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中医学将舌癌归属于“舌岩”“舌疳”“舌蕈”范畴。 如《丹溪心法》与《疡科心得集》载:“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言语时漏臭涎……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是以又名翻花岩也。” 《医宗金鉴》称:“舌疳,其症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而痛,皮色如常,因舌不能转动,迭送饮食,故每食不能充足,……日渐衰败,百不一生”。 【舌癌病因病机:】 中国中医学认为舌癌的发生与心脾毒火郁结有关。因舌癌好发于舌中1/3侧缘,次为舌根、舌腹及舌背,舌尖最少。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茁”“心开窍于舌”。《灵枢·脉度篇》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舌本属心,心脉系于舌根,故一般舌病多属于心火偏盛;脾脉络于舌旁,肝脉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下,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所引起的病变,均可化火,火性炎上,致舌生溃疡。 如情志不遂,心绪烦扰而致心火炽盛,思虑过度则伤脾,脾气郁结,日久化火,心脾郁火循经上行于舌,灼津成痰,阻塞经络,痰瘀互结而成本病。或因吸烟火毒熏烤。或阴虚火自内生,均使火毒瘀结,致生舌癌。《医宗金鉴》载:“此证由心脾毒火所致”。 【舌癌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舌癌早期症状常不显著,初发局部可为无痛性,微隆起或无破溃之硬结,常不为人们所注意。 1)局部症状,初发呈局部组织增厚的斑块,粘膜小结节,或糜烂,或裂隙,逐渐形成硬结,肿块。肿块中心可出现边缘微隆起之溃疡,微痛或无自觉症状。其发生部位以舌中1/3侧缘为最多,约占82%~90%;次为舌根、舌腹及舌背,舌尖最少。 2)疼痛及运动障碍,病变向深部和周围组织浸润、溃疡,可出现剧烈疼痛、口臭、流涎、舌运动障碍,影响说话与吞咽。癌灶累及口底及全舌时,则舌完全处于固定状态且张口困难。 3)继发感染,晚期常并发感染,组织坏死、出血、营养障碍与吸入性肺炎等。 4)淋巴结转移,约有1/3的舌癌患者有颈淋巴结转移。 【中医怎样治疗舌癌?】 舌癌的辨证,初期以邪实为主,呈火毒结聚之证,继则虚实夹杂,晚期往往邪盛正衰,呈气血两虚状态。临床上可按病程辨证论治,并作随证加减。 1、初期 证候:舌部生一小硬结,形如豆粒,常在舌边,触之较硬,或长大如菌。或有糜烂、溃疡,久治不愈,疼痛不适,涎唾腥臭,口干,尿少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心泄火,解毒散结。 方药:导赤散化裁。川连、木通、生甘草,淡竹叶、赤芍、草河车,山栀、山豆根、丹皮,生地,车前草、白茅根、蒲公英。 见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溃疡出血者,加仙鹤草、地榆以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便泄热。 2、中期 证候舌癌硬结增大,可见糜烂、溃疡、容易出血,疼痛难忍,面颊耳部亦痛,舌体活动困难,妨碍饮食言语,涎唾多量臭秽,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火解毒,散结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桃仁、生甘草、栀子,山豆根、半枝莲,草河车、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薏苡仁。 若兼见口干甚者,加知母、玄参滋阴降火;纳呆气短,夜寐不安加白术当归及茯神以健脾安神。 3、晚期 证候:舌体肿大满口或溃疡明显,易于出血,舌伸缩不能,开口、饮食困难,口气臭秽,项及颌下肿块累累,或透舌穿腮,汤水流出,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精神委顿,舌淡苔腻,脉弦细而数。 治法:补血益气,解毒散结。 方药: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白术、知母、生甘草,当归,山豆根、党参、茯芩、玄参,生地,黄芪、仙鹤草、半枝莲。 若出血较甚,加白及、地榆以止血;颈及颌下肿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以加强散结之力;若证见阴虚不足,虚火内生,则加沙参、天冬、石斛,或知柏地黄丸为主方化裁。 以上分期,为舌癌演变之概况,三期之间并无严格界线,总以清热解毒、散结攻实为主,尤其是邪盛正不衰之初、中期。然本病的发生与正虚有关,苦寒之品易伤脾,病程日久易损正,因此,要注意顾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 【舌癌的中医综合治疗措施】 心火炽盛型舌癌,方药:导赤散化裁。若见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以活血止痛;溃疡出血者,加仙鹤草30g、地榆10g以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川厚朴各10g以通便泄热。 1、心火炽盛 主症:舌部生一小硬结,形如豆粒,常在舌边,触之较硬,或长大如菌,或有糜烂、溃疡,久治不愈,疼痛不适,涎唾腥臭,口干,尿少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则:清心泻火,解毒散结。 方药:导赤散化裁。若见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以活血止痛;溃疡出血者,加仙鹤草30g、地榆10g以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川厚朴各10g以通便泄热。 2、心脾郁火 主症:舌癌硬结增大,可见糜烂、溃疡,容易出血,疼痛难忍,面颊耳部亦痛,舌体活动困难,妨碍饮食言语,涎唾量多,臭秽。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泻火解毒,散结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化裁。 3、虚火内炽 主症:舌体肿大满口或溃疡明显,易于出血,舌伸缩不能,开口、饮食困难,口气臭秽,项及颌下肿块累累,或透舌穿腮,汤水流出。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精神痿顿。舌淡苔腻,脉弦细而数。 治则:益气补血,解毒散结。 方药: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 【中医专业治疗舌癌】 舌癌多由心脾毒火或阴虚火毒熏蒸所致,初期多为实热之征,继则本虚标实,晚期可出现正气衰败之象。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为原则,或佐以扶正之品,能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存活率。中医药除了运用辨证施治外,也可运用单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可提高疗效。 舌癌多由心脾毒火或阴虚火毒熏蒸所致,初期多为实热之征,继则本虚标实,晚期可出现正气衰败之象。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为原则,或佐以扶正之品,能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存活率。中医药除了运用辨证施治外,也可运用单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可提高疗效。 1、火毒瘀结型。 主证:舌的一侧出现结块,触之较硬,或伴溃疡、糜烂,合并感染时伴灼痛,有时流涎,口气腥臭,间有烦燥,便秘、溲赤、舌质红或红紫,苔薄黄,脉细弦。 治法:泻火清火,化瘀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①: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加减,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竹叶,犀角(水牛角30g代之),生地黄,白芍,丹皮。 热甚者加川连、黄柏、黄芩、山栀、竹叶、山豆恨、制川军等;毒盛者加七叶一枝花、自花蛇舌草、蜀羊泉、石上柏、天葵子、龙葵等抗癌解毒;局部硬结者加夏枯草、山慈姑、贝母、海藻等软坚散结;不寐加炒枣仁、柏子仨、夜交藤、合欢皮;纳少加谷麦芽、焦山楂、佛手片;便溏加茯苓、泽泻、车前子。 分析:导赤散为清心火,利小便的方剂,心经热盛,火炎于上则口舌生疮。方中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生甘草梢泻火全方具有清心凉血、利水导热之功。犀角地黄汤中犀角清热凉血、并能解毒,(因犀角药源稀少,价格昂贵,每以水牛角代之)。自芍和营泄热;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两方合用适用于火毒瘀结型舌癌。 。 2、心脾郁火型。 主证:舌部变厚,或为硬结,如菌如豆,或有糜烂,流涎秽臭,口渴喜饮,尿黄量少,舌淡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脾、解毒散郁。 方药: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合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生地,竹叶,木通,石膏(先煎),藿香叶,栀子,黄连,山豆根,蒲公英,藤梨根,天花粉,甘草梢。 便秘、烦中、失眠者,加莲子芯,酸枣仁,夜交藤,肿处疼痛、焮热者,加金银花,夏枯草,白花蛇舌草。 分析:方中生地、竹叶、木通、甘草为导赤散,具有清心火、利小便之功,使心经实热得以从小便面出。藿香叶、防风疏散伏火,乃“火郁发之”之意;石膏、栀子则泻脾胃之积热;复加黄连、山豆根、蒲公英、藤梨根、天花粉清热解毒,抗癌散结。全方清心泻脾、解毒散郁,为治疗心脾郁火型舌癌常用方。 3、热盛阴虚型。 主证:舌癌硬结不断增大,侵犯肌层或口底合并感染或因放疗后出现口腔粘膜糜烂、口咽干燥、烦燥发热、便秘溲赤、舌光质红紫,脉细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佐以养阴。 方药:增液汤(《温病条辨》)合豆根二冬汤(《肿瘤防治康复全书》)加减。生地,玄参,麦冬,天冬,石斛,知母,山豆根,绞股蓝,黄芩,半枝莲,猪苓,茯苓,全瓜蒌,川连,白术,太子参,淮山药,浙贝,甘草。 分析:方中山豆根、黄芩、川连、半枝莲清热泻火,全瓜蒌、浙贝解毒散结;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石斛,知母养阴生津;太子参、淮山药、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全方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标本兼图。 4、正虚毒瘀型。 主证:形体羸瘦,神疲倦怠,舌菌大如泛莲或口腔粘膜糜烂,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气养血育阴,解毒化瘀散结。 主药:二参仙鹤草汤(《肿瘤防治康复全书》),党参,沙参,云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生地黄,仙鹤草,知母,竹叶,山豆根,蚤休,青黛(包)。 分析: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补血;地黄滋阴补血,沙参、知母养阴生津;黄芪、仙鹤草补气托毒;竹叶、山豆根、蚤休、青黛清热解毒。 【其他疗法】 (1)针灸:取合谷、承浆、地仓、内庭、天突、翳风、内关、足三里、太冲、心俞、脾俞、颊车、下关等穴,每次3或4穴,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耳穴:取心、脾、肾、内分泌、舌、肾上腺、面颊等,每次取2~4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行较强刺激。或每次埋针3~5日,2~3日后再行第二次埋针,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于穴位上,并反复按压。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来自: 崔m95b7p4dpv0m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