铍针疗法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它起自古代九针,完善于现代,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采用铍针减张减压疗法来治疗皮神经卡压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节 概 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中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董福慧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和科研,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并根据皮神经卡压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铍针疗法来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其所使用的铍针起自古代九针。《灵枢·九针》载有“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三曰钅是 针,长三寸半;……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钅是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在临床上有大量常见的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和不适,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或“风湿性疾病”的,有相当数量属于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卡压”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而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这些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术中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张力性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它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另外由于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二节 铍针疗法 一、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1.定义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皮神经广泛分布于人体周身的皮肤及筋膜中。 2.病因 1) 解剖性:某些特定的解剖部位易使神经受压,如狭窄且缺乏弹性的腕管和肘管, 神经干与众多的肌腱走行于容积相对固定的骨纤维管道中,任何炎性渗出或软组织增生肥厚,均可造成对神经的挤压。再如关节周围的骨性隆起, 肌肉的附着点等,这些部位的神经末梢分布特别丰富,软组织的结构致密,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若在这些部位复加急、慢性损伤、腱鞘滑膜炎、骨关节病、肿物、先天性异常的肌肉和纤维带等局部因素,则更易产生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2) 全身性:生理性妊娠、更年期的妇女、老年人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类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类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肢端肥大症、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低下、尿毒症、结核病、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过量所致的昏迷、营养不良、血液病和麻风等。其中老年人常患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可解释为老年人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生理、生化等方面改变,以及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和脊椎病等慢性疾病,而使神经对压迫的耐受性差。此外,消瘦、活动少和惯于长时间处在某种姿势不动也是引起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附加因素。 3) 姿势和职业性:肢体长时间维持在一种使神经受压或受拉的姿势不动,或工作中神经反复受压、摩擦均可引起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如枕臂入睡,桡神经在肱骨干外侧长时间受压,易患桡神经螺旋沟综合征;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造成局部组织的代偿性增生肥厚;如惯于采取屈肘支撑的姿势,或木工由于屈肘活动过度而使尺神经在肘部受压,则易患肘管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人超长时间伏案工作, 使颈肩部软组织劳损,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4) 应力集中:当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 力使物体产生变形, 但物体内部的材料也有抵抗变形的能力, 这种物体内部材料抵抗变形的内力在力学上称为应力。 它的大小与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在承受外力时同样也产生应力, 根据应力的方向可归纳为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某个方向的应力远远大于其它方向或其它方向为零应力时, 称为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结构的破坏,在人体则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如骨质增生、筋膜肥厚、肌肉肥大等,这些病理改变不仅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是造成皮神经卡压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 5) 筋膜间室内高压:各种因素引起的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这种软组织张力性皮神经卡压在慢性劳损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病因。 6) 其他:如石膏绷带固定过紧,夹板纸压垫位置不当、止血带时间过长或麻醉时体位不当引起的皮神经长时间受压,尤其止血带在四肢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并发症已受到广泛注意,应用止血带所致的神经麻痹可以引起肌力减退、僵硬、水肿、感觉异常和疼痛等。有人称其为止血带用后综合征。有报道认为应用止血带患者72%以上存在肌电图异常。应用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术后的影响更大,多数认为1~2小时为安全限。对神经受压引起损伤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外膜通透性变化,引起神经内膜水肿,微循环障碍有关。另外手术切口瘢痕粘连造成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较常见。 3.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 1) 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2) 明确的局部压痛点; 3) 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 4) 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 5) 除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二、铍针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原理 铍针疗法是基于以下这种软组织学说而成立的:分布于周身的感觉神经由浅部进入深部必须穿过筋膜。如果炎性渗出等导致筋膜腔内压力增高时,筋膜的表面张力必然随之增高,通过其间的感觉神经末梢也要承受相应的张力。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筋膜间还要发生相对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损伤或炎症而存在着粘连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的位移就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除了臀上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较大一些的皮神经发生卡压时可以手术切开进行神经松解术外,大量细小的皮神经是难以进行手术暴露松解的。因此一般只能采取局部封闭或者在压痛最明显处行“盲目”切除或切断术。况且封闭疗法往往不能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且容易复发,手术切除所造成的创伤又相对较大。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这些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它是一种细小神经外的松解术,但如其说它是松解还不如说是减压减张。它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另外由于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铍针疗法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 三、铍针疗法的器具介绍和常用操作手法 铍针器具 现代铍针是在古代九针中铍针的基础上,综合过去各种疗法的优缺点,选择新的钛合金材料研制成的铍针。与其它金属材料相比,它具有硬度高、中温性能良好、耐腐蚀、经久耐用四个显著的优点。用现代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与其它疗法相比具有不需麻醉、创口小、无痛感、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少、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疤痕小、症状改善明显等优势。 铍针的规格:直径0.5~0.75 mm,全长5~8 cm,针头长1 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另一种是将铍针装在一个长10 cm,直径0.75 cm的手柄上。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常用操作手法 主要有四种: 1.疾刺法:主要用于针刺躯干、腰背、四肢的皮神经卡压点。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诊断明确的皮神经卡压点的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铍针按预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压点,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的一种方法。进针深度要视病人的胖瘦及病变部位,以及轻、中、重的不同压痛点,因人因病而异,灵活应用,一般进针深度约为3~5 cm。 2.点刺法:主要用于卡压处肌肉组织较薄的头部及四肢末梢。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诊断明确的皮神经卡压点旁,右手持铍针垂直在卡压点上将针尖点刺,不留针,轻点后即迅速出针的一种方法。一般进针较浅(不超过0.5 cm)。 3.刺割法: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医者持针刺入预先选定的部位(部位一定要准确)达一定深度后,用针头的刀刃来回划割一下,通常划动度在1 cm左右,以划破条索为目的,动作要轻巧灵活,不可粗暴。 4.复式手法: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且卡压部位较深的情况。这种进针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采用疾刺法,右手迅速将针刺入诊断明确的卡压部位并一次到位。第二步是采用手法辅助,即用左手拇指在按压疾刺后,继而更换捏拿收放弹拨等手法,使局部组织放松,以减少阻力,并且初步让铍针与卡压的条索接触,确保铍针刺入的准确性。第三步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采用刺割法,同上。 第三节、铍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 铍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首诊明确的病例; 2. 经手术疗法治疗后再次形成粘连卡压的病例; 3. 其它适合采用铍针进行减张减压的病例。 禁忌症 1. 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 2. 有出血倾向者; 3.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4. 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 5. 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二、铍针疗法的临床操作 包括以下程序:定位、消毒、进针、松解、出针。 定位:触诊找到体表压痛点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消毒:用碘伏或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其范围略大于治疗的操作范围2倍。 进针:有点刺法和弹刺法两种。点刺法:术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另手拇食指用无菌干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双手骤然向下,使铍针快速穿过皮肤,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松解针法。弹刺法:术者一手捏住套有塑料套管针的针体,针尖对准十字压痕的中点,垂直下压套管,另手的拇中指端相对,中指指甲对准针尾,用力弹击露在套管外的针尾,使其瞬间穿过皮肤.然后取下套管,再逐层进针。 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目的是减低皮神经通过的周围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力。所以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根据治疗需要,对筋膜层的松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一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定位准确的病例。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随之消失。 2. 多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但定位较模糊的病例,当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可如此重复3~5次。 3. 线式松解:适用于疼痛范围较大,病程较长,筋膜肥厚且肌肉张力较高的病例。线式松解其实就是沿一个方向的反复连续点刺,形成一条0.5~0.7cm的筋膜裂隙。 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持续按压进针点0.5~2分钟, 同时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一般患者原有的疼痛都减轻或消失。无菌敷料敷盖进针点,二十四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即可。 三、铍针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铍针做松解时要注意保护神经和神经束的血管,注意刀口线在皮肤内的走行,要尽量保持刀口线与神经的走行相一致,有时也需与肌纤维的走行相一致。 2. 铍针治疗时要注意进针深度,一般过深筋膜即止,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深部组织。 3. 在行铍针治疗过程中时,少数病人会有晕针现象,其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与普通针灸时出现的晕针一样。 4.铍针出针后,需持续按压出针口0.5~2分钟,以免形成血肿。如形成血肿,小血肿予加压包扎,并观察血肿有无继续增大即可;如血肿较大,则需抽出瘀血,再加压包扎。 四、应用举例 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比较多见,尤其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使得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颈肩部皮神经卡压包括以下多个部位皮神经卡压: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相关解剖 枕大神经发自颈2神经后支,绕环枢关节定位后向上行,在枕外隆突旁,项上线处,穿过半棘肌及斜方肌止点及其筋膜至枕颈部皮肤。枕大神经的分支较多,较大并且互相交织呈网状分布于枕颈部皮肤。 二、病因病理 长期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可压迫枕大神经。由于枕大神经绕环枢关节突,当环枢关节半脱位、脱位时亦可受牵拉或损伤;再者,颈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肌筋膜炎,也可导致此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支配区的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致痛的原因。 三、临床症状 以枕大神经痛为突出的症状,多呈自发性疼痛,常因头部运动而诱发,其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头部疼痛或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肌肉痉挛,偶可见枕大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 四、体征与检查 检查头颈呈强迫性体位,头略向后侧方倾斜,在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有压痛,项上线处有压痛,在第二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有深压痛(风池穴)。在其上的项上线处有浅压痛。各压痛点可向枕颈放射,有时在枕大神经分布区尚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五、铍针治疗 枕大神经穿出点的位置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定位位置相似,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方0.5寸,旁侧3寸处,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针体穿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外缘头夹肌内,有沉僵之感时缓慢提插2~3次,使针感上传至枕颈部,待患者有麻电感时稍出针,在附近有沉僵感处点刺松解2~3针,然后出针。出针后以无菌敷料局部压迫1~2分钟. 枕小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相关解剖 枕小神经为颈丛分支,发自颈2,有时有颈3纤维,上行经寰椎横突之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走,至头下部穿出深筋膜继续上行,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二、病因病理 枕小神经周围的鞘较薄,鞘内脂肪丰富,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或外伤均可对枕小神经周围的鞘管造成挤压而引起枕小神经的卡压综合征。同时,枕小神经周围的鞘管本身的病变亦可造成枕小神经的卡压。 枕小神经的卡压综合征属中医“颈部痹证”的范畴,颈项部的急慢性损伤,局部气血瘀滞不畅,或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均可引起本病。 三、临床症状 以“枕小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疼痛为阵发性,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甚至可放射到额部及眼眶,头部活动、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间歇期为钝痛,颈肌痉挛,头呈僵直位。 四、体征及检查 检查头颈呈强迫性头位,项上线处压痛,枕小神经压痛点(聚明穴)即乳突后缘处压痛,各压痛点可向枕颈放射。枕小神经支配区域即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五、铍针治疗 枕小神经压痛点的位置与经外奇穴翳明穴的定位位置相似,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翳风穴)后1寸。直刺0.5~1寸,针体穿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锁乳突肌的外缘,进入头夹肌,再缓慢进针,刺入头最长肌的表面,患者有麻电感时小幅度提插2~3次,待手下无沉僵感时出针。 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相关解剖 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由第三颈神经的后支组成。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前上方斜越该肌表面,于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颌角方向行走,分布于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的皮肤。 二、病因病理 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压迫可来自外界的机械性创伤和体内的邻近组织的病变如上段颈椎的颈椎病、脊柱结核、骨关节炎、脊髓肿瘤、硬脊膜炎、转移性肿瘤等,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腮腺炎引起。多为急性、亚急性损伤,属中医“颈部伤筋”范畴。急慢性损伤,局部筋脉受损,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邪,瘀阻经络,均可导致本病。 三、临床症状 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患者一侧枕部疼痛,可向外耳部放射,疼痛可呈持续性钝痛而有阵发性加剧,也可呈间歇性发作。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可加剧疼痛。在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的肌肉痉挛,偶尔也可见到此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过敏或轻度减退。受冷及天气变化时可加重。 四、体征及检查 (一)、枕外隆起处常有压痛。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明显,疼痛可向颈部放射。 (二)、耳大神经支配区域如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轻微减退。 (三)、颈部活动可无明显受限。 五、铍针治疗 取穴:天窗。 刺法:天窗位于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相平。耳大神经从此处穿出。取铍针直刺0.3~0.5寸,针体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至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缓慢进针,至患者有麻电感时停止进针,向上缓提针体,同时做纵行松解手法,直至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 取穴;天容。 刺法::天容位于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耳大神经从此处穿出浅筋膜。取铍针直刺0.3~0.5寸,针体穿过皮肤,缓慢进入浅筋膜层,寻找手下沉紧涩滞之感,至患者有麻电感时停止进针,稍上提针体,同时做松解手法,至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一、相关解剖 肩胛上神经发自颈5、6神经根合成的臂丛上干,走向外后,经肩胛上切迹横韧带之下至冈上窝,发自冈上肌支后,绕冈盂切迹至下窝,形成冈下肌支。另有感觉肌支到肩胛关节和肩关节。肩胛上切迹位于肩胛上缘,喙突根部内侧,有肩胛横韧带张于切迹上,形成骨纤维孔道,肩胛上神经,有时肩胛上动脉及静脉共行于此孔道中。 二、病因病理 由于肩胛上神经,有时和肩胛上动脉及静脉共行于肩胛横韧带形成的骨性纤维孔道中,肩胛横韧带的增厚,钙化,使孔道狭窄,可以造成肩胛上神经的卡压,另外附近软组织病变及囊肿的压迫和外伤造成的创伤和刺激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本症多发于运动员,特别篮排球运动员,某些常时间手伸向另一侧工作,或肩内收工作者易发生本症。 本症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痛为锐痛,呈刀割样,亦可为钝痛,可为静止痛,夜间较重,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痛涉及肩胛部、肩关节、肩背部。冈上肌、冈下肌无力,致肩外展,后旋受限,但三角肌力正常。 四、体征及检查 检查时,按压肩胛冈中点上方,肩胛上切迹处,可有局限性压痛和放射到整个肩胛部的疼痛,肩关节最初外展无力,如冈上肌瘫痪,手触冈上窝并主动外展上肢,感觉不到该肌收缩,冈上肌受累时,则后旋无力,且在冈下窝触不到该肌收缩,冈上、下窝变平。化验及X线检查对本症诊断无帮助。肌电图检查,可见冈上肌、冈下肌出现纤颤波及正锐波。 五、铍针治疗 取穴:巨骨 刺法:巨骨穴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针体垂直刺入皮肤0.4~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针尖通过深筋膜到达肩锁韧带,寻找适合的针感,沿神经走行方向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 天宗、秉风、曲恒,三者均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与肩胛上神经穿出点的定位位置相似,解剖其穴区内均有肩胛上神经通过。天宗穴与第四胸椎相平,正坐自然垂臂时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秉风穴在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曲恒穴在肩胛冈的冈上缘,当儒俞与第三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针刺时针体垂直于穴体皮肤,直刺0.3~0.5寸,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到达冈上肌,寻找沉紧涩滞之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待针下有轻快感时出针。 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一、相关解剖 颈横皮神经由颈2、颈3神经组成,向前内横越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分支呈扇型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二、病因病理 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中或从事会计、文书工作或长期操作电脑等,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会造成颈肌痉挛,深筋膜增厚,炎症渗出,粘连而压迫颈横皮神经。颈横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穿出深筋膜。由于颈横神经比较粗大,且穿出点周围的结缔组织较厚,较坚韧,结缔组织的病变会压迫颈横皮神经,产生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腮腺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亦可能是致痛的病因。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属于中医“颈部伤筋”的范畴。 三、临床症状 患者颈项部肌肉不适、发紧、发板,以钝痛、酸痛为主,可影响肩臂部,上臂部甚至出现后头不适,可因寒冷、阴雨、气压改变而加重,有时可出现根性痛及放射痛,患侧颈横皮神经支配区域有时可见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四、体征及检查 检查时可见病人颈部稍直,屈伸因痛而不自然。牵拉受损肌组可引起疼痛,颈项肌感僵硬,痉挛而不松弛。压痛部位多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颈椎活动范围多不受限,压顶、臂丛牵拉多为阴性,颈横神经支配区域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其它检查无明显异常。 五、铍针治疗 取穴:廉泉、扶突。 刺法:廉泉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为颈横神经上支分布处,针体正直缓慢刺入,寻找手下沉紧感,针尖刺入皮肤,穿过浅筋膜,进入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缓慢进入颌骨肌,向咽喉部刺处0.5~1寸,至患者有酸胀麻电感时针尖上提,在附近沉紧感处松解,有松快感时出针。 伏突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为颈横皮神经穿过深筋膜之处,让患者正坐微仰头,针体垂直皮肤直刺0.5~0.8寸,缓慢进针,使针尖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穿过,到达颈血管鞘的后缘,当患者有麻电感时停止进针,针尖稍上提对附近软组织进行松解,术毕出针。 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一、相关解剖 锁骨上神经发自颈3神经根的前支和颈4神经根的大部分,从胸锁乳突肌深面向后下方穿出,行于颈阔肌深面,至锁骨附近穿至皮下,行向外下方,分成内侧、中间、外侧三组,分布于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 二、病因病理 软组织急性拉伤或挫伤治疗不彻底,残留了粘连或斑痕;或因为长期慢性劳损,造成肌肉或肌腱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而出现营养障碍;不良姿势或长期处于一种姿势下会使应力集中于某一处,久之造成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粘连;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组织营养障碍,久之局部组织损伤,渗出增多,亦可造成肌肉痉挛,牵拉附近肌群,这些均可导致锁骨上神经的卡压,从而产生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三、临床症状 患者多为慢性起病,病程较长,自觉颈肩部有钝痛,酸沉等不适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疼痛可为急性发作,伴有肌痉挛和颈僵直,咳嗽可加重。疼痛可向头颈部或肩背部放射,严重者可有颈部活动受限,其所支配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颈阔肌麻痹,偶见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上述症状可在受凉或伏案工作后加重。 检查时可见病人颈部僵直,颈项肌感僵硬,痉挛而不松弛,肩胛骨内上角有明显压痛感,多伴有硬结和条索状物,部分患者有剥离感。颈部活动可受限,亦可见强迫性头位、单侧发病者,颈项偏向患侧,颈椎前屈,健侧侧屈受限。有时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四、铍针疗法 取穴:儒俞、肩禺、肩廖 刺法:嘱患者正坐,自然垂,在肩部,当腋后缓缓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取儒俞穴,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与穴区的浅层,直刺0.6~1寸,找寻沉紧涩滞感,并在此处疏通剥离,针下松快感时出针。然后嘱患者外展上臂平肩,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取肩窝,肩峰后下方凹陷处取肩廖,其穴区浅层均有锁骨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直刺0.5~0.8寸,余刺法相同。
第四节 铍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自2003~2009年董福慧教授领导课题组做了大量的铍针临床及机理的科学研究,证实铍针疗法对皮神经卡压导致的疼痛疗效明显,主要集中在颈肩部和腰臀部,如颈横皮神经卡压、肩胛上神经卡压、枕大神经卡压、臀上皮神经卡压、臀中皮神经卡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下位胸神经后支卡压等。而且近几年来,铍针疗法还逐渐扩大适应症,尤其应用在一些骨突部位的炎症,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膝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效果也较好。同时铍针疗法还通过众多研究证实,铍针治疗后患部的软组织张力指数明显降低,单纯的神经外松解术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为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综上所述,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铍针的作用机理,扩大铍针治疗的适应症,进行规范的临床研究,是需继续研究的课题。
【本文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