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谢头条我要上热门

 格林书屋 2022-08-21 发布于广西
你知道“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你知道它所说的是哪九鼎吗?
众所周知,“一言九鼎”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话人的地位很高,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寓意为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甚至还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万分危急。于是,赵国国君孝成王便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二十名门客,前去完成孝成王的这项使命。可是,当他已挑了十九名时,剩下的一个却定不下来了。这时候,一个初来乍到、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告奋勇,要求同往。这就是所谓的“毛遂自荐”。当时,平原君对毛遂还不是太了解,对他的能力半信半疑,可又不好意思回绝,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到了楚国之后,经过相互交谈,他们对毛遂能力的了解逐步加深,逐渐觉得毛遂非同小可,开始对他钦佩有加。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急了,便怂恿毛遂上台,帮助平原君去说服楚王。毛遂走上台去,不卑不亢地对楚王说:“我们如今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强地广,却经常吃败仗,连国都都给弄丢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数百,我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到楚一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
可是,你知道“九鼎”的由来和名字吗?
关于“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墨子(即墨翟。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这里所说的所谓“三国”,是指夏、商、周。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记载,当年夏(代)改天下十二个州为九个州,同时命九州的州牧(官名)进贡天下好铜,浇铸成九个硕大的铜鼎,名曰“九鼎”,并借“九鼎”来象征“九州”。当时,每一个州的地图、赋税、山川、植物、奇珍、异兽以及传说神怪等等,全都一一铸在鼎上。“九鼎”各有其名:中曰“帝鼎”,八方之鼎则分别称之为“苍鼎”、“肜(音融)鼎”、“晶(音晓)鼎”、“宝鼎”、“魁鼎”、“阜鼎”、“牡鼎”、“风鼎”。
所谓“九鼎”,后来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将“九鼎”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后来,周武王“伐殷商”、“灭纣王”,获得全面胜利之后,就把商朝的这九只大鼎从其都城朝歌(位于今河南省淇县)运回了洛邑(即今河南省洛阳市)。而这运送“九鼎”的车队,就是从洛邑的东大门进城的。运送九鼎的时候,每只鼎都用一辆特制的、比普通马车大好几倍的“宝车”装载。上百里的路程,都是前歌后舞,声乐齐鸣;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因为“运鼎回朝”,毕竟是标志着“大周伐商”大获全胜,凯旋而归。所以,从那以后,人们便把洛邑的东城门称之为“鼎门”,久而久之,沿袭成名。
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不过,由于“九鼎”象征中国、象征皇权的思想在华夏民族根深蒂固,所以后世帝王也效法夏启,铸造九鼎。譬如唐武则天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宋徽宗崇宁四年(即1105年)与政和七年(即公元1112年),都铸造过“九鼎”。
这就是历史上的“九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