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联璧合:她参观博物馆,突然指着一件没盖的青铜器说: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

 烈日雪 2022-10-17 发布于山东

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工作人员转头看去,女子所指的青铜器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乃西周晚期的文物,价值连城。

这件簋原本珍藏在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1954年,山东博物馆建立,此簋随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的其他藏品,一起入藏山东省博物馆。遗憾的是,此簋并不完整,缺少一个盖子。为此,博物馆苦苦搜寻,也没能找到簋盖的下落。

图片

万万没想到,一个来博物馆参观的普通女子,竟然说她家有盛米的碗和这件簋的花纹相似,难不成她所谓的“碗”,就是这件簋的盖子?

工作人员不敢大意,连忙邀请女子前去办公室,并请来专家与之沟通。

女子叫张秀琳,家住青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告诉专家,她家祖传一件铜器,呈碗状,“碗”内刻着看她不懂的字,碗身刻着漂亮花纹,与博物馆的这件簋的花纹几乎一模一样!

说到这里,张秀琳有点犹豫,见专家满脸堆笑,她才吞吞吐吐道:“我也不知道那件铜器是干啥用的,平常就用来盛放小米。”

专家闻言大吃一惊,连忙大声问道:“有没有损伤?”

张秀琳吓了一大跳,急忙摆手道:“没没没,好着呢。”

专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而后,在征得张秀琳的同意后,专家来到了张秀琳家中。当张秀琳将那件她口中的碗拿出来后,专家的神色顿时凝重起来。

图片

这件铜器顶有圈形把手,倒放就像一个盘子,难怪张秀琳认为它是碗。铜器外饰横条脊纹,内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这些铭文篆刻工整秀丽,典雅规范,一看就出自大家之手。

专家仔细研究后,不由热泪盈眶。原来,这些铭文和博物馆那件簋的铭文一模一样,这意味着,这个“碗”,正是失踪多年的簋盖!

那么,如此珍贵的簋盖,为何会在一个普通的农妇手中呢?

经过考证,专家终于查清了这件簋的“前世今生”。

据铭文记载,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京城康昭宫,亲自为一个叫“颂”的人任命,掌管成周洛阳的仓库等职务,并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璜,以及旗帜和马具等。颂感激涕零,向周王行跪拜大礼,并献上早就准备好的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颂特地铸造了簋、鼎和壶,铸铭文纪念此事,希望这份荣耀为后世子孙世代享用。

图片

时光悠悠,转瞬千年。2000多年后,这件青铜器在陕西出土,后辗转来到北京,被著名金石学家刘喜海看中购得,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

不久后,此簋又归著名收藏家李宗岱,其后代又将其转手给了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丁树桢是清朝著名的金石大家,家境殷实,人称“丁百万”,可花无百日红,随着丁家没落,丁家两兄弟开始分割家产。彼时,两人都知道这件簋的珍贵,谁也不愿意放弃簋,后为了公平起见,一人得了簋盖,一人得了簋身,从此器盖分藏。

20世纪40年代,簋身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山东博物馆建立后,又转入山东省博物馆,但簋盖却不知所终。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猜出来了,张秀琳的丈夫正是丁家后人。可这簋盖传到他那一代,早就不知道其价值几何,因而被张秀琳拿来装小米。直到1959年,张秀琳前去参观山东博物馆,这才有了文中开头那一幕。

后来,张秀琳夫妇得知簋盖的价值,欣然将其捐献给了山东博物馆,至此,盖身才终于合二为一。而后,专家根据簋上的铭文,将其命名为“颂簋”。

图片

颂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圆腹、双耳、三足。盖、身皆饰有精美的花纹,繁简呼应,疏密有致。簋盖上的铭文和簋身上皆篆刻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记录着颂的光辉时刻。颂簋造型精美,身姿优雅,向我们展示了高超的西周青铜铸造技术。

那么,这件颂簋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说来你可能不信,张秀琳是真没用错它,这件颂簋,实际上就是用来盛饭的!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古人为了吃,着实发明了不少实用的工具。比如天子吃饭,要用九鼎八簋。其中的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是用来煮肉的;簋作为鼎的最佳搭档,则是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而簋盖,翻过来就可以盛放热饭。

图片

除此之外,鼎和簋还是一种礼器,是古代贵族的专用品,其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所以说,张秀琳错打错着,正确地使用了颂簋盖。当然,她估计也是最后一位使用颂簋盖的人,因为这件颂簋早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了!现如今,这件造型庄重,铸工精良、纹饰瑰丽的颂簋珍藏在山东博物馆,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