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遗体保护师揭秘:毛主席遗体至今栩栩如生,不止是药物作用

 黄建新图书馆 2022-08-23 发布于上海

1976年9月,已经缠绵病榻许久的毛主席再次提出,想回韶山滴水洞住几天。

但由于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医护人员在对毛主席的身体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后,委婉地向毛主席表示:

“回一趟韶山,免不了舟车劳顿,现在回乡的时机并不是最佳,主席您还是再等等吧!”

图片

但让人惋惜的是,在整个九月上旬,毛主席的身体不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在肺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

即便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明说,但毛主席自己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还想回一次韶山的话,就必须即刻启程。

1976年9月8日上午,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接到了上级部门的一个电话:“晚上相关人员将要去滴水洞视察工作,务必要做好准备!”

接到这个电话后,廖时禹心中不禁激动不已,因为毛主席在1966年回韶山时,曾经特意叮嘱过他:“小廖就是你啊,你要把房子看好喽,我以后还要回来的!”

图片

挂下电话后,廖时禹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和忐忑,开始更加精心护理起滴水洞中的桌椅板凳,一草一木,力求当毛主席到来时,可以住的舒心妥帖。

但就在同一天晚上,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再一次将廖时禹惊醒,而这一次,廖时禹只从电话中听到了言简意赅的三个字:不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毛主席的韶山行,取消了!挂断电话后,廖时禹心中不由得涌起了一个不详的预感。

第二天下午4点,中央广播电视台公开宣布:1976年9月9日晚零时10分,毛主席逝世。

图片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开始紧急召开会议,商讨有关毛主席的治丧事宜。在这次会议中,紧迫而重大的三个问题,也一一摆在了众人面前:

毛主席的后葬礼如何筹办,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赴京吊唁。

在这些问题中,最让大家为难的,则正是第二个问题:毛主席的遗体究竟该如何处理?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土葬一直在殡葬方式中占据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的考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倡火葬。

图片

由于当时的人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始终讲究一个“身体完整,入土为安”,对于火葬一事,一部分群众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

但对于毛主席来说,生死之事是置之度外的,在一次体检之后,他大大方方地对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谈到:

“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颜色鲜艳的红衣服或花衣服,要兴高采烈、满面春风地参加庆祝会!”

图片

因此,当1956年《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出台后,毛主席是党内外人士中,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字的。

1963年12月16日下午,罗荣桓在北逝世。

三天后,罗荣桓元帅的追悼会如期举行,毛主席亲自到场,为罗荣桓元帅深深鞠了三个躬,送完了罗荣桓元帅最后的一程。

因为罗荣桓元帅的离世,毛主席在深感哀恸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起了自己的身后之事。

他开始不止一次叮嘱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图片

尽管毛主席已经在火化倡议书上签了字,但在有关毛主席治丧事宜的会议上,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因为在民众心中,毛主席已经像亲人一般植入心中,为了照顾国人们悲痛的情绪,毛主席的遗体应该被完整保留。

经过一番紧急商讨后,这次会议也对有关毛主席的遗体处理问题,定下了调子:

先做遗体保护,以利于进行发丧、吊唁,然后再征求各方意见进行研究,决定最后到底是火化还是保存。

会议结束后,一个以时任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为首的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迅速成立。

图片

1976年9月9日,天刚蒙蒙亮时,一辆低调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了中南海的北门,并在一排灰色建筑前停了下来。

从车上下来的两个人中,除了刘湘屏外,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的徐静博士。

由于此时毛主席去世的消息还未被公开发布,但徐静刚一下车,便感觉悲痛肃穆的气氛环绕。

在被正式带入毛主席的卧室前,徐静才得知了自己此行的首要任务:

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日凌晨逝世,自己所在的科研小组需要对毛主席遗体进行为期15天的保护,以让全国人民瞻仰毛主席遗容。

图片

在刚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徐静不由得呆在了原地,不敢相信毛主席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

悲痛之余,徐静也明白了自己身上的千钧重担,此刻她肩上挑着的,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

稳住心神后,刘湘屏和徐静也被工作人员引领着,进入了毛主席的卧室,因为徐静只有在亲自观察过毛主席遗体的现实状态后,才能跟自己的同事拟定出一个万全的方案。

为了在最大限度内减少热源,降低室内温度,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毛主席的房间内没有开灯,因此室内有些昏暗。

在检查完毛主席的皮肤状态有无破损后,徐静又粗略估算了下毛主席的身高,活动了下毛主席的关节,心中大体有了一个计划后,这才又把蒙在毛主席身上的毛巾被给盖了回去。

对于徐静这样的医学人才来说,保存一具遗体并不是难事,有了福尔马林等化学药剂的帮助,一些遗体甚至能够被保存百年而不腐烂。

图片

但让徐静感到困难的是,往常他们在保存遗体的时候,并没有着重关注过遗体的形态、面色,只是让遗体不腐烂而已。

但这次保存毛主席遗体,则跟以前的遗体保存方式大相径庭,毛主席遗体不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损,而且还要面容舒展,栩栩如生。

即便徐静科研成果颇丰,可对于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徐静心中还是有着不小的忐忑。

都说万事开头难,徐静的工作小组在进行遗体保护的第一步时,便犯了难。

在给毛主席召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想见毛主席最后一面,因此,毛主席究竟该以怎样一种姿势出现在群众们面前,成了徐静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究竟是该将毛主席的手臂像苏联的列宁同志那样放在胸前,还是放在腹部,还是让主席的双手自然的垂在身边呢?

图片

一番激烈的商讨后,最终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自然下垂!

在决定完毛主席的遗体摆放姿势后,徐静他们连饭都来不及吃,便开始了下一步的遗体护理工作。

按照传统的遗体保护方式来看,要想让遗体不腐,势必要往遗体中注入大量的防腐液。但这一方案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反对。

因为遗体在被注射防腐液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遗体都会呈现出肿胀态势,至于这股肿胀何时会自然消退,谁也不敢妄下论断。

图片

这时,组里的另一名成员张炳说道,在在给遗体注射完防腐药剂后,通常24小时内肿胀便会逐渐消退,而毛主席的追悼会则定在9月11日到17日,只要他们速度够快,那毛主席遗体便可以在追悼会前完全褪去肿胀。

因为张炳平时从事的是与人体解剖有关的工作,因此他在处理遗体的工作方面,自然是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徐静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也同意了这个“药剂处理法”。

在给毛主席遗体做完相关处理工作后,徐静等人更是不敢擅自离开,他们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毛主席的遗体上,不断观察着有关毛主席遗体的细微变化。

图片

24小时后,正如张炳所预测的那样,毛主席遗体上的肿胀已经完全消退,直到此时,徐静心中那颗悬着的心,才彻底落了下来。

随着日子一分一秒过去,时间也已经来到了10日下午,为了能让毛主席遗体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群众们面前,相关工作人员迅速赶来,为毛主席遗体重新测量了一遍尺寸。

与此同时,红都服装厂的老师傅们,也含着热泪为毛主席赶制出了两套中山装。

一套是厚一点的,深灰色;另一套则是薄一点的,浅灰色。

理发师周福明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也迅速赶来,为毛主席将头发一点点梳好,北病理科的马医生,则为毛主席上好了妆容。

图片

9月11日上午10点,吊唁活动如期开始,由于此时已是秋天,天气凉爽,因此棺罩并未合上。

但工作人员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不仅每位前来吊唁的群众都在散热,就连现场军乐队的铜管乐器中,都在源源不断向外喷出热气。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场内部的温度也在急剧飙升,从刚开始的15度迅速升到了20多度。

为了避免毛主席棺椁周围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在此后的几天内,工作人员也是费尽了心思。

图片

不仅将现场演奏换成了电子播放,而且还给毛主席遗体上,加盖了一个由有机玻璃制成的棺罩,以此来隔绝毛主席遗体上方灯源散发出的热量。

在吊唁活动进行的同时,相关部门领导也在不断开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商讨有关毛主席遗体的最终处理结果。

最终,中央决定,将毛主席遗体进行永久保护,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永久性瞻仰。

图片

为期七天的吊唁活动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经专人护送,最终被顺利转移到了一处名为“769”的保护室,直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毛主席遗体才能被转出。

为了保证毛主席遗体不受损坏,相关部门也迅速拟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案,其中便包括“汽车不准进入”一条。

不论任何同志来瞻仰毛主席遗容,都需要下车步行。为了更好地保护毛主席遗体,另一个更为全面的遗体保护科研小组也应运而生。

图片

这时有人提出,要想妥善安置毛主席遗体,我们可以像古人那样,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制成棺椁,然后将毛主席的遗体安置进去。

金丝楠木作为制作棺椁的材料,自然是一个上好的选择,但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却立刻遭到了反对。

因为毛主席遗体将来被安置进纪念堂后,将要接受全国人民的瞻仰,金丝楠木不透明,怎么能用来制作属于毛主席的棺椁。

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防止地震、战争等情况对毛主席遗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应尽快研制一个水晶棺。

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个水晶棺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水晶棺内绝不可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棺内既要尽可能保持低温又要温度略高;准备合适的光源但绝对不能损伤毛主席的皮肤。

经过北京玻璃总厂的技术人员讨论后,大家才发现,为毛主席制作水晶棺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因为水晶棺的棺盖成品厚度要求为30毫米,宽度则为1米,而长度则要求达到惊人的2.4米。

对于当时的北京玻璃厂来说,制作这样大的一块玻璃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图片

但跟往常的水晶烧制任务相比,这次的任务显然是光荣而又伟大。为了烧出一块块高纯度的石英玻璃板,玻璃厂中的每一位工人都努力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了提高玻璃板的纯度,不让玻璃板上有任何的气泡和杂质,玻璃厂中的工人们需要聚精会神盯着锅炉。

一旦发现其中有杂质时,工人们便会迅速启动机器,不顾热浪的侵袭,也丝毫不惧怕锅炉内的高温会将身上的皮肤烫伤。而是迅速用手中的工具,将原料中的杂质一点点抽离出来。

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11月25日,北京玻璃厂终于制作出了第一个可以抗地震的水晶棺,而且各方面数值都基本符合上级部门的要求。

最终,当一众科研人员在车间内奋战了十个月后,用全国质量最好的东海水晶矿,在北京玻璃厂605分厂中,完成了对水晶棺的最后组装。

由于光的反射作用,水晶玻璃在组合好后,往往会出现一层层的映像。为了避免光学映像的干扰,水晶棺制作小组又迅速联系了其他单位。

图片

几个月后,一台大型真空镀膜机被研制了出来,很快,水晶棺上便被镀上了5层薄膜,而每层薄膜则只有0.15微米厚。在这些薄膜的保护下,水晶棺的反射问题迎刃而解。

在相关工作人员研制水晶棺的同时,“769”保护室中的专家们,也在为毛主席的遗体防腐工作绞尽脑汁。

尽管毛主席遗体内已经被注入了相关防腐药剂,但徐静博士等人当初接到的任务也只是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短期防腐。

如果想让毛主席的遗体永远不腐,那相关的化学药剂势必要进行下一步的更新处理。

图片

因此,在毛主席遗体被转移进“769”的第一天,毛主席遗体便被浸入了一种特殊药剂中。

这种药剂是根据马王堆古尸处理经验配置来的,防腐效用自然是要强出一般的化学药剂许多。

尽管这一药剂功效强大,但相关专家却始终在液态防腐和气态防腐两种防腐体系中举棋不定。

因为毛主席遗体在被放入毛主席纪念堂后,势必要接受全国群众们的瞻仰,如果群众们看到的毛主席遗体是被浸在化学药剂中的,肯定会对群众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图片

最终,经过专家们的多轮讨论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气液结合。

暴露的部分被充满惰性气体,而隐藏在底下的部分则浸在液体中;瞻仰时的那部分时间被放置在惰性气体中,非瞻仰时间则放置于液体中,平时在气体中,特殊的保养时刻则放置于液体中。

1977年5月27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在这里,重修的正阳门与雄伟的天安门两两相对,共同拱卫着毛主席纪念堂。

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主席遗体被从“769”保护室安全运出,被转运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中。

至此,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顺利完成,当人们进入瞻仰厅时,便会看到依旧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形象。

图片

虽然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已经在1977年被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常态化的保护工作却始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而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韩伯平在回忆起有关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时也透露,毛主席的遗体之所以能在水晶棺中始终栩栩如生,并不是只有化学药剂的功劳。

正相反的是,化学药剂虽然可以让毛主席的遗体长时间内保持不腐,但在化学药剂中浸泡时间过长的话,化学药剂还是会对主席的遗体造成一定损害。

当时韩伯平临危受命,成为了毛主席遗体保护师中的一员。

图片

在毛主席刚被转移到水晶棺内时,韩伯平等人便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长时间被浸泡在化学药剂中,毛主席的面孔并不像生前那样舒展。

要想让毛主席的面部状态始终看起来伟岸丰美,形象突出,就必须要借助光学的力量,通过光线带来的阴暗变化,来调整毛主席的面部结构。

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一整套光学投光系统,也被应用在了毛主席的水晶棺上。

图片

在不触动毛主席遗体的基础上,这套光学系统可以对毛主席面部进行全方位的修饰和优化。

在衰老和病痛的影响下,毛主席在去世前身体素质已经大不如前,两颊也已经不比年轻时丰满,而是有了些略微的凹陷。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光学系统便会在毛主席的两颊上投射出适宜色彩的光线,以让毛主席的两颊丰满起来。

图片

另一方面,在毛主席眉毛略微浅淡的地方,光学系统便会用淡黑色眉型的反射光,对毛主席的眉毛形状加以调整和修补。

为了能更好的保护遗体,水晶棺内的温度必须被严格控制在1-4摄氏度之内,严防温度过高导致水晶棺内细菌滋生。

除此之外,瞻仰厅内的各类灯光也被严格管控,除了必须用冷光源进行采光外,还需要严格控制紫外光、红外光等对遗体造成的损害。

但让科研人员纠结的是,因为群众们在瞻仰主席遗容时,必须有灯光照射,不管是哪类灯光,在长时间的直射后,水晶棺的热量始终无法排除,并会持续升高。

图片

好在,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热通风专业的罗继杰发现,自己正在研究的“半导体制冷课题”正好可以在水晶棺散热难问题中派上用场。

但这一套系统在刚开始进行试验时,效果并不算尽如人意,因为在有一段时间内,棺内温度竟然持续升高。

在看到温度计上的数值不断飙升时,韩伯平的心头便止不住的狂跳:如果出现任何问题,那我简直就成了罪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后,水晶棺内的温度竟然真的降了下来,并且一直被维持在了额定范围之内。

图片

到这时,韩伯平心中那根紧绷着的弦,才算彻底松弛了下来。

现如今,毛主席遗体已在水晶棺中被保存了四十余年,在这四十多年中,亿万群众曾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前,瞻仰伟人的遗容。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斯人已逝,但毛主席的精神却永世长存。此时,距离毛主席逝世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华儿女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已经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繁荣富强。

图片

如今的我们,正像毛主席诗词里描绘的那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当有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见到毛主席时,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将这一条条的好消息,告诉给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