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杀死了相互宝?

 十步读财 2022-08-22 发布于辽宁

2018年底至今,相互宝为179127位成员提供了大病帮助。

有人说,相互保损害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所以被联合“绞杀”了。


01

2015年10月,壁虎互助创始人李海博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首次提出“网络互助”的概念。

2018年10月16日,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保险联手推出 “相互保”,芝麻分达到650及以上,无需交费就能加入,获得100种大病保障。
与之前出现的互助不同,相互保采用了“追溯”保费的模式,不用预付款,互助成员出险后再根据参与人数分摊保费。
这种公开、透明且参与成本极低的互助形式,加上支付宝的影响力,短短一个月出头,就有2000多万人加入。
与汹涌热烈的民意不同,一些精算师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时任中再产险精算部总经理的李晓翾认为:
“相互保实际上是种极致的追溯型保险,在美国市场存在已久。”
“这种模式不会先对投保群体的风险进行分类、进行差异化的固定保费制度,不同个体存在的风险差异,可能导致劣币淘汰良币。”
“如何保证投保群体的长期稳定,而不会完全变成一个“劣币”的世界,是相互保未来必须面临的问题。”

同时,名为“Alex Lei”的一位精算师,在自媒体撰文,吐露自己参与了相互保的设计过程。
在为这种高频互动的保险服务感到振奋时,也发现:
“当我第一次看到相互保的广告时,第一反应是怎么把我原来算的最高保费给去掉了?这还算保险吗?”
“Meyers大师30年前就多次强调,Retrospective Rating Plan(追溯型保险)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要有最高保费。”
“没有了最高保费,保险公司在这里其实没有承担任何的风险,对于加入计划的会员来说,保费理论上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风险由所有会员来承担。”
“我又仔细看了一遍手机,心又沉了下去。当时整版公式推导计算出来的概率、年龄分布、保费预期值、最小保费、最高保费,看来是白费功夫了。”
Alex Lei说的这种情况,是指相互保上线后的人群划分:0-39岁一个组,保额30万;40-59岁一个组,保额10万。
而事先递交银保监会的备案材料中,被保险人是按10岁为一组,划分成6组分别定价,并且有成员的年度最高保费设计。
按照一年期重疾险的费率,39岁的价格是10岁的十几倍,相互保只分成两个组“太粗了”,相当于让年轻人给高龄人背锅
而没有最高保费限制,组织者会缺少把控风险的动力。

2018年11月28日,相互保突然宣布下线,免费升级为“相互宝”。
原因是合作方信美相互被监管约谈,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为名销售。
监管给出的理由是:
与备案资料不符,简单采用赔款分摊,基本没有针对会员的风险细分和差别化费率,保险公司不承担最终风险赔付责任等特征,不符合保险原理。
更名后的相互宝,已经不再是接受银保监会监管的保险产品,而成为蚂蚁保险旗下的单纯网络互助平台。
面对争议,相互宝也提出了3点承诺:
第一,加入条件、付费方式、互助金额度、保障不变,运营管理费从保额的10%降至8%;
第二,设置成员的分摊上限,2019年封顶188元;
第三,即使参与人数低于330万,保障依然继续。
这三点承诺极有诚意,加上支付宝的名望加持,民众对相互宝的信任有增无减。
此后,相互宝迎来了大爆发期。
2019年12月,参与分摊的人数达到了1个亿。救助人数16528人,人均大病分摊金29元。

02

2020年,相互宝似乎达到声望的最高点,但数据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参与人数的增长速度放缓,每期环比增速不足1%。2020年11月,人数达到1.06亿人的高峰后,开始出现负增长。
其次,理赔案件激增,救助人数达到68675人,环比激增316%。受此影响,分摊金自然水涨船高,全年人均分摊达到91元。
理赔率的激增,一方面是产品运营周期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与40岁以上人群占比越来越多有关。
与此同时,负面的声音开始出现了。
与精算师们严谨审慎的建议不同,这次是来自参与者的质疑。
在某度“相互宝吧”里,因拒赔而抱怨的帖子越来越多,“相互宝是不是骗子”的言论也开始频频出现。
事实上,相互宝的拒赔是没有问题的,它只是面临了保险业一直面临的难题:
大众高估了重疾险的保障范围,也低估了健康告知的重要性。
重疾险的理赔,不但有严格的病种限制和病患程度要求,也对投保者有严格的健康要求,不如实告知健康情况,会因“逆选择”的质疑而被拒赔。
相互宝虽然不再是保险了,却仍然遵循保险产品的保障条款和理赔逻辑。

拒赔案件影响,分摊金上涨,让一部分人犹豫了,尤其是那些身体健康、对重疾保障需求没那么迫切的年轻人。
健康体、年轻人大量退出,导致相互宝参与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出险率和分摊金自然不断攀升。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
精算师们当年的建议和担忧,开始验证了:
2021年,相互宝的分摊人数逐期递减,到12月份时,已经从年初的9600万减少到7495万。全年救助人数93924人,预计人均分摊160元左右。
对了,这一年相互宝也没公布年度最高分摊金上限。
12月28日,相互宝发布公告称,为更长远保护所有成员权益,经过慎重思考和讨论,将于2022年1月28日24时停止运行。
虽然12月底才宣布这个决定,但相互宝关停的声音早有传闻。
2021年初,美团互助、轻松互助宣布关停的时候,大众就注视着相互宝,网络互助和“追溯”这种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
回过头来看看相互保险,这种现代商业保险的起源模式,在国外并不罕见。
以美国为例,2019年时已接近2000家,但他们的保费占比不多,不足整体保费的30%。
这其中,“追溯”型的相互保险很少,在市场上的影响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类似国内信美相互这样的“预付”保费形式。
就保险运营的原理来说,追溯保费有个天然的劣势——不能利用预收保费去做再次投资,这对企业运营的空间有了很大限制。
在保险盈利的“三差”之中,“利差”才是最主要的。

03

在一篇质疑相互宝模式的文章后,一位用户评论说:

“我知道相互宝的保障不高、可能关闭,但我不会退出,每个月几块钱,就当是做慈善积德了。”
这是民众的善意,也是相互宝面临的窘境:处于“慈善”和“商业”之间,身份尴尬。
做慈善,意味着保持现有分摊金不变,却迎来日渐高涨的理赔率,中间的差额只能由平台承担。如此庞大的成员基数,任何一家机构都很难长期承担。
做保险,则意味着相互宝要逐渐向一年期重疾险靠齐,提高投保门槛和核保力度,不同年龄段的价格差异很大,越来越像一家商业保险公司。
失去了“公益性”和“慈善”标签的相互宝,还能被民众们接受,会有那么大的成员基数吗?
归根结底,相互宝还是一个商业机构,以盈利或商业目标为使命。
相互宝面临两难的选择,哪条路都不是他想走的。
而优质人群还在不断流失,理赔申请还在不断增加,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及时止损。

即使离开,相互宝也走的非常体面,再次提出2点承诺:
第一,自公告之日起,成员不再参与互助分摊,原定于公告日扣款的分摊金及2022年1月的两期分摊金,全部由相互宝平台承担;
第二,2022年1月28日24时之前确诊的用户,自确诊之日起180天内均可发起互助申请,互助金由相互宝承担。
计算一下相互宝现在每期互助金的总额,就知道这个数额不菲,应以数十亿计。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这个承诺,在各种平台上,声讨“相互宝退款”的声音越来越多。
无论怎样,请我们记住相互宝这些温暖的数字:

2019年,救助人数 16,528;

2020年,救助人数 68,675;

2021年,救助人数 93,924。

请记住相互宝背后那些带有善意和热情的人们,哪怕他们的初衷并不那么纯粹。

更要感谢那些默默分摊保费的人们,他们才让这个世界更好,让人间值得。

参考文章:
2018-10-24 中再产险李晓翾:从“相互保”谈追溯型保险产品的运作
2018-10-25 Alex Lei:相互保的缘起及其精算分析

保险科普

· 关于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讲讲我的一点小看法

· 单利、复利和IRR,到底有啥不一样?

· 最近保险下架狂潮,你要知道的6个问题

· 关于老去的三个故事,年轻的你很难感同身受

· 穷人担心通货膨胀,富人担心资产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