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299:文化不高照样可以当好皇帝,朱棣22年的统治,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

 金色年华554 2022-08-23 发布于江西
明成祖朱棣总共在位22年,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他的治下,国家相当太平。他组织整理古代典籍编修了著名的《永乐大典》,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他迁都北京,亲自带兵多次征讨漠北,最后65岁死在了出征的路上,真正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训。
图片
朱棣是以遵从祖训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战夺取皇位,他当然担心别人也这么干,削藩是必然的,但他比朱允炆高明,不会把人逼上绝路,结果也比较顺利。
其实他的办法也不复杂,就是削去藩王的护卫和官属,把他们跟军队分割开来,并把边境地区的藩王都迁到内陆,还不许地方官员结交藩王,在制度上杜绝了藩王参与军事和政治活动的可能。“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藩王只有待遇,而没有任何政治、军事权力,以此消除他们对政权的威胁。
在政治方面,朱棣把内阁制度化,内阁已经不再是朱元璋时期纯粹的秘书和顾问了,明确规定了它的职责是“参预机务”,成了一个正式的官僚机构。
在当时,内阁成员虽然品级不高,权力也受到种种限制,但他们整天在皇帝身边,处于权力的最中心,而且都是些翰林院出身的大学士,都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所以能进入内阁还是很多人的梦想。
明清的翰林院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不是每个进士都能进翰林院,他们是进士里的佼佼者。而翰林院里拔尖的才能进入内阁,所以内阁学士都是些才华出众、表现出色的牛人,能进入翰林院尤其进入内阁,那未来的仕途就有保障,升迁速度会很快。
明朝在永乐年间,行政权还集中在六部,但到了中后期,内阁学士往往由高品级的大臣兼任,内阁的权力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尤其内阁首辅地位更是重要,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所以到后来,明朝虽然没有丞相和枢密使、参知政事这种宰执人员,但以首辅为首的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执团队。
图片
但内阁的权力并不具备制度上的认可,所以内阁制度其实是皇帝集权的一种体现。到了清代,皇帝在内阁之上又设立了“军机处”,集权程度就更高了。
所以我们才说,中国古代,真正皇帝集权在制度上,是从明朝朱元璋取消丞相开始的,而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皇帝集权达到了极致,所以清朝的大臣都自称奴才,官僚集团已经彻底不再是过去的士大夫集团了。
朱棣在位期间,对边疆地区的事务很重视,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实施有效的管辖,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哈密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各方面的联系。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按照内陆实行的政治体制,委派有一定任期的官员担任当地的长官,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简单地说,就是过去这些边疆地区都由朝廷委托当地的土司按当地的习俗松散管理,现在直接委派官员,加强了朝廷的管控。
明朝初期的外敌,主要还是从北元分裂出来的蒙古各部,朱棣除了采取分化瓦解、和平争取的方式,同时也采取武力征讨的方式,他自己就曾5次亲征漠北。为了更便于维护边境的安宁,他登基后不久做了一个大的决定,就是迁都北京。
图片
当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本身就犹豫过,虽然这里地理位置险要,又是六朝古都,但在这里建都的政权都是短命王朝,这让他很忌讳,加上这里离北方边境太远,在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下,对边防是很不利的。
北京是朱棣起家的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很险要,而且有辽、金、元三朝的经营,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再加上边防的考虑,所以把北京当作政治中心显然更合适。因此在公元1421年,朱棣把国都迁到了北京,这对巩固北方边防和加强对全国的管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棣即位后,社会上对他政权的合法性有很多议论。在那个历史年代,他不可能对这些视而不见,所以他面对朝臣的时候,心里也不是太有底,所以他也搞特务政治。但他感觉已有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毕竟设在宫外,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加上他发现了几起锦衣卫诬告朝臣的事件,他对锦衣卫的信任度降低,就不顾关于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重用起了宦官。
公元1420年,朱棣在京城东安门北,设立了一个新的由他宠信的太监领衔的内廷特务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使命是调查“谋逆、妖言、大奸恶”等重大案件。东厂的侦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制约,这样大大增强了皇帝对臣下监视和控制的力度,地位超越了以前的锦衣卫。
这样,内有东厂外有锦衣卫,朝廷无不处于严密监视之下,特务政治无孔不入。东厂过重的特权和对宦官的倚重,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经济方面,朱棣继续推行了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下大力气整治南北大运河和疏导吴淞江,在当时这样的工程不亚于三峡工程。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大大缩减了运粮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大运河的畅通,也把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江南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全国的巩固和统一。
图片
朱棣在文化上的突出贡献,就是组织编修了《永乐大典》。
这部书从公元1403年开始,到公元1407年完成,参与者有3000多人,把当时能搜罗到的中国古代典籍,都尽量收录,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佛经等等无所不包,总共有2万多卷,3亿7千多万字。
《永乐大典》不像后来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那样对原书多有删改,而是一字不改地原书、原篇照录,从而保存了原书的真面目,也使得宋元以前的文章典籍得以流传和保存,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正本不知道在哪了,有猜测可能在嘉靖皇帝的永陵,唯一一部副本也在战火中不断散失,尤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部分被毁,另一部分流散到国外,到现在散存在世界各地的还有800多卷。
虽然朱棣是篡位当皇帝的,但他治理国家还是可以的,他在位期间,明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开始强盛,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