、桂枝、川芎、秦艽、苍术、薏苡仁各10g.寒邪易伤人体之阳气,故治风寒湿痹散寒的同时宜加生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之品。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虚实夹杂
1)湿热痹阻,气阴亏虚
(1)主症关节肿胀热痛,伴全身发热,恶风多汗,口渴乏力;舌质红,苔黄或见苔少,脉细滑。
(2)处方生黄芪30g,生地15g,白术、葛根、知母、苍术、苦参、茵陈、防风、泽泻、当归、黄芩、羌活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风寒痹阻,气血肝肾不足
(1)主症关节疼痛,遇寒痛重,得热痛减,兼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处方独活、杜仲、牛膝、秦艽、茯苓、防风、川芎、党参、当归、芍药各10g,生地黄、桑寄生各15g,生甘草6g,细辛、肉桂各3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内服效验方

1.散痹汤

(1)处方羌活、独活、当归、乌梢蛇各15g,麻黄、桂枝各10g,蜈蚣2条(研末冲服),白芥子、甘草各6g.若以上肢关节疼痛为主者,重用羌活,加威灵仙、姜黄;若以下肢关节疼痛为主者,重用独活,加牛膝、木瓜、土茯苓;痛处不温,畏寒较甚者,加附片、干姜;久治不愈者,加蜂房、炮山甲、海风藤、地龙。本方有祛风胜湿,化痰破瘀,扶正祛邪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通痹汤
(l)处方制川乌、制草乌、全蝎各10g,桂枝、赤芍、苍术、牛膝、木瓜、川芎、羌活、独活各15g,细辛5g,蜈蚣3条。热盛者,减二乌、桂枝、细辛,加地龙、秦艽、忍冬藤;气虚者,加参芪;痛甚者,加马钱子;关节变形者,加炮山甲、皂刺、络石藤;骨质增生者,加白芍、生牡蛎。本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8剂为1个疗程。
 3.祛痹汤
(1)处方黄芪30g,秦艽、片姜黄各15g,徐长卿(后下)20g,地龙、红花、伸筋草、海风藤、千年健、威灵仙各12g,细辛3g,当归6g.风湿性关节炎者,加乌梢蛇、炮山甲各9g;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加地鳖虫9g,全蝎6g;上肢重者,加桂枝10g;下肢重者,加牛膝12g.本方有祛风除湿,益气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2剂为1个疗程。
4.风湿合剂
(1)处方川桂枝5g,生赤芍、知母、龙胆草、防风、防己、生甘草、羌活、独活、雷公藤各10g,鹿衔草20g,生石膏、忍冬藤各30g.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湿通痹之功。
(2)方法取自来水1250ml,先将雷公藤煎煮40分钟,再加入生石膏煎沸,然后将余药下锅合煎浓缩至500ml,灌入经消毒灭菌处理的瓶内。服法:早晚饭后20分钟各服250ml(冬季加温后服用)。5天为1个疗程。
5.鸡血藤汤
(1)处方鸡血藤30g,当归15g,丹参20g,红花10g.风胜者,加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等质轻气扬之品以祛风邪;寒胜者,加附子、菟丝子以温经散寒;湿邪重者,加茯苓、苡仁等渗湿健脾之品;邪热蕴滞者,加用石膏、知母、黄芩等清热之品;上肢痛者,加桂枝、桑枝之类;下肢痛者,加木瓜、牛膝等。本方有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祛风通络汤
(1)处方威灵仙、独活、防风、川芎、当归各12g,青风藤、鸡血藤、丹参各20g,赤芍15g,乳香9g,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g.全身关节痛而游走不定窜痛,风气盛者,加秦艽9g;四肢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湿邪偏重者,加苍术12g,薏苡仁30g;局部关节痛剧烈或挛缩拘急,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寒邪偏重者,加附子6g;症见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为主伴有低热,属热化者,加石膏、忍冬藤各30g.黄柏9g;气虚者,加黄芪30g.本方有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敢寒除湿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7.虎蛇千灵汤
(1)处方虎杖、乌梢蛇、千年健、灵仙各12g,蚕砂、苡仁、鸡血藤各30g,海风藤、青风藤、豨莶草各15g,苍术10g,甘草3g。本方有祛风除涅,通络止痛,健脾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饭后温服。年少及年老体弱者药量酌减,再根据病变部位,夹杂症状酌情加减,痛著者加服阿司匹林,体虚者按阴阳气血酌加滋阴壮阳、益气养血扶正之品。
中药外治方

1.熏洗方

(l)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 5g,生马钱子、北细辛、仙灵脾各109,酒当归20g,制南星12g。如麻木和肢体屈伸不利者加防风、羌活、独活;痛甚则加大川乌等辛温药的用量,并加桂枝、附子、海风藤;全身或肢体沉重乏力者加炒苍术、川厚朴、豨莶草、路路通、海桐皮;有发热者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并减少川乌等辛温药的用量;如日久不愈者加炮山甲、皂刺、白花蛇、鹰虫。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粗末,一并装入布袋内。先以清水浸泡1小时左右,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趁热先熏后洗,继用药袋热熨患处。外洗时将患处浸入药液内,要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加大,以利血液循环。每次熏洗热熨半小时以上,每日1次。每剂药可用2日,7~10天为1个疗程。
2.治痹膏
(1)处方斑蝥50g,血竭、重楼、肉桂各10g,梅片、炮山甲、细辛、雄黄、生川乌、升麻各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和匀,避光瓶封装备用。治疗时先按压肌表,找出痛点,明确属何经何穴,并标记清楚。尔后准备好小方形胶布块,在痛点穴位处涂敷“治痹膏’’,直径以lcm为宜,膏上再撒上千药粉.防止膏剂粘在胶布上不易发挥药效。一般24小时可形成药泡,若未破损,在l周后药泡可自行吸收干瘪;若发泡后周围瘙痒或微胀隐痛,用消毒针灸针刺破药泡,流去内液,不去泡皮,外涂甲紫覆盖消毒纱布,l周内不能沾上生水,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3.川草膏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附片、当归、丹参、白芥子各30g,生麻黄、干姜各15g,桂枝、木通各12g,白芍20g,细辛、乳香各10g,三七粉5g,虎力散4支,马钱子散2包,葱白4根,白酒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将马钱子散、虎力散掺入药末中,再将葱白捣烂均匀和入后,入白酒,调成稀糊状。将调好的药糊,入锅内炒热至不灼伤皮肤为度。人麝香0.25g和匀,约0.5cm厚度摊于敷料上,趁热敷于患处,外以绷带固定。
4.辣椒膏
(1)处方豆油1500g,樟丹500g,干红辣椒1 000g,雄黄1OOg,马钱子面50g.
(2)方法先用豆油炸辣椒至黑色,捞出再烤油至滴水不散为度。再下樟丹,文火熬煎,搅拌均匀至滴水成珠离火,搅凉,再下雄黄搅匀成膏状,放凉水中拉开(拔丝为度),然后用滑石粉包起,备用。用时取少许马钱子粉置于膏药上,摊于消毒白布上压平贴在患处。
5.万灵膏
(1)处方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醋淬7次)、血竭、没药、红花各30g,川芎24g,赤芍60g,半两钱(醋淬7次)、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山苍术各15g,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制附子、制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9g,虎胫骨120g,麝香6g.
(2)方法以上方药除血竭、麝香、没药3味各研细末另包外。先将香油5 000g微火煨,浸3日,然后将群药人油内,煞黑为度,去渣,加铅丹2 500g再熬,将至滴水成珠离火,俟少时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下入,搅匀取起,出火气,备用。用时摊于膏药布上,外贴患处。
6.狗皮膏
(l)处方枳壳、青皮、川楝子、大枫子、赤石脂、僵蚕、赤芍、官桂、天麻、小茴香、蛇床子、甘草、乌药、牛膝、羌活、黄柏、补骨脂、威灵仙、生川乌、当归、木香、细辛、续断、菟丝子、白蔹、桃仁、生附子、川芎、生杜仲、远志、炮山甲、生香附、白术、橘皮、青风藤各30g.
(2)方法将上药用香油7 500g炸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人丹3 120g搅匀成膏,另取轻粉、儿茶、公丁香、樟脑、乳香、没药、血竭各15g,共研细末,每7 500g膏中加上细药末105g搅匀。用时摊贴患处。
7.追风膏
(l)处方怀牛膝、生桃仁、麻黄、当归、生草乌、大戟、天麻、羌活、生山甲、细辛、乌药、白芷、高良姜、独活、赤芍、海风藤、红花、威灵仙各75g,苏木、生地、熟地、续断各36g,蛇蜕、生川乌、五加皮各18g,蜈蚣12条。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麻油7 500g炸枯,去渣浓缩,加入樟丹2 700g,搅匀成膏。每15分钟再加入下列药物:肉桂粉759,没药粉、雄黄粉、檀香粉、血竭粉、乳香粉各11g,麝香、冰片、公丁香粉各3.6g.搅匀收膏,收贮备用。或摊膏,大张每张净油30g,小张每张净油15g.用时烘烊,贴患处。   
【杨思远:痛风、风湿、类风湿 3个经方】

杨思远,河北省盐山县人,外祖父张锡亭原系名老中医、革命烈士。受其影响自学中医,后拜曹东义为师,系国医大师朱良春、邓铁涛再传弟子。擅长针灸和经方治疗疑难杂证。

人人都知道,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其实,非不可治也,未得其术也,治不得法也。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给出了治疗方法,药简力专效宏,疗效确切。
但因年代久远,现代很多人不读经典或读不懂经典,致其埋没。其原因,
一是不知道,因为古文称为历节,或为脚气,现代西医称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同一种病。
二是不会用经方,现代人习惯按病名寻方,不辩证。真正的中医是辩证论治,按现代病名去找方肯定找不到。
三是不敢或不愿用经方,经方只给一个基本量,实践中用量不好拿捏,用量不足可能引起反激,使患者觉得更疼更重,过量患者难以承受,于是不敢用。还有的不愿用,因为要赚钱,三五付药治好了怎么赚钱?
现将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三个经方:
1,治痛风方:甘草附子汤
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用法:
炙甘草31克,白术31克,制附子2枚(40克),桂枝62克,以上4味药,加水12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药渣。放温后服用,每次200毫升,每天3次。刚喝的时候微微出汗最好,出汗之后还是烦(热、疼),再服100毫升。如果觉得每次服200毫升太多,那最好服120-140毫升。
说明:风湿相搏。即风和湿是致病因素。主要症状和诊断依据: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药方和用法简单明了。所谓疼容易理解,痛风的突出特点就是疼。而所谓烦,则易致误解。这也是现代诊断易犯错误的地方。所谓烦,一指心烦,疼故心烦;二是指热。《伤寒杂病论》中多处用到烦字,如躁烦,烦痛、痛烦等,其意皆为热。
此方只有四味药,此方配伍之严禁,用药之精当,史上无出其右者。
在用量上,四味药比例为2:2:2:4,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15.6克。在实践中,根据患者身体强弱重情轻重,一般为前三味10~30克,桂枝为10~60克。如用量得当,一剂既可治愈。可谓神效。
此方亦可用于治疗轻度风湿关节炎,如膝部疼痛略有红肿者,包括膝关节增生、积液、滑膜炎、半月板受损等。
2,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说明:此段文字,讲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和病机病理,既汗出入水中或酒后汗出当风是致病原因。此病并非当风即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过程,风寒湿邪伤人,初当如伤寒(感冒),未得治或误治,则致风寒湿邪入里,伤及筋骨血脉,并在关节处聚积成病,致使关节疼痛,下肢红肿,头晕短气。脉诊,寸口沉而弱,趺阳脉浮而滑。其病因仍是风寒湿,但已伤及心肝肾。如不治,久则入脏并致器质性损伤。辨证已明,治方自出: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用法:
桂枝62克, 芍药47克,甘草31克,麻黄31克,生姜78克,白术78克,知母62克,防风62克, 附子2枚(炮制后),以上9味药,用水1400毫升煎,煮取400毫升,放温后每次服用140毫升,一天3次。
因病较前已重,此方共用九味药,是经方中的大方。
其中,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即前甘草附子汤方,在此基础上加麻黄解表利水,开通肺气,加大发汗力度,加芍药平肝缓筋,疏通经脉,加知母除烦清热以佐制麻桂附之燥烈,加防风增强去风利水能力,加大白术用量以增强收水除湿能力,加生姜以增强辛散之力,同时和胃止呕,以解温温欲吐之证。其用药思路同上方,但加强了药力。
此方对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效,如用量得当,可做到一剂效,三剂愈。此多为医家秘而不传之方,但对手指骨节痛作用不明显。现代用量参见上方。
3,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乌头汤
出处同上,是治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至关节严重变型经典方,也是医家多秘而不宣之方。
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说明:介绍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病机和严重程度,形成器质性损伤,其病名既为历节,又作脚气。但此脚气并非香港脚,而是说脚血脉不通寒气上逼。方剂加强了药力。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现代用法如下:
乌头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时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另用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芍药、黄芪、甘草各45克,再煮取200毫升。将乌头汤与其他药汤合并,首次服一汤匙,每隔半小时再服一次,每次加量一汤匙,如出现心慌则减一汤匙,一日服尽。
一剂服尽不愈者,可隔日再服一剂。
一般一至三剂可愈,变型关节将慢慢得到修复。此方中麻黄量大力猛,有心脏病者慎用。如服后心跳加快心慌者,应减量。若对此方不受者,可将前四味药以桂枝汤代替,既桂枝汤加乌头汤。
痹证的经方治疗 作者:黄仰模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叫做痹证。《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未把痹证作专病进行论述,但《伤寒论》已有风湿桂枝附子汤等三方,寒湿附子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记载,《金匮》有湿病、历节病、肾著病等论述,同痹证颜为近似现把经方治疗痹证整理如下:

1 风寒湿痹
1.1 行痹 证候:身体,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不能转侧,身体魁赢,脚肿如脱,或身微肿,或恶风不欲去衣,或热,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虚而涩或浮或滑。治法:温经助阳,祛风化湿或佐以滋阴清热。方药:风湿表阳虚选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风湿表里阳气俱虚选用甘草附子汤风湿历节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疼痛以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防风、灵仙、羌活、白芷、姜黄、川芎、葛根等祛风通络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薢、川木瓜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可加杜仲、狗脊、桑寄生、淫羊藿、巴戟等温补肾气
张氏常用桂枝附子汤治肌肉风湿痹证,用本方治疗1例产后关节、肌肉酸痛,1例坐骨神经痛,疗效满意。叶氏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基础上裁减变化,制定了治疗风寒湿痹的基础方,临床疗效良好。谭氏治1例素有内湿,大便溏软,又因下水感受寒湿,发热恶寒,一身尽痛无汗,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苔白滑,脉浮而濡,先用麻黄加术汤,后以白术附子汤而愈。
张氏认为甘草附子汤为风湿病风湿在表,心肾阳虚的常用方,其证肢体关节疼痛,胸闷,心悸,小便少,下肢浮肿,舌紫、苔腻,脉结代。治1例风湿性关节痛数年患者,以本方加味,服40剂,病情缓解。
安氏运用甘草附子汤治关节疼痛的体会是,凡属阳虚风湿引起的肩膝或四肢关节疼痛,均可应用;上肢重用桂枝,加灵仙通络,下肢重用炮附子,加牛膝通经活络引药下行。李氏用甘草附子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满意。
黄氏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湿偏胜者有效。刘氏等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满意。
张氏认为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出现关节变形剧痛,身体瘦弱,低热等证,属风寒久瘀化热为患,所以治疗必须用寒热温凉组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才能获得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的作用,如久病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熟地,阴虚加黄柏、龟板,肾亏加虎骨、鹿角。
1.2 痛痹 证候:身体痛,身烦疼,骨节,历节疼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历节不可屈伸;或手足寒,或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苔薄白,脉沉或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或健脾除湿。方药:寒湿历节选用乌头汤寒湿在表选用麻黄加术汤阳虚寒湿身痛选用附子汤肾着寒湿痹着腰部选用甘姜苓术汤,加减见前。
王氏用乌头汤治历节病例24例,痊愈18例,好转5例。陈氏用本方加味(加细辛、桑枝、全蝎、当归)治疗肩周炎11例,颈项强加葛根,上肢冷痛加桂枝,久痛加三七末冲服,痊愈10例,好转1例。朱氏用本方治疗痹证73例,总好转率96%。周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炎120例,总有效率90%。吴氏用本方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总有效率83%。
张氏用本方治疗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坐骨神经痛等,凡属于寒甚则痛,或拘挛,或清凉者,均可用本方加味治疗。张氏认为,风湿病初起,寒温偏虚者,多用麻黄加术汤治疗,白术宜改为苍术,苍术祛风燥湿力强,其症见关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唐氏用附子汤治风湿关节炎,止痛效佳,附子重用(常用15~30g)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应久煎。聂氏根据肾着之病因,症状,以及肾着汤的功效,将肾着汤用治因受寒湿所致的肌肉或诸关节痹痛,获良效。治1女性,26岁。冬天疲劳后,腰背浸湿感寒罹病,全身大小关节痹痛,腰亦胀痛,下肢沉重怕冷,苔薄白,脉沉缓。1年多来,虽经治疗,无效,予肾著汤6剂,痹痛消失。连氏用肾著汤治疗寒湿腰痛,坐骨神经痛属下焦寒湿,有效。
1.3 着痹 证候:身重疼痛,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或浮滑。治法:益气除湿或解表祛湿,祛风散寒。方药:可选用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可选加羌活、独活、防风、桂枝、萆薢、木通、姜黄、海桐皮、豨莶草、川木瓜、当归、川芎等祛风胜湿,通络,养血药物。
段氏认为麻杏苡甘汤主治病机为风湿在表,微有化热,以身体疼痛,午后发热,微恶风寒为辨证要点。赵氏对关节炎活动期,挟湿者,用麻杏苡甘汤化裁。沈氏用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风湿热2例。沈氏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风湿痹1例,多次冒雨劳动,以致发热,关节酸痛,头重神疲,倦怠嗜卧,骨节酸楚,重滞难移,汗出恶风,舌苔白腻,脉濡涩,体重,肘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血沉34mm/小时,抗“0”1250μ,此属表虚夹湿之著痹,服5剂症减,1个月后,血沉、抗“0”正常。王氏认为可灵活加减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日人绪方玄芳用防己黄芪汤治1例膝关节肿胀女病人,左膝关节钝痛,局部热感,兼面色苍白,自汗,喜热等,舌淡红,脉沉弱,左膝盖可见跳动,服药1个月而愈。

2风湿热痛

证候:骨关疼烦,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累及1个或多个关节,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酌选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海藻、姜黄、防已、桑枝、丹皮、生地、赤芍等。
易氏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热痹28例。其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灼热,舌质红为主。痊愈22例,好转5例,无效1例。证见肢节红肿疼痛,手不可近,形寒壮热,日晡增剧,苔根白腻,脉数,用桂枝白虎汤为主,合麻黄加术汤等加减而成,服1剂,症情大减,服6剂,诸症尽失。张氏常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风湿热,风湿在表,里热偏盛者症见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红肿,或有结节红斑,舌苔薄黄,脉洪数。

3 风湿扰心

证候:伤寒,关节疼痛或红、肿、热,心动悸,短气,面色少华,舌淡,脉虚数或结代。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佐以祛风湿。方药:炙甘草汤,酌加祛风湿药物。
陈氏认为,不论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只须见到“脉结代,心动悸者”,皆可运用炙甘草汤,如有兼证,则宜随证加减。曾氏运用炙甘草汤治疗病毒心肌炎,显效7例,好转8例。周氏报道张鸿祥运用炙甘草汤常用于两个方面,一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率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肌受损等改变,二为情志过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心悸、气急、紧张、失眠或胸痛等,但总的讲,仍以“脉结代,心动悸”为其共有症。成氏认为,炙甘草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名方,应用时应掌握:①病因方面,因热毒所致,如对病毒性心肌炎之类的心脏病较好,其他效差;②病期方面,以亚急性期或恢复期为宜,慢性期后遗症或急性发作之早期效果不良;③辨证方面,应为心气不足,阴血亏损型,即邪毒将尽未尽者较好,其他效差。

4 体会

痹证的病因病机为医者所熟知,不用赘言。痹证的诊断并不困难,从病者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借助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如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心电图等,则更好。本病在《伤寒论》、《金匮》原方中未作分型,现在作这样的分型是一种尝试,不一定贴切,在辨证分型时,一般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较易区分,风湿扰心也不难辨,较难的是风寒湿痹再辨风、寒、湿三者孰多孰少,因为临床中所出现问题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这样需要医者细加辨析。湿邪为患,缠绵难愈,辨证治疗,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治疗,均不易取得速效,且容易病情反复,因此,要医患配合,坚持治疗。

治痹的仲景方中常常配有附子,乌头,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剂量应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宜久煎,或与甘草或与白蜜同煎以缓和其毒性。对于痹证之病程较久的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祛风除湿。痹证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本文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 黄仰模)

风湿关节痛常用方剂

严重声明:此类方剂多为大毒之剂,擅自服用会致命,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3.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4.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 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5.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曾治疗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关节剧痛。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均治风湿痹证兼阳虚者。桂枝附子汤是表阳虚,风寒湿痹,且风气偏盛,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啊,目的在于配合桂枝温经助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是表阳虚,湿邪滞留肌表,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小,目的是配合白术助阳,且重在祛肌表湿邪;甘草附子汤是表里阳气俱虚,寒湿偏盛,用附子配合甘草重点在于缓急止痛,用桂枝,白术,附子温经散寒除湿。
6.乌头粥、乌头蜜:《成方切用》云:'乌头粥治痹在手足,风淫末疾,并治风寒湿麻木不仁。乌头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证,效果很好。如脉管炎疼痛减轻,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疗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虚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为:川乌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乌头蜜的用量是:川乌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发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症状。
7.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8.乌头汤见于金匮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汁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9.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朱丹溪)姜南星、苍术、炒黄柏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炒神曲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三钱,羌活三钱,防己半两,桂枝三钱,红花一钱半,草龙胆半钱组成。将这些药研为细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克,空心,白汤送下 。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中除了南星、苍术和黄柏三味主药之外,其他的药物搭配也比较奇妙。比如防己可以除湿行水;羌活与威灵仙配合使用可以祛百节之风;白芷能祛头面之风。然而,痛风这种疾病往往涉及血分,时常痰瘀交阻,所以用上桃仁、川芎、红花三味活血去瘀,使得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这样就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病程得以缩短。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中的桂枝与威灵仙和羌活三味药又能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意在流散寒湿、宣行通利。方中半钱龙胆草可以佐助黄柏泻火。全方大多药味攻伐,还需有尚后之处,恰好方中神曲能够消中焦积气,顾护胃气。如此一来,全方就搭配的天衣无缝,对于痛风的治疗也是恰到好处。
10.蠲痹汤(程钟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