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辨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8-24 发布于山东
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辨
主讲人:高积顺 教授
时间:2011年9月27日18:30
地点:法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持人方潇老师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第三十九期法律史学术沙龙。从第一期到第三十九期,法律史学术沙龙承载着东吴法史学人的理想与希冀,也见证着大家的进步与成长。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高积顺教授给大家带来一场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辨》的学术报告。今天的沙龙活动还有幸地迎来了我院法理学大家周永坤教授。相信有周教授的大力支持,有高教授的热情讲演,有诸位的积极参与,今晚的沙龙一定能在大家的思想交流中碰撞出炫丽夺目的智慧火花!
 
主讲人讲演阶段:诸位晚上好!今天的报告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话题的考辨为主线,谈一谈兴亡观与历史观的问题,也向大家报告下我自己的体会。我的报告将分为四部分展开:一、兴亡交替的历史观;二、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之辩;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首倡者;最后,简要介绍梁启超关于这一主题的观点。
   
      一、兴亡交替的历史观
中国人写历史,更多的写的是大历史,写的是天下,大家熟识的黄仁宇就是代表。历史兴亡是大话题,反映了国人关注全局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可是而今,关注大局的人似乎变少了,这里拿北大举例。大家都知道北大是中国一流的大学,但如今的北大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呢?我认为结论是:北大的学生无疑都非常聪明,但他们的聪明都用在了自己的小事上,缺少一种公共意识,也就是缺少一种天下兴亡的大局意识。反观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凡是大人物都是关心社会,关心天下的,否则难成伟业。元朝有个人叫张养浩的说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兴亡的历史。还有一句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清末的大学问家严复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与国家,有的只是家而已。所谓兴也只是一姓之兴,而亡乃是一家之亡。这些论断对我们今天看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依然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这些思想家已经对国家和天下,换言之,是对政府与社会作了区分。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常态的事情,而社会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发展,并不断减少由于朝代更迭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从这点看我们要肯定历史的大趋势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之辨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学者,不仅学问做的好,而且敢于担当,有责任心。他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到今天还熠熠生辉,对当今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注意明末清初这批知识分子所处的历史环境。回顾明王朝的溃败,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的。当时群臣罢朝,军人罢战,最后崇祯帝自杀。满清入关后,顾炎武开始了反清的武装斗争,但基本都失败了。后来他放弃了武装反抗的意图,转向于从思想上传承中国的汉族文化,因此,开始了读书、游访、思考、写作的学人生活。面对这样一个曾经武装抗清的汉人,清政府非但没有怪罪他,还百般拉拢,但都被顾炎武拒绝了。《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传世之作,在第十三卷中出现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版。我认为,天下指的是百姓,指的是社会,只有当天下亡了百姓才有义务去保天下。亡天下并不是指人肉体的消灭,而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道德问题,是社会文化与道德的灭亡。那么这里我们就可以谈一谈“匹夫有责”的问题了。我认为,所谓“匹夫有责”指的是当天下将亡之时连最底层的匹夫都有责任,更不要说上层的人了。这里的“匹夫有责”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责任,言外之意便是,天下兴亡,匹夫之外的人们责任更加重大。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顾炎武眼中的天下并非一家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
 
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首倡者
空空主人,其真名不详,但却是清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人。此人最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他的书名《岂有此理》便可窥见一斑。根据我的考证,空空主人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首倡者。他的书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岂有此理》一书的第一篇便引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我认为空空主人以为这是顾炎武的原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空空主人的书中可以看出,他极大地误读了顾炎武的兴亡观。他似乎认为顾炎武所说的天下不是百姓的天下,而是君主的天下。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天下兴,兴的是君主,天下亡,亡的也是君主,故为这样的君主去死是毫无疑义的。不管空空主人对顾炎武思想的误解是怎样造成的,其中有些什么原因,从文字记载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确是他第一个说出来的。
 
四、梁启超关于天下兴亡的若干见解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凡看过他文章的人无不为之心动。梁启超的某些思想即便放在当今也是超前的。梁启超在三篇文章中提到过顾炎武,提到过天下。首先,在甲午战争之后,梁启超写过一篇《论幼学》的文章。他认为教育兴则国家兴,特别拿日本和美国的教育举例子,提出社会与国家的教育责任。梁启超还认为不管是天下还是国家,兴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同年,他又写成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文章,提出报馆、报业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耳目喉舌,天下不仅局限于中国,更具有世界的意义。一九一五年,他发表了《痛定罪言》。在此文中他批评了中国国民的非理性,批评了政府的缺乏远见和忧患意识,尤其批判了缺乏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
最后我想讲一讲责任,我认为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的观点是,所谓匹夫有责的责,最终的责任主体还是落在知识分子身上的。
我的报告就到此,谢谢大家!
 
讨论互动:
 
方老师非常感谢高老师给大家带来如此激情四射、充满思辨的讲座。高教授有学识、有血性,不光是同学们敬佩,我本人对高老师也是相当敬重。高老师今晚的讲座对我也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宝贵的时间留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可以当面请教高老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悟。
 
同学一我有个问题想请教高老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匹夫是有责任的,而现实是现在的匹夫们都无责了。李泽厚认为这是实用主义及儒家犬儒文化的影响。那么我想当今社会这种缺乏担当的现状是否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有关呢?
 
高老师你这个话题很大,这里我简要讲我的看法,那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深谙术道,他们用分而治之的统治术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同学二老师刚才在讲座中提及了教育问题,我认为受教育权是民众自己的权利,国家提供的是普遍的教育权。现代社会中,国家的价值观同个人的价值观有重合,但受教育权国家化的结果就是国家说了算。这里我想就这个话题请教下老师。
 
高老师受教育权问题恐怕还得考虑地区差异,中国的父母都愿意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特别对教育欠发达地区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大财力支持,这是政府最首要的责任。
 
同学三我认为民众有受教育的选择权。国家有普及教育的义务,但国家不能垄断教育,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周永坤教授听了高老师的讲座,我本人非常受教育。从今晚的主题中读出了天下与国家相区分的思想,而天下又与西方语境中的社会相联系,即把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两分。将天下与社会相沟通,那么在顾炎武的思想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呢,继续追问,在顾炎武之前是否有这种思想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在想,顾炎武的思想是否是在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呢?大家知道,曾任明王朝宰相的徐光启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甚至明宫廷中的许多宫女也是天主教的信奉者。我以为顾炎武的思想很有可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可以从顾炎武的身上联系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我以为,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意义,对我们改革开放也有很大借鉴价值,对解决当下国富民穷的问题亦有现实意义。
 
方老师谢谢周老师的发言!我想就周老师关于顾炎武的思想有否西方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从我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似乎并没有看到顾炎武的思想受到了西方特别是来华传教士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汉人对夷狄之满人充满仇恨,对于另一类夷狄西方人同样也有着非常强的排斥心理,更谈不上去接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政治法律文化,而传教士则都是通过展现一些“奇技奇器”如自鸣钟之类来吸引上层人士的。我更多的是赞同学界已有观点,即顾炎武的超前思想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启蒙思想,我们可以从范忠信教授的著作《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可以看到,虽然东西方环境、人种、文化等不同,但只要是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就可能存在人的一些共性思维。
 
同学四我是今年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之前我有过两年的工作经历。工作后我才认真思考读书为什么这个问题。当我发现问题却感觉无法解决时就觉得特别茫然,我觉得很多事情也不是知识分子想改变就能改变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关键要守住自己的良心。
 
高老师知识分子能否起作用,起什么作用,梁启超最后说,天下兴亡我有责。我认为,底线问题必须要坚守!
 
同学五“家国同构”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和发展?它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想请教一下方老师。
 
方老师“家国同构”从中国国家产生之时即已基本具备,但真正的完善形态当在西周,无论是血统上还是政治上均呈现出高度的家国一体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国同构的高度一体性也逐渐松动,特别是隋唐科举制的建立,大量非皇族的异姓平民及贵族加入到官僚体系中来,这实际上是为古代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活力,虽然后来各朝家国同构的程度不同,但一直延续到清朝。至清末民初,这种家国同构才得以破解。在家国同构下,我个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某种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非家国同构下,强调匹夫有责,当权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有逃避一种担当和责任的嫌疑,特别是将其改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大力渲染时,反映的则可能是当权者对国家责任的某种不负责任。
 
方老师欢聚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格外短暂。好在有大家,好在有我们的法律史学术沙龙。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高积顺教授的讲座,感谢周永坤教授的光临,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下次再会,谢谢大家!
 
(本纪要由2010级法史硕士生姜鹏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