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年,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在参观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时,突然

 唯我英才 2022-08-24 发布于河北
1959年,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在参观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时,突然面露疑惑:“镇馆之宝怎么和我家的盛米碗长得分毫不差?花纹都一模一样呢!”

张秀琳是个文艺爱好者,平时就喜欢辗转在各个文艺馆、文化馆和博物馆。这天她正在山东博物馆参展,突然,大厅的一角有一个不起眼的青铜锅吸引了她,因为远远看去,这个青铜锅竟然和自家的盛米碗长得有些相似。

张秀琳十分好奇,她朝着青铜锅走去,缓慢蹲下身子,定睛一看:青铜锅上的花纹和自家盛米碗上的花纹分明一模一样!她找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询问起这件藏物,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个青铜器叫做簋,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也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其中一个。”

见张秀琳如此有兴趣,工作人员说起了该青铜器的历史和收藏价值。簋虽然是盛食器,但只为上层社会人士所用,天子诸侯士大夫。簋称为颂簋,起源于器主人的名字颂。

根据已有资料显示:颂簋的第一任收藏者叫做刘喜海,因为祖上多代都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刘喜海也深受影响,在嘉庆十九年花重金从京师买到了颂簋,并带回山东老家。

从刘喜海将颂簋带回山东后,转手了多次。刘喜海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他毕生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藏古物。但他去世后,家里人并不懂得珍惜他多年来收集的宝物,大部分都被典当或者卖掉。

“黄金大王”李宗岱就是从刘喜海家花高价购买了颂簋,但颂簋并没有一直留在李宗岱家,而是辗转至一位叫做丁树桢的富商手上。丁树桢在清朝中期做生意发家,经营当铺、钱庄,是乾隆年间的山东首富。

丁树桢也有一个爱好,喜欢收藏。第一次看见李宗岱手中的颂簋,他就想要归为己有,如此有价值的东西,他觉得自己这个山东富商有资格得到。最后好多歹说,花了大价钱才把颂簋请回家。

要说丁树桢财力雄厚,有什么收藏品得不到,据说他家光夏商周的青铜器,就装了满满五间大瓦房,但丁树桢就是对颂簋情有独钟。

后来,清朝灭亡,抗日战争爆发,丁家家道中落,大大小小的收藏品都被卖掉换了钱,唯独剩下价值不菲的颂簋。如何穷困潦倒,丁家人都坚决不肯卖。

后来,丁家两兄弟要分家,因为知晓颂簋的珍贵程度,谁都不肯舍弃,两兄弟为了独占颂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老祖宗出面表示:颂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盖子,一个是器身,两兄弟一人一半,这样便好。

就这样,颂簋被分成了两部分。抗战时期,丁家人流离失所,其中分到颂簋器身的丁家兄弟为了更好地保护颂簋,将器身捐给了胶东古物委员会,后来山东博物馆建立后又被转移到博物馆收藏,成为了十大镇馆之宝的其中之一。

张秀琳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后十分感慨,立马意识到家中的那只盛米碗就是颂簋的盖子,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丈夫姓丁,就是丁树桢的后代。她立马辞别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赶回家,从米缸里拿出了颂簋的盖子。

恰好丈夫在家,张秀琳郑重其事地将自己在山东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告知了丈夫,并且希望他们家也能将颂簋的另一部分捐献给山东博物馆,让颂簋完整,让历史完整。丈夫几乎没有犹豫,立马答应,两人将颂簋的盖子认真仔细地装了起来,往博物馆的方向出发。

山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知张秀琳夫妻是来捐献颂簋盖子的,他们吓了一大跳,又激动又忐忑地叫来专家鉴别。结果不出意料,张秀琳夫妻送来的盖子,的确就是缺少的那一个。

颂簋完整,不仅是山东博物馆的福音,更是历史的福音。感谢张秀琳夫妻大公无私的精神,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里有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鉴宝##历史##青铜器##宝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