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镇馆之宝,她惊呼道:“这东西怎么这么像我家盛米碗呢?连花纹都几乎一样。” 这名女子姓张,我们就叫她张女士好了。她看到的这个青铜器特别像是一口锅,而她口中的盛米碗特别像这口锅的盖子。 据张女士说,她当时看到这个青铜锅惊呆了,因为不管是颜色还是花纹还是大小,都能跟家里拿来盛米的碗对得上。 于是,张女士连忙赶回家,在丈夫一脸迷茫下,摆弄着盛米碗。张女士越看越觉得这就是跟博物馆中的青铜锅是一体的,而且这盛米碗上面还刻着他看不懂的文字。 结合所有特征,张女士觉得自家的盛米碗应该是个文物,便把它拿到了山东省博物馆中找到了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一看到这盛米碗也是一惊,连忙叫来专家过来。 专家鉴定后,确定这个盛米碗就是这口青铜锅的盖子,这一个整体叫做颂簋,是西周时期的文物。 之前光这个下半部分就已经是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如今现在盖子找了回来,那其价值就是成倍的提升。 那么,这颂簋的盖子怎么会在张女士的手中呢?原因在于张女士的丈夫。 张女士的丈夫姓丁,是山东丁氏家族的后代。在近代时,丁家是个大户人家,祖辈经商,所经营的当铺生意更是开遍了全国。 当时有个人叫丁树桢,是丁家第十四世孙“泰来”的掌门人,职位荣禄大夫,官从一品。手里握着近四十家当铺和钱庄,手里的钱财无数,是当时山东首富。 丁树桢这个人特别喜欢收藏古董,他走遍大江南北,四处收集青铜器、瓷器、石器还有名人字画,其中丁树桢尤为喜欢青铜器。 据传言,丁树桢手里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能堆满三间大屋子,足足有快300件! 山东博物馆中的射妇桑鉴、虢叔旅钟、作宝尊彝鼎,和烟台博物馆中的象牙凉席都是丁树桢的收藏。 丁树桢在自己收藏的青铜器中,最喜欢的便是这颂簋,这样珍贵的东西,传给谁却让丁树桢苦恼不已。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丁树桢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有两个儿子,都想继承这颂簋,毕竟颂簋算得上是一个无价之宝了, 丁家这俩儿子为了争颂簋大大出手,把丁家闹得翻天覆地,吵得丁老爷子心里烦躁得很,有次还被气的心脏病发住进了医院。 这颂簋到底传给谁好,丁树桢思来想去,决定一人拿下半部分,一人拿上半部分。这样就能两全齐美了! 于是,颂簋便一分为二给了兄弟俩。 在抗日战争时,两兄弟为了逃命,也走散了。拿着下半部分的丁家人在仓皇逃窜时实在是不方便带着这么一口“锅”,还生怕磕了碰了,同时为了保护文物。丁家人咬咬牙决定把这下半部分捐给了胶东古物委员会黄县分会,让国家来保护好这颂簋。 直到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这颂簋便转入到了这里,成了镇馆之宝。 而张女士的丈夫正是拿着颂簋盖子的丁家后人,可能是因为传了太多代,丁家不知道这盖子是个文物,张女士丈夫这一代,才拿来当做了盛米碗。 张女士听了颂簋的价值,立刻就叫来了还在家中的丈夫,希望他能够把盖子捐出去,让颂簋完美地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展览。丈夫听了妻子所说的情况后欣然同意,夫妇俩决定无偿把盖子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 后来,博物馆专家对盖子上的文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部分不为人知的历史。所以张女士夫妇两人的捐献,也让专家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西周文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