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光大虱啃伤寒之飞龙在天(一)

 慧然 2022-08-22 发布于广东

无经方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善知识晓萸,根据上四篇文章做成一张思维导图,把太阳中风的全部思路梳理的非常清楚,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来理解“天下第一方”桂枝汤的理法方药。欲入仲景门者,应如理作意,㕮咀再三。                  

图片
前几篇文章,我们系统分析了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脉症表现以及方术的内容。今天起,我们进入太阳病的另一大类“太阳伤寒”的讲解。既然讲伤寒,那么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伤寒,也就是伤寒的概念是什么?
伤寒定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条明确给出了伤寒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恶寒。已经发热或者还没开始发热,但不管你发不发热,都会有一种恶寒怕冷的感觉。这也侧面给出了伤寒发热与恶寒的顺序,先有恶寒而后有发热,先感觉到冷,接下来你身体可能就会发热了,发热的时候一样自觉畏冷。

伤寒这种畏寒怕冷是没有先决条件的,在没有风的屋子里面,就算人盖着被子也会觉得冷,如果再有风吹到就会更冷。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种感觉,一辈子不得伤寒的人还是极少数。是不是一开始感觉身体冷?不出汗,感觉浑身哆嗦,过不久就开始有热了,这就是伤寒。
再细分,伤寒又可以分两种情况:

病发于阳的伤寒叫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脉浮。病发于阴的伤寒可以称为少阴病伤寒,症状为无热恶寒,脉沉。

少阴病开始也会发热的,但这种发热称为“反发热”,反发热不是不发热,而是热在外彰显不明,你用温度计量,可能体温是正常的,或者有一点微热,热不往气分走反而往血分走。因而,热入血分之后就会造成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症。心肾相交,热会通过血液移流到肾造成肾的阳亢,肾阳亢首先就会表现出咽喉干痛,或有耳鸣。太阳伤寒会头痛,少阴病伤寒会咽痛,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咽为诸阴之会。少阴病伤寒导致的咽痛用桔梗汤,桔梗载诸药入肺以生癸水,生癸水以制丁火,水生而火伏。少阴病的具体内容,等到我们讲到少阴病的时候再具体来讲解。
发热的情况五花八门,导致的因素太多,我们必须明白发热、反发热、发潮热、热自发都代表着不同的发热机理。热在阳还是在阴?在血分还是在气分?或在表在里或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可以说,发热这种情况始终贯穿着整部伤寒,学经方若真能把各种发热都搞清楚了,伤寒真的也就通达了,这是最难啃硬骨头。
图片

 先讲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同太阳中风说的发病位置都是一样的,都是发生在人体最外变的太阳寒水层。不同的是太阳中风伤的是人体的卫分,而太阳伤寒伤的是人体的营分,风伤于无形,伤寒于有形。那么伤寒和中风会不会同时发生呢?当然会,既有风邪伤卫的阳浮头痛,又有寒邪裹表的恶寒体痛,我们讲大青龙汤的时候再详细分析。

我们体表不但会中风、伤寒,还会中热。伤寒很容易理解,用现在话说就是着凉了,比如说人突然跳到冷水里或者被雨淋着凉了,寒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出于防御攻寒,人就会开始发烧,出现发烧怕冷、打喷嚏、头通等症状,这是因为体表的这一层太阳寒水过寒,身体的阳气无法通达而导致的,与太阳中风完全是两码事。太阳中风是卫气受伤后门开了,鼓动着阳气一直往外跑,门关不上。而伤寒是表层被寒邪侵袭,寒气裹挟皮毛,毛孔收缩太紧,门打不开。
寒水层过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人被暑热之气所伤或者三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会导致体表温度过热,出现头昏、口渴、发热,不停的流汗,这层寒水过热叫中暍。中暍不同于伤暑,伤暑是被暑热之气所伤,暑热之气通过呼吸进入身体里面,壮火食气,暑热首先伤我们三焦的元气,元气伤脉弱而数。伤暑热在三焦气分,中暍热在太阳寒水层,不过我们现在习惯把中暍和伤暑都称为中暑了,但你学中医一定要明白两者的病位是不一样的。

体表寒水是由肺来提供的,为金生之壬水,壬水为膀胱之水,是膀胱经的管辖范围,茯苓的作用就是把这层寒加速到达膀胱。寒水层温度基本上是稳定的,比身体里面的温度要低。人体的表皮摸上去都是凉凉的,这是正常的,如果过凉或过热都是病,都是太阳寒水的病,因而都叫太阳病。不同的是一种是被寒所伤,为伤寒;一种是被暑热所伤,为中暍;如果被风邪所伤就为中风,这是太阳寒水层三大类病的发生成因。
人体是一个超级智能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身体气血的平衡,无时无刻不在防御外敌保护我们。我们身体受伤之后气血会自动给你修补,我们毛发脱落之后身体会给你长出来。在无病的条件下身体也在无时无刻的在调节,因为调节幅度小,你自己感觉不到气血的运行,感觉不到五脏六腑的存在,身体适应这种无病的状态称为常。
无病为常,有病就是无常,生病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就不按照常态来运行了,因为要调动气血去给人体治病,气血调动的幅度越大,人就越不舒服,我们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叫生病了。其实这不是病,这种不舒服恰恰是身体在给你治病,病是邪气,邪气是看不到的,正气攻伐邪气,正邪交织的时候身体会感觉到各种的不舒服,诸类这种不舒服的反应我们就称为症状。你去找老中医看病,老中医就会问你哪不舒服啊?其实就是在问症,在问你当下是什么症状。中医治病,就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脉症来判断正邪势力的悬殊, 从其外而察其内,从其相而观其本,从而择取得当的方药或其他手法扶正祛邪,还复气血的常态运行。
村长说中医治病其实是模仿身体自愈的模式,我们有时候着凉啊,感觉身体哪不舒服啊,睡了一觉就好了,并没有吃药来调节。但身体调节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吃一些汤药去帮助身体来调节到正常状态。汤药只是作用在我们的五脏六腑,调节气血的出入升降,而真正去治病的还是你的气血,并不是药物本身。
我们讲伤寒就以伤寒为例,比如说你淋到雨或者是被寒所侵袭,身体出于本能会提高发动机的马力祛寒,马力高,身体温度就会提高,这是伤寒发烧的成因。发烧是为了逼迫寒气外出,发烧不是病而是身体在给你治病,如果通过发烧汗能得以外出,寒气就会被逼出来,邪出来了。所现在人看病不管是什么样的发烧,他首先想到我要去退这个少,如果是身体主动发烧攻邪,你去退这个烧就是助敌而伐我,你不是在做吴三桂领清兵入关的事吗?现在人看病几乎都是在帮敌人。身体发烧这种治病模式就像打仗,边关有贼人进来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启动预警系统往边关调兵啊?你要把敌人打跑,而不能领敌人进来,把敌人打跑了之后,边关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兵力了,预警系统自然也就解除了,烧自己会退。

图片

步入正题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里的恶风是恶风寒,与太阳中风的恶风大不同。伤寒的提纲是“若已发热若未发热必勿寒”,就算是在没有吹风的时,人也是非常怕冷的,如果有风吹的话就更冷了。

此条没有提到脉的情况,如果是单纯的伤寒发烧脉一定是紧的,紧为寒。脉不一定浮,就算发烧也不一定能浮的起来,因为体表被寒所束。如果伤寒脉又紧还很浮,那是有寒又有风,这点一定要再三的想清楚。也就是说麻黄汤症的伤寒脉不一定是浮的,但脉肯定不沉,沉是少阴病用麻附辛。太阳伤寒脉不浮,头就不痛,有一分脉浮就会有一分头痛,这是定理。敲黑板:“头痛者风也”。但是一般来说,麻黄汤可以治脉不浮或者不太浮的伤寒是没问题的,如果脉又浮又紧,那是中风与伤寒同病,要用大青龙。如果是伤寒与中风同病,你只用麻黄汤来发汗,那就会造成一种汗出而喘的麻杏石甘汤的症,虽表症已解而里热不除。

如果你是经方医师,一定会遇到有人得伤寒,脉浮紧,恶寒头痛,有很明显的伤寒病,你一看这不很简单么,这就是麻黄汤的证。于是你就会给他用麻黄汤发汗,你会发现虽然汗出来后恶寒头痛都有缓解,但人还是发烧,这个时候你就不清楚怎么回事了,你可能是因为觉得汗没发透。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伤寒中风同病这个理法,真该用大青龙去发汗的时候,你用麻黄汤一定治不好。



喘是肺病特有的症状,肺气不足或是肺气过热都会喘,麻黄汤症状的喘是因为肺有热,不是仅仅因为表气不通。你看夏天的狗都是伸出舌头喘气,是为了泄热,我们上学的时候参加运动会,跑完步之后也会喘,运动后身热,阳气升腾,一边出汗一边喘,这种喘同样是为了给身体散热。运动可以提高心速,这是产生热量的来源,不运动心速就不会提高,心速是被动的提高的。

伤寒是身体自发性提高心速来产生更多热量,热量要进入气分和血分以攻表祛寒,心速为主动提高。不同的是,你运动后汗是能出来的,身体多余热量会随着汗出而衰,如果运动之后汗出不来,人一样会发烧,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太阳病伤寒,身体也会提高心速加热血液,血液倒是加热了汗却出不来,血热营气强盛, 导致过多的热量堆积在身体里,所以才要通过喘去散热。

打开毛孔的这个职能是肺来管的,身体需要调足够的能量到肺,肺才能把毛孔打开。也就是说,身体一方面要提高心速加热血液到营分祛寒,另一方面还要调集能量到肺,让肺来打开毛孔。体表的血压过高就会产生身痛,肺部的热量过多就会造成喘。头痛也是这个原因,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热气郁积于上部而导致,这个时候如果去量高血,血压一定是非常高的。


  • 身痛

身痛不是体痛,上身下体,上衣下裳,身痛是上半身痛。痛非疼,痛是血流闭塞不通,压力所致,不通为痛;疼为阳气衰,阴无阳不化,无阳则阴闭不行,不行则疼。

少阴病身体阳衰会导致骨节烦疼,我们说冬天在户外会冻的四肢生疼,这都是因为阳气虚衰不达所致,阳气衰则寒气入。因此,疼的病因为阳衰,痛的病因为气血堵塞,不通。身痛是因为阳气想往外发,要出汗祛寒,但自己又出不来,气血在体表堵着了。这时你摸下脉是啥样的?是紧梆梆的,这就是紧脉的成因。比如有一扇门,我们都想从这扇门出去,但这扇门关着,前面这一批人出不去,后面的人还一直往前面挤,那前面的这些人是不是感觉到被挤的很紧很痛啊?

同样道理,太阳伤寒,身体受寒了,为了祛除寒气,气血主动出击,身体一直源源不断的往体表调气血,但是体表这个门一直打不开,气血在体表僵持住了,造成体表压力过大,是这种压力造成的痛,痛则不通嘛。


  • 腰痛  骨节疼痛

腰痛和身痛的原理是不一样的,身痛大家知道了是体表气血僵持不通导致的。腰痛是因为夹脊关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为什么不通啊?因为身体的阳气发表祛寒去了,阳气不按其道而行。骨节疼痛和腰痛的原理差不多,都是因为发烧祛寒要消耗人体大量的肾阳,肾主骨,阳气不能既达外又固内,外边给太多了骨骼就不够用。所以,骨节疼用了“疼”字,疼是因为阳气不足,这一点大家要细心的体会,医圣不会乱字的。

人之身后有三关,名曰:尾闾、夹脊、玉枕。

尾闾就在夹脊尽头之处。其关正通:内肾之窍,乃是上行一条髓路。名曰:漕溪、黄河,此是阳炁上升的道路。夹脊:自尾闾,直上至第七节,与内肾:两相对处。玉枕正在脑后,谓之:玉枕关。

唐朝王焕之写的《凉州词》就非常形象的形容了修行人要过三关的时候通不过去,这首诗表达了他自己的叹息,有可能是叹息自己,也有可能是为别人而叹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就是说的是尾闾关,运转小周天的时候气要往上冲透三关直达霄汉。气沿着脊柱往上走,看那个脊柱像不像山形,吃过羊蝎子没有?你看那个脊骨像不像万仞山?羌笛是中空的,比喻我们脊柱里的那个中空的腔体,羌通腔。玉门关就是比喻玉枕关,气冲不过玉门关是因为什么?因为世间的花柳事太多了,何须去怨杨柳啊?精空髓枯不能怨杨柳啊,只能怨自己没有固好精气神。

所以人啊,整天这病那病的,腰疼腰酸,也不能怪“杨柳”啊!所有的病都不在身上,身上的病只是你思想谬误的一种体现,都是自己的无明所致啊,都是自己的邪知邪见所导致的。

图片

麻黄汤药解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麻黄

首先要明白麻黄的作用是什么?

后世说麻黄可以打开毛孔发汗,这只知其标而不知其本,要弄清楚汗是怎么出来的?

仲景师曰:“麻黄发其阳故也。”

麻黄为药之青龙,为发阳外出之用。有个成语叫龙腾虎跃,龙为腾飞之相。身体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是一种“现群龙无首”的状态,阴阳和合。如若得之伤寒,身体就要调阳气去发汗,这是飞龙在天的状态。表不是有寒吗?身体就把阳调出来去攻寒,但是寒邪也是很厉害的,把表闭住了,门打不开。外界的寒邪想往里走,身体的阳气要往外攻伐,两股力量扭矩在一起形成对抗,脉就会示相为紧。这个时候就要用麻黄来发点阳气出来开门,就好比边关打仗,侵略者也很厉害,敌我旗鼓相当,僵持不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调点内部兵力去支援一下,这就是麻黄的作用,调阳气外出。

我们要知道身体后天的阳是从阴转化而来的,就像我们使用的煤气罐一样,上面的火是来自于煤气罐里的油。发动机转动产生的动力来自于油箱的油转化而来,如果没有油,火花塞再打火也无济于事,机器启动不起来。说麻黄发其阳,它的原理是把命门火的打火速度变快,附子是变旺,麻黄是变快,两者不同。麻黄等于提高了火花塞打火的速度,打火速度快心脏跳的就会快,心脏跳动快,进入血液的热量就会越多,进入血液的热量多通过肾的过滤,到达膀胱的热量就会多,膀胱气化给三焦的阳气也会多。你看,单单一味麻黄就提高了人体整个心肾的动能,让人体气分和血分都充满阳能,血液里面的热量用以驱寒外出,气分的热量到肺可以打开毛孔,二者缺一不可。血分气分都有热量了,整个人从里到外都热起来了,汗出不来才怪,寒邪自然也就无处遁形。

那有人就会问,既然单味麻黄就能发汗,那我们还用桂枝杏仁和甘草作什么?这就是方与药的不同,麻黄是药,而麻黄汤是方。药是单味药的功能和作用,而方就是布阵,解大局之困。伤寒病里面还有喘,还有骨节烦疼,还有心动过速之类的,麻黄只能发汗去寒邪外出,其他的症状怎么解呢?我们可以肯定单味的麻黄就可以把寒邪给发出去,有一个专门的麻黄甘草汤就是用来发汗用的。既然麻黄甘草汤也可以发出汗来,那伤寒在我们还用麻黄汤干嘛呢?这就要说到其它药再麻黄汤中的作用。


  • 桂枝

桂枝在麻黄汤中的作用不是帮助麻黄辛发汗的,因为麻黄自己就可以搞定,你再用桂枝不多此一举吗?大家务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世经方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桂枝是帮助麻黄去发汗的,这是因为没有在桂枝汤上面悟透。所以村长说如果桂枝汤不悟透,后面的一切都是自圆其说。

太阳伤寒是身体主动出击去给你攻打寒邪,身体是有能量还是没有能量?当然是有能量的对吧,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发烧是发不起来。没能量不可能用麻黄汤,本来银行卡里就没储蓄,你再乱花不透支了吗?没能量得用麻附辛,身体发不起来热,脉也浮不起来,身体在寒邪面前表现的畏畏缩缩,非常被动。所以,我们能发高烧,说明身体能量是富足的,在没喝药的时候身体已经把阳气给你往外调集了,已经在做殊死抵抗了,已经到兵临城下了的地步了,兵力已经到门口了只是门打不开,对吧?门打不开,身体就会连续不断的增兵,造成阳气在门口淤积得非常紧。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只需要把门打开就行了,打开门是很不容易的,开门的任务是肺来管的,怕就怕在这种高压状态下门突然打开,身体的阳气和水液一下全出去了,覆水难收,万一阳气收不回来就会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阳俱脱,寒气虽然攻出去了,但杀敌一万自损八百,做了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就像打仗的时候,我们把敌人已经给赶出去了,你没必要再去杀伐了,要赶紧班师回朝。所以桂枝在麻黄汤中起的作用是为了收摄阳气而用的,防止发汗后浮阳不收,防止麻黄因发阳而造成的心动过速,起摄阳止悸之用。与后世经方家认识的桂枝是帮麻黄发汗的这事,正好相反,不但不帮,反而起到佐治麻黄的功能,类似给龙套上一个绳子,防止龙飞的太高而“亢龙有悔”。

我们有善知识同学来印证这个事实,就是单喝麻黄汤与麻黄汤里面不加桂枝,看哪个方子心跳的时间更长。事实是在没有桂枝的方子里,心跳的时间会更长,这就是说在麻黄发汗之后造成的心动过速和收摄浮阳的问题,需要桂枝来解决的。如果没有桂枝的收摄,麻黄发汗出来之后,心还在跳,心不停的跳,汗就会不停的出,这无疑是浪费身体的气血。

有些同学可能会很矛盾,你说麻黄要发阳外出攻伐寒邪,又说桂枝要把阳气收回来,一边发一边收,这不很矛盾吗?你看高速公路来回的汽车各行其道,矛盾么?身体的气血各有其道。“左右者,阴阳之通路也”

麻黄汤也是告诉我们一个理,每个经方都是天地的妙理。桂枝汤是何理?阴阳自和,以和为贵,是不是?麻黄汤的理是不能杀伐过度,不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杀伐之事当适可而止。

发汗,汗出即可,曰:“复取微似汗”,不能令汗淋漓。如果出汗很多,不就杀过了嘛?汗出过了你身体阴阳俱伤。因此,后边有很多因吃麻黄汤发汗发过了,怎么去补救的理法。有一个叫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里边加炮附子,发汗发过了,汗出不止,阳气一直往外浮,所以这时候你看里边要加炮附子,因为发汗过多了,一定会把肾阳伤了。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纳阳浮,芍药复其阴,桂枝汤理法详细参考“万方之祖”,点击文首合集复习。


  • 杏仁

杏仁入肺,稍微有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但是入肺的药实在太多了,百合入肺,桔梗也入肺,正是因为肺处理的事务实在是太多了。肺为相傅之官,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如宰相辅佐君主以调治全身,用现在话来说肺犹如为一国之总理,日理万机。

太阳伤寒麻黄汤症的喘是因为肺部有热,如果此时要用麻黄再发其汗,会导致更多的热量蓄于肺部,由喘而可能转为咳,杏仁为降肺平喘之用。

在《西游记》里面有一个故事,观音院金池长老贪图唐僧的宝贝袈裟,放火想烧死唐僧。悟空上天问“广目天王”借了一个避火罩,任凭观音院风火相加,由避火罩庇护的禅房安然无事。麻黄发其阳如同身体在放火,为体内风火相加的转态,人体发着烧这是有火,头痛这是因为有风,头痛者,风也”。太阳伤寒身体发烧头痛的这种转态其实跟观音院着火也差不多。当麻黄要加火力帮身体驱邪的时候,就需要有个避火罩把肺部保护起来,杏仁的作用就像当于这个“避火罩”。

另一方面,发汗虽然发的是阳,但汗出多了会把肺部的津液发干,杏仁色白,白入肺。杏仁还有补肺阴之功效。肺为金,最怕燥,秋天的燥气首先会伤肺,曰:“伤燥,肺先受之”。所以说,人一到秋天就会容易咳嗽,就是因为燥气入肺而导致的干咳。我们这个时候要买一些秋梨膏给家人喝,就会避免小孩子秋天因为燥气而导致的干咳。杏仁不但有“避火罩”的功能,还有润肺的功效,以防止因发汗而导致的肺部津液虚损。现在都有杏仁罐头,如果是经常干咳的人,吃一些杏仁罐头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村长反复说药是药方是方,药有药的独特功能,而由药组成的方就是布阵了,布阵就不是单打独斗的事情,就要考虑到团队作战。

图片

方术解析: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三两,乾卦之三爻之阳,君子终日乾乾,蒸蒸日上,以麻黄发其阳故。桂枝二两,乾卦二爻之阴,见龙在田,田者丹田也,桂枝纳气归田,以下制上。甘草一两,乾卦初爻,潜龙勿用,守其中也。杏仁七十枚取七之十倍。七,后天兑卦,兑为辛金,辛金者肺也。

以水九升为易经“用九”之意。用九者,九之用也。相克为动,相生为用。九,久也,至阳也,天地恒久之籁。九之所用,现群龙无首,吉。天地用九风调雨顺,帝王用九国泰民安,君子用九家和事兴,疾者用九否极泰来。麻黄汤用水九升,麻黄升而桂枝敛,左右有纪,如群龙无首,循环无端。

温服八合。八合者,合与八也。八者,后天艮卦也。艮为背,背为阳,督脉统领一身之阳,督脉之行,鹏飞龙腾。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