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失眠,需辩证论治

 秦川半夏 2022-08-21 发布于北京

来源:大河健康报

河南省中医院 孟毅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昼夜节律发生变化,加之疾病、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失眠。

中医认为,老年人失眠需要辨证论治。

老年人失眠分五证

中医认为,老年人失眠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具体情况需要辨证论治

  • 肝火扰心证

表现为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伴有头昏脑涨、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需要疏肝泄热、镇心安神,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

  • 痰热扰心证

表现为心烦失眠,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需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 心脾两虚证

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需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为归脾汤。

  • 心肾不交证

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需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合用交泰丸。

  • 心胆气虚证

临床表现: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需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合用酸枣仁汤。

老年人失眠可预防

老年人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心脑疾病、机体衰弱等。

《黄帝内经》中说“上医治未病”,因此,我们更应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 畅情志

思虑过多,损伤心脾,影响睡眠,故应积极进行情志调理,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

  • 慎起居

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对于预防失眠有重要意义。

建议老年人合理分配白天与夜间的睡眠时间,以保证夜间睡眠充足。

此外,还可通过改变睡眠环境的光线、温度、湿度、姿势等或采用具有芳香安神功效的中药制成的药枕来改善睡眠质量。

只有睡眠“法于阴阳”,才能“以尽天年”。

  • 调饮食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对于睡眠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老年人睡前不要吃对肠胃有刺激性、对大脑有兴奋作用的食物,如浓茶、含咖啡因的饮料、高糖分饮料等,不要抽烟。

保持睡前空腹或吃一点助眠的食物,如牛奶、蜂蜜等。

  • 适劳逸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帮助老年人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活动适中,劳逸适度以达到强身健体之效。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大程度上远离各种疾病的困扰。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