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启蒙】《声律启蒙》一东·(一)

 素心传统文化 2022-10-31 发布于日本

  《声律启蒙》是康熙年间所编著,作者为车万育,这篇文章收录在《四库全书》当中。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是一部具有音韵美的启蒙格律典籍。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并且含概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才能得以广泛流传。

  《声律启蒙》分上卷和下卷,分别对应《106部平水韵》中“平声”部的“上平”和“下平”,简单的说,就是《平水韵》的“平声”部的格律训练典籍。

  从今天开始,“素心传统文化书塾”开展《声律启蒙》的详解篇章,虽然更新的进度未必很快,也未必能够规律,但是一定确保细腻精致,让我们一起走入传统文字的时空,让那些婉约的词句,再度闪耀光华。

  那么,就让我们从“上卷”的“一东”韵开始,且与我慢慢前行,且听我循循道来……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声律启蒙》,不仅仅只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训练语言,掌握对韵的基础。也不仅仅是积蓄了广繁的词汇,让我们能从中吸取充分的词句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了大量的知识和智慧,史实与典故,这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云、雨,雪、风,本是自然界中的四种天气现象,它们往往是相互影响,同生共存的。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以载道的长河中,有太多关于风、云、雨、雪的笔触,很多时候,不仅仅代表着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更代表着人们彼时彼刻的心情与境遇。

  云对雨,雪对风,这是两幅对联,在平仄上对仗工整。而在自然界中,“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随着气候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不同风景的同时,也往往表达着作者的一种心灵的告白与寄托。

  关于这样的诗文,简直数不胜数,俯仰皆是。

  “湿生两屦,细暗孤篷。”——《题传神》宋·陆游。

  “积暗空林,湿飞不起。”——《闲居》明·吴孺子。

  “临画角晓三弄,酿野云寒四垂。”——《书感》宋·陆游。

  “春工酿无端密,大块囊不肯收。”——《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宋·范成大。

  晚照对晴空,也如是,皆是描写自然景致的某一个瞬间。

  晚照,是指夕阳,太阳落入地平线之前的那一段短暂的时刻。夕阳斜辉,纵然有万千的美丽,也终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和悲凉。很多时候,也指代韶华落幕,皓首银辉以及那些即将转瞬即逝的时光。

  晴空,却正好相反,正是艳阳高照,天地明朗的时候。于人生来讲,便是代表着志得意满,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好时光。晚照对晴空,是风光的不同,亦是岁月与心境的不同。

  晚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落日》唐·齐己。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溪桥晚兴》宋·郑协。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唐·刘禹锡。

  “夕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唐·白居易。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鸿”指的往往是大雁,而“燕”指的往往是梁间筑巢的小燕子,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寒暑交替的时候,会跟着气候进行迁徙,属于候鸟,但又有所不同。

  鸿雁在野,一般的时候会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憧憬,所谓”鸿鹄之志“者,便是拥有着远大的抱负。

  梁燕于宅,常常代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来“与”去“本身又是一对反意词,因此,可以相对。

  “去燕新辞主,来鸿旧作宾。”——《雁至》明·雷思霈。

  “迥拂来鸿急,斜催别高。”——《风》唐·李商隐。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宋·苏辙。

  “来鸿去燕十年间。镜中看,各衰颜。”——《江城子》元·元好问。

  宿鸟,即是倦鸟。夕阳西下的时候,也正是倦鸟归巢的时候。所以,宿鸟也往往被指代疲于奔命而期望归宿的人。

  鸣虫,便是指蟋蟀、蝉、蜂等等可以发出声音的草虫。它们往往于谷雨时分开始鸣叫,然后历经一个炎热的夏天,在霜降之时蛰伏或者死亡。而“鸣虫”也往往代表怀着忧虑心境享受短暂韶华的人们。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薄暮》唐·杜甫。

  “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陨叶》唐·无可。

  “栖归何晚,鸣虫响渐收。”——《秋雨》宋·张耒。

  “栖翔不息,鸣虫亦啾啾。”——《咏怀六首》明·黄肃。

  很多朋友在作文的时候,会感觉到心中有无限的情思,却无论如何也表达不清楚,词不达意。其实,这只是由于头脑中的词汇量不够充沛的原因。而有许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别人的诗词怎么意境那样深遂,练字那样精道,可我们在写作古典诗词的时候,想要用比较高古而有格调的字词,却怎么样都觉得不恰当,不是肤浅就是拗口。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于古典文字词句的积累不够丰富的原因。 

  在此,素心频频举例,不厌其烦,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反复应用,重复吟读,将这些传统词汇牢牢掌握,烂熟于心。那么,当我们再要进行写作,或者作诗填词的时候,这些最基本的积累,便会像源头活水,潺潺不断地流于笔端了……

  愿朋友们,能够沉淀下浮燥的心境,随我慢慢走入古典文字的世界,让那些曾经婉约,旖旎的情怀,一点点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且随我在这安和清宁的岁月里,一枝一叶地拾掇起那些遗失的美好,且听我娓娓道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