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伤寒论》方名里的经方密码

 经方人生 2022-08-22 发布于四川
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最近笔者翻阅《伤寒论》诸方,突然注意到经方的方名取得非常有规律,有的是一个药命名的,有的是一个药加某种功效命名的,有的是用神兽命名的,有的方分大小XX汤,顿觉颇有趣味。下面分别展开讨论其意义。

一、XX甘草汤
       这样的方只有两味药,比如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麻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桔梗甘草汤等。这些方对于研究其主药的药证有最高级别的作用,这是由药味纯粹所决定的,如果加了别的药,超过了2味,那可能就会出现药证的交叉,干扰药证的研究。比如桂枝甘草汤,条文讲治疗”心下悸,欲得按“,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桂枝最重要的作用是治疗出汗过多导致的心动悸,知道这个前提后,如果出现别的症状,再加药,比如出现心下有振水音的话,还要加上茯苓,组成茯苓桂枝甘草这三个药的配伍,然后根据部位的不同,可以分别和白术、生姜、大枣搭配,组成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等。

     所以想要研究一个药最主要的作用,那这种XX甘草汤是最具有价值的,正如藤平健所言:药味少的方剂对症的话效果很快,但如不对症,往往会出现一些其他不适的症状,所以药店卖的汉方方剂大部分是药味很多的,如此一来,作用目标就会变得模糊。


二、XX汤
      如果方名直接是以一个药来命名,一般所含药物就不止两味了,比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黄连汤、黄芩汤、乌梅丸。
      这类方的方名往往决定这个药在这个方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比如麻黄汤是治疗发热、恶寒、无汗伤寒之病的,而方中起到解表作用最强的就是麻黄,这种讲法有些类似于传统中医学讲的君臣佐使,即一方中必有一君药。但是,就经方医学来讲,不能简单地把朝廷中的官位轻易引用到经方配伍里边。经方的构成应该是由一个个药证构成,原则上来讲,不存在君臣之分,每个药都很重要,都是构成这个方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是,有些人把这个看的很重,以至于对伤寒论28条的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产生了质疑,认为桂枝是桂枝汤的君药,把他去掉了那等于是皇帝都驾崩了,肯定是抄错了,应该是去芍药才对。事实上,很多经方家都用去桂这个版本治疗了很多疾病。之所以会产生这个争论,还是因为方名是以桂枝命名引起的,如果按照辅行诀的命名,把此方称作阳旦汤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的话,我想可能就没那么多争议了吧。
       但是为什么这类方会以一个简单的药来命名呢?娄绍昆先生在其著作里讲得比较清楚,他认为刚开始这些方名应该是包含方中所有药物的,《伤寒论》里边还有很多方名保留了这个传统,比如麻杏石甘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那么推测桂枝汤可能刚开始叫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汤,但或许是传抄的人或者使用者觉得方名太长了,就简化下来了,这也是一种有趣的猜测。

三、某种功能汤
      这类方的方名往往决定了这个方的一些主要治疗目标或作用,比如泻心汤、承气汤、陷胸汤、四逆汤等,这些方有时候会在方名加上一些前缀,这个前缀可以是大小,比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者大陷胸汤、小陷胸汤,有时候会加某味药,比如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桃核承气汤。这样变化后方名仍然保留着其主治的功效,对于我们研究类方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打比方,比如半夏泻心汤,但看药物组成的话,其中7味药只有黄芩和黄连与三黄泻心汤吻合,如果不是靠方名中的”泻心”二字的话,很难将半夏泻心汤和泻心汤联系在一起。另外,并不是所有包含黄芩、黄连的药方都以泻心命名的,比如黄连阿胶汤就不是,他是主治心烦、出血为主的。

四、A药B药汤
      这类方虽然方名中的药物也是组方药物之一,但其方中的药物,并不是全部的药物,这种命名方式在伤寒论中也很常见的,比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人参汤、栝楼桂枝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这类方往往包含了多种功能,可以通过方名去联想记忆本方的主治。比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辛温解表的麻黄、辛凉的连翘和利小便的赤小豆组成,自然可以联想到此方可以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湿热之证。再比如柴胡桂枝汤,看方名可以联想到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两个方证的结合。

五、XX+或-XX方
      这类方前面是一个方名,然后通过加或减来连接一个药物,比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葛根加半夏汤。这种命名方式非常好的反映出药证变化的规律性,也是研究药证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比如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可以得出桂枝主治气上冲,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腹满时痛,可以得出白芍可以缓急止痛,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口渴、烦渴、消渴,可以读出人参主治渴。
      而通过减法可以推算出某些药不适用应用的场合。比如桂枝去芍药汤提示胸闷脉促的患者谨慎使用芍药。
      这种加减法还隐藏在各种或然证的加减中,比如小柴胡汤条文后面的渴者,加天花粉;腹痛去黄芩加白芍;咳者加干姜、五味子,都有一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意象汤
      这种方的名字既不是药名,也不是功效,而是假托一种意象,这种命名方式在辅行诀中非常多,到了《伤寒论》这很多方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仍然有一些保留了下来,比如真武汤、白虎汤、青龙汤,是假借四方神兽之名来取名的,如果不懂传统文化的人可能看到这个方名会云里雾里,我想张仲景是一个注重临床的人,他更在乎的是对药证方证的把握,所以在写《伤寒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方的方名可能做了调整,比如有人猜测伤寒论中丢失的朱雀汤可能就是黄连阿胶汤。这些东西可以当做一点乐趣研究,不必当真。

      目前基本公认的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绝对不是张仲景一人所创,其中有些方直接点名道姓了,比如侯氏黑散、崔氏八味丸等,他们的形成比《伤寒论》还要早,尤其是桂枝汤、麻黄汤这些方剂,可能出现的时间超过历史的记载,这就导致在研究经方的过程中,有时候勉强地比对两张方的构成会出现一些矛盾,因为本身这两个方就不是一人所创,其用药习惯自然会有差异。那么如果从方名这个角度去切入,笔者认为着实可以省去一些误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