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年,山东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惊奇地发现博

 Loading69 2023-06-06 发布于四川
1959年,山东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惊奇地发现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颂簋”青铜器似乎和她平时用来盛米的碗很像,仔细观察后,二者居然连花纹都是一样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己家里盛米的碗是件模样做工很精美的青铜碗,张秀琳女士刚嫁到丈夫家时,丈夫曾与她说过这物件是祖上传下来的。

虽然这碗做工精美,而且看起来有年头了,但是丈夫家庭普通,不像是能保存价值千金的“古董”的家庭,再加上张秀琳女士素来节俭,不想让这个“碗”放着落灰,于是张秀琳女士看这碗大小合适趁手,就常用它来盛米,渐渐地,这碗也就成了家里盛米的固定工具了。

谁曾想这次意外来逛山东博物馆,竟然看见一件放在玻璃柜中的文物与自己家中那个盛米的碗那么的相似!

张女士立马想到丈夫与自己说过,自己家的那个碗也是祖传下来的。“不会真的是件古董吧?”张女士在心中暗自想道。

压抑住激动的心情,张秀琳女士的眼睛几乎是要贴在玻璃上的仔细观察这件名为“颂簋”的文物。
“对,是这样的,连花纹也对得上!”张秀琳女士喃喃自语道。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询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好,请您能为我介绍一下这件文物吗?”

工作人员听到张秀琳女士的询问,开始积极地向她介绍这件“颂簋”的来历。

张女士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点头,生怕错过了工作人员所讲的一个细节。终于,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件藏品应该是有一个盖子的。但是战火年代,器物的身子与盖子被分开保存……现在馆内只收藏有器身,而盖子却不知去向……

“盖子!”张女士激动地问工作人员,“也就是说,贵馆展出的这件文物还差一个盖子!是吗?”

工作人员面对张女士激动的表现,讶异地点点头,说:“是的,非常地可惜,这件'颂簋’不是完整的,它还有一件失落在外的盖子没有寻回。”

张秀琳女士听到了来自博物馆员工的确定的回答,她立马向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的家里有一件和这件“颂簋”很类似的“碗”,连花纹都很类似,可能就是这件藏品失踪已久的“盖子”!

工作人员听到张女士的话,虽然很惊讶,但是想到可以使得“颂簋”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工作人员也认为,不管是不是真的,都可以试一试。

张女士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之后,就立马回家去取了那个“青铜碗”,带到博物馆之后,经过专家的认真鉴定之后一致认定:张秀琳女士家里的这个“青铜碗”正是“颂簋”丢失已久的盖子!

专家询问张女士是从何得来这件“颂簋”的盖子的,张女士回答说是丈夫祖上传下来的。专家略思考了一会儿就问起了张女士丈夫的姓氏,当得知张女士的丈夫姓丁后,专家开心地鼓起掌说:“那就没错了,都对上了!”

原来这件颂簋是西周时期的古董,清朝时被刘墉的重孙刘喜海带回山东老家收藏,后来颂簋辗转到了当时的山东富豪丁树贞的手上。丁家兄弟分家的时候,一家拿走了颂簋的身子,一家分走了颂簋的盖子,就这样完整的颂簋被两兄弟分别收藏了。

在那个动乱的难以通信的时代,因为时局和战火的阻挠,丁家的兄弟俩失去了联络。也因此颂簋的身子和盖子不仅无法再次重合,而且还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失去了它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当初分得颂簋器身的丁家后人将其捐赠给了国家,随后被山东博物馆收藏,并凭借其精美的做工和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成了山东省的镇馆之宝之一。但时至今日,这件颂簋才因张女士的一次普通的游览而得以完整!

张女士听了专家所讲的事情同样也感触颇多。接着博物馆郑重地向张女士提出,想要从他们手中购买颂簋的盖子。

张女士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回家与丈夫丁先生商量。张秀琳的丈夫丁先生此前从没有听过自己的家族还有这样的历史,也是从博物馆的专家口中才得知,丁先生觉得非常的奇妙。最终夫妻俩商讨过后决定,盖子将与器身一样,他们将不收取博物馆的一分钱,无偿地将其捐献给山东博物馆!

正是有了张秀琳女士和丁先生的深明大义。如今我们才能在山东博物馆得以见到这件从西周时期流传至今的精美青铜器的完整身姿,得以一睹那个古老的中国传来的文化回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