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原创】高考写作黄金素材——人物介绍、深度金句、百变视角、速用片段

 郑州一中侯巍 2022-08-23 发布于河南

温馨提示:本文已发表于《高考作文鲜活素材》,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

李泽厚:一个永远生活在思想里的人

2021年11月2日,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他的《美的历程》是那个年代青年学者的案头必备书。他毕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以独特的眼光和思考方式,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有振聋发聩之效。

年少时李泽厚家道中落,他在物质方面极端贫困,但精神的食粮,却十分富足。1945年初中毕业后,他每个周日都渡过湘江,去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书籍。在阅读中,他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他曾提到,原创性的秘诀是“要高、要深、要博”。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早上看柏拉图,下午看别林斯基,早上看的是哲学,下午看的是文学。”他未曾想过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喜好,广泛地去读书、做研究。他的作品兼具历史意识、哲理深度、艺术敏感,还颇有美文气质。他研究传统文化,对先秦、宋明儒学等中国哲学有更深层的理解,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原创型思想家。他探索哲学、美学几十年,硕果累累,老而弥坚,为当代学人树立了一个卓越榜样。



人物金句

●我这辈子都在孤独中度过,不孤独的时候是少数。

●我的经历使我学会了使思想尽量不受外来影响。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书香为伴,点亮人生。

核心角度:专注纯粹,学者风范。

创新角度:以博学为基,做专精学问。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

“人”字易写,一生做个大写的人却并非那么容易。李泽厚先生逆风起笔,用遒劲有力的一撇一捺书写了不凡的人生故事。他的美学思想,早已渗透到了一代人的生命里。人生一世有时辰,但美的历程无尽头。李泽厚先生虽然不是美学思辨的尽头,但是由他书写的那些美学往事,却为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灯,激励我们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层累中永远不要停止对美学的思考与探究。

张洁:赤子之心,照亮文学天空

张洁,1937 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她40多岁才开始写作,1978 年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即引起文坛关注,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她凭借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分别获得第二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他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为人真诚坦荡,十分纯粹。用“赤子”二字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写作就是她生命存在的方式。

张洁在文学写作上对自己要求极高,80 多万字的《无字》,她写了 12 年,前前后后改了不知多少遍。她的作品不沉溺于风花雪月,不汲汲于个人名利,而是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力量的生长。晚年的张洁在写作之余游走世界各地,深入到异国城市或乡村的细部,寻找、发现世界和人生中被人忽略的细节和光彩的一瞬。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这些旅行经历和感悟。她还爱上了画油画,还曾经举办个人画展。2021年初,她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她的作品与独特的人生态度却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人物金句

●有人生来似乎就是为了行走,我把这些人称为行者。他们的收获就是一脚踏进了许多人看不见的色彩。”

●谁能说摄影不是另一种形态的小说?很多时候,一片摄影就是一篇言之不尽的小说。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 精益求精,认真执着。

核心角度: 纯粹专注,赤子情怀。

创新角度: 不断突破,勇敢破圈。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19高考浙江卷高考作文“作家与读者”

    作家在写作时既要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忠于自我,又要心中有读者,关注时代的风云。张洁便是这样一位作家。她的文字细腻、真切,写尽了生命中的孤傲、自信、哀伤与特立独行。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这样的张洁是纯粹的,忠于内心的。但她的作品又描摹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展现了中国近百年的时代风云,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既为自我歌唱,也为读者代言,心中情感满溢,笔底时代风云,这就是张洁。

邓小岚: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的《奥林匹克颂》惊艳了世界,这些孩子全都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马兰村。

邓小岚是这支乐队“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马兰小乐队的创办者。她是《人民日报》前社长邓拓的女儿,曾在出生后不久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生活了 3 年,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2003 年,邓小岚到马兰村回访,她发现这里的孩子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于是她决定用五线谱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回北京后,她自费买乐器,还到亲友处“化缘”,把手风琴、小提琴、吉他、曼陀铃等各式乐器,如蚂蚁搬家一样手提肩背地运到了马兰村。她常年奔波在京冀两地,致力于马兰村的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空灵而质朴的歌声带着泥土的清香,带着中国人的精气神,从北京飞向世界。自 2006 年成立至今,马兰小乐队、已经有 20 多个孩子相继走进大学校园,其中3 人考取了音乐相关专业。他们唱着歌、弹着琴,奔向自己的理想。



人物金句

●音乐就像朋友,无论快乐与忧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会沁入到孩子们的灵魂中。

●教育孩子学习音乐是我的一种乐趣,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觉得身心疲惫,反而是乐此不疲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以爱灌溉,放飞梦想与希望。 

核心角度: 无私奉献,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角度: 以美育人,增添生活色彩。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 _       ”

马兰村,它是河北阜平县的一个小山村。它有着不平凡的前世与今生。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洒过热血的土地,抗战期间,《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就曾驻扎在这里。2022年冬奥会上,这座小山村为世人周知,从这个村里走出的一群孩子演唱的《奥林匹克颂》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里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温暖而充满光辉的名字——邓小岚。她在这里成立了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她用音乐叫醒马兰的春天,她以绿叶对根的情意助力马兰走向美好的未来。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回望故土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21年10月7日,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理由是“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在文化和大陆的鸿沟中,对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1948年,古尔纳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1968年为躲避国内动乱移民英国, 1980年,古尔纳回到非洲,执教于尼日利亚的拜尔大学,随后在肯特大学任教。古尔纳从1987年开始写作,迄今为止共出版10部长篇小说以及多篇短篇小说,难民问题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重要主题。他结合自身经历,以非洲人的视角书写殖民历史,其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等主题。在他的小说中,流散者们一方面对非洲故土感到不满,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文化根基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很难真正融入英国社会中。在包括难民在内的移民问题困扰世界、全球化遭遇重大阻碍、右翼势力大范围崛起的当下,古尔纳的作品展现非洲移民的声音与观念,或许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也为未来世界的和谐多元创造更多可能。



人物金句

●我想要独自坐在黑暗里,细数着脑中的骨头。

●阿拉伯人、非洲人、印度人和科摩罗人彼此生活在一起,有争吵,也有通婚,文明就是我们的身份。可在现实中,我们远远不是我们,而是在我们各自的院子里。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 关注现实,以手写心。

核心角度: 植根民族沃土,赓续民族文化。

创新角度: 世界文化多元,共建和谐未来。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19高考江苏卷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

五味调和,方有人间的盛宴;万类共存,方有丰富的天地;光线交错,方得光明的人生;文化多元,方显和谐与共荣。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回望非洲故土,表达了非洲移民的声音与观念,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思考与借鉴。每个民族都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我们要善于表达,又要善于倾听,这样世界才有多元和谐发展的可能。

张艺谋:表达中国故事,永不停歇

2022年的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又交出了一份令亿万国人满意的答卷。“天下一家”的烟火,“折柳寄情”的送别……都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微博“张艺谋太懂了”冲上热搜。

他是世界首位“双奥”导演,成就他的,是他作为“拼命三郎”的“苦”与“拼”。在冬奥会举办前两年多的筹备时间里,他跟他的创意团队开了大大小小上千次会议。他几乎一直保持着很亢奋的精神状态。逼自己,逼他人,成了张艺谋的日常。他说:世上没有常青藤和不老松,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张艺谋的艺术之路上充满着冒险精神。从《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到做导游拍摄《黄土地》《活着》等一系列影片,他在奔跑的路上,从未止步。虽然获国际、国内大奖无数,他却不曾躺在功劳簿上过安逸的生活。他用各种充满实验的精神拍各种类型的片子,票房、舆论、业内反响不一,褒贬激烈。但他自己依然不断地寻找新鲜的创意,他曾说过每个导演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动机。



人物金句

●我不能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

●我会成为电影的永远热爱者,你一生坚持一个事情,你一定是最热爱它才可以做到。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勤奋坚韧,助梦飞翔。

核心角度:植根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角度:勇于突破,不断创新。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19高考上海卷“中国味”

什么是中国味?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缓缓展开的那幅卷轴,它是疫情防治中方舱医院氤氲的那缕中药香,它是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中的浪漫与诗意。“双奥”导演张艺谋把中国味融进作品,让世界都嗅到了中国味的芬芳。这种芬芳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蕴藏着他用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热忱。这“中国味”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引领我们在不断的开掘和融合中创造更富特色的创新作品。

余华:知难而进、频频破圈的“喜剧人”作家

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已出版《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长篇小说以及大量散文、随笔。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1960年,余华出生在浙江省,他的父母皆从事医学类工作,他小时候在医院长大,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工作后他成了一名牙医,因羡慕当地文化馆自由的工作状态而走上了文学道路。后来发表多篇小说,《活着》的发表更让他蜚声中外。2021年,余华发表新作《文城》,不少网友评价“作品平庸,余华再难返巅峰”。而余华并不以为意,他人物知难而进就是最大的突破。近来,他还凭借幽默的谈吐、率真的个性频频破圈。读者问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作品《活着》打9.4分时,他让大家去问问豆瓣那0.6分去哪了。在谈及世界体育名将时他侃侃而谈,在解释网络热词时,更是手到擒来。他还参与了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拍摄,吸引了一众粉丝。



人物金句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我心里还是认为我自己走在中国文学前列的,但是别人是不是承认我无所谓,反正已经有些人认为我不在了。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艺术植根于生活。

核心角度:知难而进,不断突破。

创新角度:与时俱进,勇敢破圈。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2郑州市高三二测作文“陈独秀先生的六点希望”

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点热望,其中,“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尤在我耳畔回响。我想起先锋作家余华,1992年他写出了令无数人惊叹与感动的作品《活着》。2021年,近30年后的今天,他出版了新作《文城》。许多人评价说这部作品很平庸,对余华很失望。而我认为,60多岁的余华,有新作诞生,这种追求进步的思想已超越了很多人。不保守,不躺平,不断追求进步,我们才能不断有所突破,擘画出美丽青春。

钱理群: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钱理群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曾说: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他1956年考上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一所卫校教语文,度过18年艰苦的岁月后,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21年的讲学生涯中,他对鲁迅的研究最为瞩目,著作等身,并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曾犀利批评某些教学体系培养出的功利性强的学生。他曾提出对北大学子的两个期待:不要抛弃“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北大精神;目光永远向前,向下,立足中国大地。他时常自省,并告诫自己: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等待,很多事情现在都不能着急;坚守,不能在一片混乱中就跟着大家走;在可能的范围里做点事儿。自从诊断出身患癌症后,他谢绝了媒体采访和社会活动。每日七点起床,写作六到七小时。他说自己大概还有五年时间可以写完自己想写的东西,等写完自己想写的东西,随时可以死。



人物金句

●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担。

●我们现在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淡泊低调,大师风范。

核心角度:精神世界富足,灵魂才会闪光。

创新角度:自省与批判,为人之风骨。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郑州高三二测作文“批判与建设”

《楚门的世界》中说:“我们向来接受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千年封建社会,给不少国民身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奴性烙印。唯“上”是尊,唯“师、长”马首是瞻,唯书本为上,失去了辨别、分析、质疑、批判的勇气与能力。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叮嘱北大学子,永远不要抛弃“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北大精神,这又何尝不是我辈青年应厚植于心的精神?愿我们不被世俗的力量裹挟,勇敢打破龟缩的壳,敢于质疑批判,敢于探出新枝,结出自我思维的果实。

易丽君:带我们游历波兰历史的翻译家

2022年2月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易丽君去世。她从事了一辈子的翻译工作,翻译作品几乎囊括整个波兰文学史,受到了波中两国大大小小的无数褒奖。

1953年,易丽君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次年得到了前往波兰华沙大学留学的机会。在在华沙大学的五年,条件十分艰苦,像是在岩洞里度过。但也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五年,因为她读了许多波兰文原著,曾没日没夜地啃下了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足足260万字。这为日后走上翻译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她的翻译文字准确、朴素、传神又不失文学意味, “在翻译的归化与必要的陌生化之间有着得体的平衡”,人们评价说:易老师的译文,不需要改动一个字。

2018年,易丽君又荣获中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波兰大使授予易丽君“波中建交65周年纪念勋章”。易丽君在波兰语这个小语种领域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相当不易的。这与她对翻译的激情和热爱是密不可分的。她鼓舞了无数年轻人甘做“冷板凳”,在小语种领域有所突破。



人物金句

●翻译不是简单的词语转换,它背后有大的文化背景。所谓忠实不是一个字对一个字,不是查字典。而是要吃透精神,走近人物的精神世界。

●波兰文学不是廉价的炸酱面,而是真正的美味佳肴,是可以和任何文学盛宴平起平坐的。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沉潜积累,必有所获。 

核心角度:拥有开放眼光,致力中外交流。 

创新角度:于险远处探寻人生风景。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全国Ⅱ卷高考作文“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全球眼光,我国著名翻译家易丽君教授一生致力于波兰文学作品的翻译,她以作品带我们游历波兰历史,也架起了中、波兰两国友好合作与交流的桥梁。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以欣赏、包容、互鉴的眼光来看待他国文化,以平等、尊重、交流的态度来对待他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邂逅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