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炜皓丨横阳支江(组诗)

 金秋文学 2022-08-21 发布于河北


横阳支江(组诗)
作者:王炜皓

观美桥

七岁那年被父亲送去上学
晨风与我一起走过北岸村
他牵着我的手在桥上走过
远山投来的目光是他的眼光
那时我的脚步还没有真正读懂它

横阳支江被晨风掀开课本
那父亲眼里的一轮小太阳
在他经历漫长黑夜的江面升起
汉字一样温暖着他的背影与桥上的脚步

如今,我要告诉横阳支江
父亲那被江水流淌的背影
永远是孩子要读的第一本书
它是我读过所有书本的源头
那被阳光照耀下远山的背影
被内心的桥读出清澈、温暖与沉重


父亲教我游泳

七岁那年,在横阳支江边
阳光慈爱,江风清新吹来
父亲教我游泳的动作并对我说:
你要先学在江边浅水爬
等学会了游泳才能去深水游

夏日下的横阳之江静静流淌着
从病难中刚刚游出的父亲
他被它洗过的目光深邃而坚韧
他清瘦的声音带着白云的仁慈与关爱

慢慢从江边的沙滩起游
我与童年一起游进父亲的目光
游进父亲教我游泳说的那句话
四十年过去了,父亲游进了白云的遗言
而我一次次从浅水游向深水
父亲,我至今还没有游出你当初对我说过的那句话

母亲在江边挑水

母亲能挑给自己的东西很少很少
而她要为家庭挑的东西很多很多
只有横阳支江是最慷慨大方的
她要挑走几桶水,就免费让她挑走几桶水

横阳支江静静流淌着母亲的记忆
自从她十八岁从南水头
横阳支江的北岸嫁到观美横阳支江北岸
她的肩膀就挑成了我们家庭的靠岸

母亲在横阳支江边挑水
她用内心的善良净化暴风雨后的江水
她挑走不能选择的青春岁月
她挑走一桶又一桶满满的母爱
她挑走一桶又一桶父亲的病难

与哥哥一起在江堤挑稻谷

与哥哥一起在江堤挑稻谷
他在前,我在后,我们走在那横阳支江流淌来的目光里
他一步一步踩着谷粒的脚印往前走

那年我十一岁,他十五岁
两个被田野提前收割的年龄
我们的肩膀被放上父亲无法承受的重量
他早熟的两个肩膀:一个为父母分担
另一个悄悄为欠熟的弟妹分担

我们被横阳支江看在眼里
脸上滴下一粒粒稻谷的汗珠
村庄还刚刚走过温饱的江堤
江水怀着星光的梦正朝我们内心流淌

跟表兄一起游泳

那次跟表兄一起去横阳支江游泳
面对一个对我陌生的水面
他下去游泳前提醒我要小心暗礁。让我跟在他背后去游
然后他一扑下去就向江中游去

桉树站在岸上,我看不清水下
看他下水游泳,却没有把他的话穿在身上
当我扑下去,随意在水里游了一会儿
顿时感觉两只脚的膝盖一阵刺痛
立刻游上岸,发现它被暗礁刺伤流血
表兄看见,他马上游上岸背我去卫生院
他的举动与外婆知道后赶来的关切
已包扎住我那无形膝盖的流血

后来膝盖流血被医生包扎
但至今给它留下两道伤痕
站在岸上的桉树在沉思——
横阳支江给我上了深刻一课:
面对看不清的地方都需要谨慎
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伤痛流血

爷爷坐在江堤上乘凉

被生活炎热一生的爷爷
晚上,他坐在江堤上乘凉
江面的风轻轻吹过老樟树
面对星光下流淌的横阳支江
他的眼里慢慢浮出岁月往事

他对坐在身边陪他乘凉的我说:
早年为了生活大汗淋漓
炎炎夏日下抬木材赤脚走几十里路
江水在星光下静静聆听——
他说,那时如能喝一口横阳支江的水多么甘甜

还好能干的奶奶为他撑起了一个大家庭
给他炎热生活带来一些凉风
她顶着岁月的炎炎烈日与暴风雨
把家的根深深扎进横阳支江北岸
春风中总算迎来枝叶茂盛
面对经历一次次岁月风雨
他们的感情像不断加高加宽的江堤


帮脚摔伤的三婆提水

那年十三岁,我在老家看见脚摔伤的邻居三婆到横阳支江提水
在我眼里一拐一拐
白云含笑看见——我跑去
接过她的水桶把它送到家

横阳支江听见三婆夸赞我懂事而感到开心
助人为乐是她几千年流淌的美德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它淹没
是她在夜里流淌的闪光部分
它照耀着我背后走过助残慈善的脚印

参建过水库大坝的末外公

他对我说:自己参加过桥墩水库大坝塌后重建
从各个乡村赶来坝下搬运石头的农民
像一块块朴实听话的石头
堆满了坝下
它们从水库下游遭受塌坝洪灾睁大的瞳孔里走来
从山下被搬到坝上,一块块石头大汗淋漓

他身体高大,却终身未娶
他把横阳支江的安全高高挑在肩上
把自己那块最壮的青春先搬上了坝顶
接着每抱一块石头就像抱自己的孩子


水竹林

玉苍山的骨气腾腾升起
大鹰在苦楝树内心翱翔
横阳支江流淌着南宋诗人徐俨夫与林景煕的节气
那片诗的水竹林站在江边
飞出一只只美学的白鹭鸟
诗人刘德吾先生与我江堤漫步
用诗的脚步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他把横阳支江视为屈原的汨罗江
江水泱泱,阳光下先生诗风翠绿
通家桥聆听他诗中明月的唱片
撒下了一支又一支爱恋的歌
他那一首首从乡土出生,姓农的诗
依旧清新着乡村,清新着家乡的田园
生命的原野,生活的泥土
被他用诗笔在诗纸的田园
耕耘成一片片诗意的春光


水竹林站在横阳支江边
江水流淌着白鹭的飞翔
流淌着水竹林翠绿的气节
乡村因为诗人而春风不尽

诗人刘德吾先生与我一起
坐在横阳支江南岸的草地上
他手里拿着我的诗认真阅读
如水竹林的目光阅读白鹭的飞翔
他指着我其中写的一首诗《胸怀》点赞说:
“这首短诗写得不错,蕴含哲理”
我听见——阳光对田野的鼓励
一只白鹭鸟朝着横阳支江的目光深处洁白飞去


流淌玉苍山骨气的横阳支江

流淌玉苍山骨气的横阳支江
它没有忘记——
一千七百年前的治水先贤周凯
他从家乡横阳支江上游的桥墩出发
从玉苍山投来高瞻远瞩的目光出发
率领乡民向那头从海溢跑来的洪水猛兽亮剑
以搭箭射潮,视死如归的勇气
为最初救治横阳支江写下了壮丽一笔

流淌玉苍山骨气的横阳支江
它没有忘记——
面对内忧外患,奸臣把权的南宋
弃官返乡的状元诗人徐俨夫在横阳支江北岸的桃湖村
清风里忍着被饿死的威胁
他在横阳支江清澈的扉页上
用诗笔写下流淌宁折不屈的浩然正气

行走在星光下的平水公园
新江堤站着一盏盏明亮路灯
它们照出了她血液里的历史人文
玉龙湖依旧盛着他们的一片片丹心
江水流淌着他们星光闪耀的气节
不为笼罩头上的乌云或夜雾改变流向
清风与明月为伴,清水决不与浊流为伍

流淌玉苍山骨气的横阳支江
即使再大的台风也无法动摇
一根根叫“乡魂”、“乡风”与“乡愁”的树根
一根根叫“母爱”、“父爱”与“师爱”的桥柱
一个个乡贤英雄的铁血脚印烙在家乡桥的内心
一首首乡贤诗人的爱国诗歌
响在家乡桥的耳旁
它们眼里依旧闪耀着水竹林的翠绿与油菜花的芳香
一只只家乡从前的白鹭从我诗中洁白飞出

文/王炜皓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炜皓,浙江苍南人,乡村振兴的探索者,引领者与践行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事迹入选由原国务院首批稽查员,中宣部思想政治顾问,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委员会主任刘吉先生任主编并题词的《圆梦中华,时代楷模》(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诗歌发表于《诗刊》《诗选刊》《世界汉诗》等,获过第六届“新星杯”全国诗赛探索诗特别奖,《光明日报》主办的“诗颂长征”诗赛优秀奖及上海新诗苑举办的“百年新诗杯”全国诗赛一等奖等。横阳支江流淌过作者老家,是家乡苍南母亲河,它也是诗人的精神血脉与内心流淌的浓浓乡愁。

王炜皓丨穿越病毒夜空的星光(组诗)

王炜皓丨在山村,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王炜皓丨闽清继善村“百忍文化墙”

王炜皓丨鲁迅活在我的诗中(组诗)

王炜皓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王炜皓丨时光的亲人——读王祥康的诗《低微的亲人》

王炜皓丨与“闽东之光”对话

王炜皓丨马克思主义与老子思想

王炜皓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外一首)——致卫国英雄

王炜皓丨父亲用一生骨气酿造酒香(外二首)

王炜皓丨苍南之光——革命家林辉山

王炜皓丨闽东之光:“圣耳之父”——姚淑先

王炜皓丨乘风破浪瓷天下

王炜皓丨用良知之光照耀人生的夜路

王炜皓丨甜蜜的“甘蔗之光”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