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针灸钩玄提要——巩昌镇与李灿辉对话录(二)

 勇敢的芯2 2022-08-22 发布于湖南

上期回顾:精准针灸钩玄提要——巩昌镇与李灿辉对话录(一)

巩昌镇: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种理论或技术的应用获得成功时,人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提出更高的期望。如果说现代针灸是对经典针灸的发展,那么最重要的发展在哪里呢?只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说经典针灸吗?我认为今天的针灸也是落入这样一种境地,面临发展瓶颈的挑战。精准针灸是对这一挑战的一种应对吧?

李灿辉:谢谢巩校长,我和您同样在北美都生活了30年,亲身经历针灸由鲜为人知到现在人所皆知的过程,也都曾经向西方社会介绍什么是针灸,以及宣传针灸的科普知识方面不遗余力。时过境迁,针灸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面临阿片类药物过度使用的“阿片危机”,针灸被期待有望成为能替代吗啡类止痛药的高效非药物疗法,物理治疗师、整脊师、按摩师等其他医疗专业纷纷抢夺做针灸的权利。针灸专业所面临的是一个更高的期望值和更严峻的行业之间竞争。新形势下,除了法律层面的抗争捍卫,针灸专业自身临床疗效提高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我们的关注焦点和临床研究的命题也都会有相应调整,除了回答“针灸是否有效”,还更需探讨“怎样做的更好”,在传统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针灸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诚然,针灸的现代研究已经给针灸临床技术带来长足的进步,其中,针刺麻醉无疑是最典型的范例。20世纪50—60年代的针麻研究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一个医学研究领域,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引用黄龙祥教授的评价:“针麻的研究是迄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样本数最大、检验最严格的针灸现代研究,几乎所有的针灸现代研究都能从其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人们将会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启迪。”[1]北美的针灸热也正是因受针刺麻醉影响而兴起的。之后几十年来海外科学界对针灸探索沿着神经科学为主线展开,为针灸的临床现象提供了大量的微观依据,用现代科学语言来注释解说经典针灸,促进针灸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在临床应用方面,近年在海外流行的现代针灸新疗法,如反映点针灸、舒适化针灸、经络逆向疗法、肌筋激痛点疗法等均以疗效见长,令人耳目一新。

当一根银针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时,它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针灸所用的针具过于单一便是局限针灸疗效发展的一个瓶颈。传统针灸的九针在《黄帝内经》有详细记载,是古代针灸常用的9种针具。九针制式各有不同,刺激模式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用。而现在针灸只局限在其中之一的毫针,显然会使针灸疗效受到很大限制。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多年来,在经典九针原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微创技术异军突起,以生物力学思路为主线的新思路和多种不同制型针具的临床技术开发,从临床思维和针具改良等方面带来突破性的启示。我们这里所介绍的“精准针灸”就是在安全、无痛的前提下,整合传统九针和各种改良针具以及相关精准化应用技术,为在海外打拼的中医针灸师带来一把利器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巩昌镇:精准针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奥巴马时期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学热过一阵。精准针灸会如同精准医学一样遇到类似的命运吗?当然一个体系的提出主要是看它的内容的生命力。精准针灸赋予针灸新的内容了吗?同时,我注意到针灸界的很多争论,但是大部分是在“经典派”与“现代派”之间。现实世界里,大部分人又落入了“中庸派”。我发现两者越是旗帜鲜明,针灸的发展越是阔步向前。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有调和的余地和必要吗?

李灿辉:推动针灸的精准化是盲目跟风吗?当然不是!子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医特色既要致广大,又要致精微,针灸更是如此。但是,针灸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学者还以宏观或者微观来作为分水岭,人为地将针灸的“广大”和“精微”截然分开了,认为传统针灸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宏观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现代针灸是以微观的解剖等学科为基础,通过在人体内相应部位进行疏通、松解人体的粘连、瘢痕、激痛点等病理组织,帮助人体调动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雨后春笋般的中医针灸微信群,一旦出现学术争鸣,人们就自动站队,分成以《黄帝内经》为据的“经典派”和以现代科学为据的“现代派”,形成中医学术研讨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显然,对中医经典的不同理解是形成针灸界各家门派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古代针灸是否只讲宏观调气,而不讲微观解剖结构?我在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引用了庄子的《庖丁解牛》做比喻。庖丁解牛的过程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而庖丁所言:“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全牛,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更有意思。如果说经典派偏重于“道”,现代派偏重于“术”的话,庖丁所言3年后未尝见全牛,所见乃牛之细微结构也!形象地描写了道与术辨证关系,没有精巧的术,道便会流于空谈。《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指出了脏腑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均是通过解剖观察而来的实体。余者如《灵枢·肠胃》《灵枢·经筋》《灵枢·骨度》《灵枢·脉度》对人体骨胳、脏腑、脉络,器官或组织的长度、重量、体积等作了描述,可见古代针灸是很讲究解剖结构的。传统九针的选择和用法更是依照疾病部位的病理性结构特点而定的,这是精准针灸以皮、肉、筋、骨、脉等实体结构作为治疗靶点的学术渊源。由此可见,精准针灸把治疗部位落实在五体,从结构与结构的关系着手治疗,这一点与经典一脉相承,传承了传统针灸的精髓。以有形治无形,以五体治内脏,在疼痛治疗中紧扣“不通则痛”的病机,应用各种改良针具的规范化精准技术,以疏通的理念化解疼痛病灶,使治疗重复性不断提升,干预降低,效果更趋理想,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巩昌镇: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分离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个新病种,对两者分别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针灸治疗,这符合精准医学将疾病细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理念。那么,临床上怎么分辨这两类不同的神经卡压?

李灿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董福慧教授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分离命名出来的。从范围来说,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包括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从症状来说,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常伴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症状。但是,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分出来之后,由于病理机制的差异,临床表现的差异就凸显出来了。正如《黄帝内经》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受累的只有局部感觉神经(皮神经为单纯感觉神经),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涉及混合神经,即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疼痛部位,疼痛时间和疼痛性质的明显差异。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疼痛的好发部位多见于颈、肩、腰、背、臀或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的皮神经出口处。这些部位长时间承受较高的应力,容易产生局部软组织高张力状态。发生疼痛时间多见于休息时,即所谓的慢性静息痛。在疼痛的性质方面,周围神经卡压由于涉及运动神经,常见放射性疼痛,并会伴有活动受限和特殊体征,而皮神经卡压则局限在某一皮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发生局部的放散性疼痛,很少呈现特殊体征。

从生物力学角度,皮神经卡压和周围神经卡压的形成都与应力集中有关。所谓应力集中,是指当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力使物体产生变形,但物体内部的材料也有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物体内部材料抵抗变形的内力在力学上称为应力。它的大小与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在承受外力时同样也产生应力,根据应力的方向可归纳为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某个方向的应力远远大于其它方向时,称为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结构的破坏,在人体则由于应力适应性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如骨骼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在软组织方面,应力的集中或超限的载荷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筋膜肥厚、肌肉肥大改变不仅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且依照其发生的部位,成为皮神经卡压和周围神经卡压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

另一个重要的生物力学因素是筋膜间室内高压,是造成皮神经卡压的重要原因。即各种因素引起的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我在教学中通过这样一种比喻来理解筋膜间室内高压造成的皮神经卡压,致密的深筋膜表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好像充满了水或空气的气球,各种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分布在这个气球的表面,当气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增多,压力加大时,气球的体积增大表面张力也随之增大,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也被动受拉,产生了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

由于肌肉增生肥大、筋膜肥厚、筋膜间室内高压等病理状态及其表现出来的局部肿块、包块、结节、条索等可以直接通过徒手触诊来感知和分辨,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加上软组织张力测定仪[2]和红外线热像仪等辅助,临床上也就可以通过触诊对皮神经卡压和周围神经卡压进行精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规范化的触诊应包括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定时、定势等方面的分析判断。从这个角度讲,精准针灸中的触诊,能在不借助现代仪器的情况下准确鉴别适应症,在临床上有很大实用价值。

巩昌镇:关于背部沿脊柱分布的穴位:督脉、华佗夹脊穴、膀胱经。奚氏经典针灸强调督脉平衡阴阳,华佗夹脊穴减轻疼痛,膀胱经调理脏腑功能。经典和现代针灸分别是怎么认识脊柱的?三线穴位(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各自不同功能主治是否与泛穴论相矛盾呢?精准针灸在脊柱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李灿辉:传统经典针灸很重视脊柱,现代医学对脊柱的研究更为深入,呈现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趋势。2006年,董福慧教授团队以“温通足太阳膀胱经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题对1500例脊柱相关疾病进行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比临床试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并出版了《临床脊柱相关疾病》专著。这项研究说明脊柱与脏腑在病理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而肢体、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而表现出来,为精准针灸通过脊柱而应用在治疗脏腑疾病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黄帝内经》对脊柱、脊椎、脊髓形态已有认识,书中“经脉”这个名词论述的内容与现代脊神经及走行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极其相似。《灵枢·经脉》载:“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还论述督脉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旁的穴位主病,为督脉所发的疾病。同时,还指出督脉与脑、头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肾、胃肠及生殖器官的联系,这些部位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如《素问·刺热篇》论述热病:“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灵枢·杂病》载:“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明确指出内脏的病变与脊柱督脉及督脉旁之穴位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从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与内脏器官的关系来认识脊源性疾病的。督脉的循行类似脊髓与脊神经的走向,足太阳经行走于脊柱1.5寸旁线,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其3寸的旁线,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中医经典针灸在背部的选穴原则与现代医学的脊髓节段调控原理也相一致。可见,中医学有关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穴位与相关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的论述,与现代脊源性疾病相对照,即可发现其研究目标是一致的。

可以合理地推论,背部三线穴位(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应该是特异性的,与泛穴的广谱作用不同。但是,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是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些穴位的特异性又不是绝对的,相互之间难以简单地以脊髓节段原理来截然分开,精准针灸在提高特异性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如果说,精准针灸在外周性疼痛治疗方面以皮神经卡压作为契机,那么,在对内脏病的治疗便是以脊柱作为突破口。董福慧教授团队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等众多内科病中分离出“脊柱相关疾病”这个类别,在脊髓节段支配原理基础上,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或应力集中,导致组织增生,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通过减压、减张、松解、分离、刺激等方法,对发生病变的相关脏腑进行更加有特异性的治疗。我在课堂上举例的一个病案,患者长达50年原因不明心悸,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最后作为忧郁症来做针灸治疗。经过体查发现脊柱第5胸椎和心俞穴之间有肿块。用减压术消肿后,心悸症状也随之消失了。类似从脊柱入手治疗的病案还有哮喘、糖尿病、胃脘痛等。

巩昌镇:继针灸镇痛作用研究兴起之后,抗炎机制也已成为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方面又有更多新的进展吗?精准针灸在临床上怎么应用?

李灿辉:针灸抗炎作用研究的确是个热点。在博士班课程中,刚好有一位同学患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由于长期劳损导致桡骨茎突部的无菌性炎症。她的炎症表现比较明显,桡骨茎突处疼痛及压痛,有可触及增厚的鞘管,拇指屈曲和腕关节尺偏时疼痛加重。考虑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急性炎症状态下对针刺会很敏感,我示范了一种特殊的针法,用铍针针尖抵着压痛局部的皮肤,针尖保持一定的压力却不刺进皮肤,这个方法称为“皮肤表面触及法”,是精准针灸在遇到急性炎症,局部不能针刺时常用的方法。那么,针不刺进皮肤怎么能取效呢?

我们知道,针刺的信号是通过感觉神经传到中枢产生治疗效应的。很多研究表明外周刺激感觉神经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而引起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释放。最近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用电针疗法刺激坐骨神经可以控制住全身的炎症,并明显降低多种细菌感染腹膜炎小鼠的生存率,其机制是通过诱导芳香族左旋氨基酸脱羧酶的迷走神经激活,继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控制系统性炎症[3]。朱兵教授《系统针灸学》对针灸的抗炎机制有比较详尽的介绍[4]。

通常,局部皮肤在针尖抵压片刻即开始呈现红晕,显示发生局部反应。这种局部反应与肥大细胞释放前列腺素、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有关,加上该部位皮下脂肪层很薄,针尖压力的机械性刺激可以直接影响到皮下感觉神经(皮神经),因此,尽管针尖只压在皮肤表面,并没有刺进皮肤,也应当能够通过刺激感觉神经而取得镇痛、抗炎的效果,详细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精准针灸的触及法是一项干预极低而有效的特色技术。实际上,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可以在皮肤表面,也可以在筋膜表面实施。目前观察到的临床现象提示,筋膜表面触及相对而言更加直接刺激皮神经,作用比较精确;而皮肤表面刺激则完全无创,作用相对广泛些。

巩昌镇:风池穴是一个讨论最为广泛,各种针法使用最为多样的穴位之一,精准针灸详细解释了这个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和主治功能的关系。这些解释究竟在哪些方面拓广了风池穴在经典针灸学中的应用?

李灿辉:针灸学教科书对每个穴位的局部解剖都有介绍,但是,却没有把穴位的局部解剖与其功能主治有机地联系起来,造成穴位的局部解剖知识与临床应用的脱节。以风池为例,它处在枕后腱弓位置,是治疗头痛最常用的穴位。教科书上列出风池有关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和枕后三角肌群等,神经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等,还有枕后三角肌群下方的动脉。精准针灸强调穴位的精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使治疗更加精细、准确。当我们用风池治疗头痛时,先要分辨头痛的成因和病理机制,是肌肉紧张,皮神经卡压,还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如果是皮神经卡压,则进一步分辨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还是耳大神经的问题。然后在风池区域选择不同的进针点和不同的方向角度,不同的深度进行针刺治疗。例如,风池的内侧上缘靠近枕大神经,主治巅顶头痛;外侧上缘靠近枕小神经,主治偏头痛;下缘为耳大神经,主治头痛伴眩晕耳鸣。辨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我们在应用风池时更加有效地把握适应症,不同针刺方法更有的放矢,重复性和特异性也就更高。

在更深入的技术层面上,风池穴可以应用减张术、减压术、松解术、刺激术、触及术和颅骶椎手法等不同技术,在皮、肉、筋、骨、脉(五体)不同层次上实施治疗。我们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治疗技术的作用原理归纳成改变软组织应力状态和改变系统边界条件两个方面。改变应力状态的常见例子如推拿手法治疗、能量照射、皮外触及术等,而针刺不仅可以改变应力状态,而且改变边界条件。不同的针具由于针尖形状不同,改变边界的模式和效率便有差异。例如,同样是0.35mm的铍针和毫针将比,由于铍针带刃,在筋膜上切一小缝,减低张力和压力的效率就比用毫针点刺要高的多,不用留针,不用做手法,刺穿筋膜即可出针。铍针与毫针这两种刺激模式在改变边界条件方面的另一重要区别是出针后开口保持时间。动物实验表明显微结构变化的不同动态,毫针出针后开口随即闭合,而铍针开口可以保持48~72h,因此,在减张、减压的作用更充分的同时,作用维持也更久。

巩昌镇:您在讲课中多次讲到臀上皮神经卡压的问题。我们再聚焦到臀上皮神经的3支。第1支(腰1后外侧支)是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方穿腰背筋膜后层至皮下;第2支(腰2后外侧支)是臀上皮神经在髂嵴处穿过附着于其上的腱纤维束后至皮下;第3支(腰3后外侧支)是臀上皮神经在髂嵴腱纤维束深面经过,然后在臀筋膜深面走行一段距离再浅出至皮下。臀上皮神经在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被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缘附着处形成的扁圆形骨纤维性管固定,神经从此隧道穿出。这种骨纤维性隧道虽然具有保护神经免遭压迫的作用,但是炎症发生时,由于空间局限,卡压很可能就在此处发生。我们看其他不同理论的解释,穴位敏化理论认为疼痛是末梢神经的敏化,反映点理论强调通过反射弧在中枢神经的反应,激痛点理论专注在肌肉内部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精准针灸则关注臀上皮神经穿过和行走在筋膜上发生的卡压。这个小例子也说明,仅仅一个小局部的不同侧面就会出现不同的针灸理论,各有各的道理,是这样吗?

李灿辉: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正好在被称为“海德公园”的纽约中医论坛微信群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不妨转贴过来作为例子。

图片

“梁兆晖:昨天一个颈肩痛病人发现激痛点,果然一针下去就有改变。

李灿辉:@梁兆晖 ,能否解释一下,怎么知道那是激痛点?一针下去又怎么知道扎中了激痛点?

梁兆晖:因为做某个动作发现背部一个特别的痛点,针下去20 mm后隐约有跳动感,做完手法后做激惹动作明显没那么痛了,而且痛点不在原来位置。

冷三华:@梁兆晖, 这种效果,实在是大多数病人治疗后应该达到的效果。以痛为俞。痛,是疼痛阈值下降的表现之一,即C神经、A-delta神经敏化的表现。

刘斌:@梁兆晖, 应力状态改变了。在肢体部,能够明确按压到的痛点,或者可由特殊动作和姿势诱发的固定痛点的疼痛,多是由于局部的应力状态异常(高压/高张)引起的。

李灿辉:一个简单的临床现象,却出现多种理论:激痛点、穴位敏化、应力集中。真理是否只有一个呢?其实,不同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冷三华博士所讲的是关于疼痛信号传导的过程,刘斌博士讲的是软组织损伤形成的过程。两者合二为一也许才是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诚然,不同理论对同一个临床现象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判断一个理论有效性的最可靠的途径则是临床研究数据的验证。董福慧教授团队不久前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对照研究”,选取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患者278例,经过触诊将患者按皮神经卡压发生部位细分成臀上、臀中、臀下等13个部位进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治疗组采用专门针对皮神经卡压的针刺方法,即针刺仅仅穿透筋膜层而不进肌肉,达到降低造成皮神经卡压的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压力的目的。这样的研究设计,使病理机制和治疗作用之间形成很紧密的逻辑对应关系,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针尖不进入肌肉层,从而排除因刺激肌肉产生的其他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作用快速,保持时间长的效果,也就有力地证明了皮神经卡压理论的正确性。

《内经·刺齐论》对针刺的层次有详细记载:“刺皮者无伤肉……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对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精准针灸的减张术和减压术作用在筋膜而不进肌肉,符合经典针灸五体刺法的描述。而这种针刺技术能即刻解除疼痛的作用原理也可以进一步用离子通道机制来说明。我两年前在纽约中医论坛的讲座中介绍了存在于外周感觉神经的张力敏感性离子通道与针灸效应产生的关系。张力敏感性离子通道直接受到神经细胞所处的环境的张力、压力和机械性刺激而激活,引起动作电位将信号上传到中枢。因此,针刺松解局部筋膜,消除皮神经在筋膜上所承受的张力和压力,迅速达到疼痛减轻的效果。

综上所述,精准针灸是从传统针灸继承、提炼、开发而来,广泛用于各种肢体疼痛和脏腑疾病的现代针灸。它在大量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源于传统九针的现代改良针具,以及减张术、减压术、松解术、刺激术、触及术、分离术、剥离术、矫形术等8项基于现代生物力学原理和《黄帝内经》五体刺法的规范化精准技术。精准针灸在临床上遵循《黄帝内经》中“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古训,按不同病理机制分成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运动性损伤、脊柱相关性疾病等,确定不同治疗技术的首选适应症,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在诊断上以触诊“手摸心会”为主,加上软组织张力仪和红外热像仪等辅助,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定时、定势。在每个治疗点(例如风池)的操作要求把握结构-功能-病理之间的关系,针下层次清晰,组织响应明确,以达到各个层次上的精准。精准针灸是在整体化、个性化基础上的精准,随着病理机制和作用原理研究的深入,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适宜病种的扩展,将不断体现出“以最小干预获得最大疗效”的价值。

(致谢:成文过程中得到董福慧教授、李永明博士和王少白教授等专家,以及刘斌、耿直、胡玉宁等同仁的反馈意见,谨致诚谢!)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 针刺麻醉50年——超越麻醉与手术[J].针刺研究,2008,33(6):363-365.

[2] 王兆星,董福慧.正常人的软组织张力测定[J].中国骨伤,2004,17(1):13-15.

[3] Ulloa L, Quiroz-Gonzalez S, Torres-Rosas R. Nerve Stimulation: Immunomodulation and Control of Inflammation[J].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2017,23(12):1103-1120.

[4] 朱兵.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9-02-15  编辑:刘国华)

下载《中医药导报》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商务合作电话:0731-85415606

安卓下载通道

作者:李灿辉,巩昌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