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爱去夏都避暑,这几个朝代为啥例外?

 风吟楼 2022-08-24 发布于广东

夏都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首都的国家政治中心之一,某种程度上地位接近于陪都。

但是,与正式的陪都不同,夏都又有着相对独特的特点。

一是夏都离首都的距离一定要比较近,而陪都离首都的距离可以很远。中国历代的夏都,几乎都选择在首都旁边的山区;而陪都则可以离首都有一定的距离,比如隋唐的洛阳,甚至天各一方,比如明朝的南京、凤阳

文章图片1

二是夏都所在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地方,比如清朝的承德,即便迁都也不可能迁到夏都所在地;而陪都则是首都的正式“备胎',所在地都是当时的大城市,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国家政治中心需要迁移,那么陪都都是不二之选。

我们以中国有代表性的九个大一统王朝为例,其中六个(秦汉隋唐元清)都有夏都。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定都关中的秦汉隋唐;定都北京的元清。

关中,四塞之地,东西南北可利用的避暑山区很多,从秦到唐历代帝王在此修建了不少离宫避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东南的秦之骊山、位于西北的汉之甘泉宫、位于西南的隋唐之仁寿宫(九成宫)。

文章图片2

骊山建骊宫可以追溯到周幽王,后来秦朝历代帝王都喜欢骊山避暑,秦始皇干脆把自己葬到了骊山脚下;

文章图片3

甘泉宫位于渭河北岸,汉武帝经秦林光宫改建而成,这里不仅是避暑夏都,而且因为靠近边疆,还是汉武帝指挥前线作战的军事指挥所,也正因为如此,有一次汉武帝差点被叛将赵信在此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

文章图片4

仁寿宫,隋唐两代帝王的避暑宫殿,隋文帝杨坚为酷暑诏令天下民夫修建,当时他本人大概没有想到,数年后就是在这里发生了迷雾重重的“仁寿宫变”,传言其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杀;入唐后贞观五年唐太宗改称九成宫,在此避暑养病,唐高宗曾八次来仁寿宫避暑,并在此扩建太子新宫。

与长安相比,北京的可选择的范围就少了一大半,北京的东边和南边都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夏天同样酷暑难耐,因此在此定都的元清两朝把夏都都选在了北京以北气候凉爽的滦河流域

文章图片5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上蓝旗。忽必烈在此继承汗位,是蒙元王朝的第一个都城,除大都外最为重要的全国政治、宗教、对外交往中心。元朝皇帝在每年的四月到八月都要到上都城“驻夏”。上都也是这几个都城里唯一一个夏都兼陪都。

清朝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了,这个无需多言了。

但是同样作为大一统王朝,晋朝、宋朝、明朝却没有夏都的设置。这是为什么呢?

晋朝没有夏都,估计是因为整个朝代也就晋武帝一个比较有实权的皇帝,其他皇帝连掌权甚至生存都成问题,更没心思去避暑。

但是宋朝和明朝皇帝可都是大权在握,又是为啥呢?

文章图片6

宋朝没建,估计是因为开封周边都是大平原,没有避暑的地方可以选;南宋迁都杭州以后,虽然周边有不少风景如画的地方,但是杭州就是个“行在”,中原未收复,大宋官家们估计也不好意思在临时首都周边大兴土木宣称在此长居乐不思蜀。

至于明朝,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一直打算迁都,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后才放弃此想法,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近七十,还要忙于清理最后一批功臣扶持皇太孙上位,想建也来不及了。

而朱棣上位以后,就逐渐开始他的迁都计划,最终在永乐十九年成功迁都北京,如果朱棣多活几年,按照他的风格,非常有可能在北京周边建个夏宫,但是迁都三年朱棣就驾崩了。

文章图片7

随后继位的朱高炽一度宣布都城迁回南京,虽然最后搁置未定,但是好圣孙朱瞻基又大搞缩边政策,把长城以北的土地几乎全放弃了。

等到正统年间朱祁镇终于确定北京是明朝首都不再迁移的时候,密云怀柔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了边疆。而北京不像西安,西安南边还有山岭可以选择,北京能避暑的地方都在西北面的边境线上了,根本没地方建,所以老朱家的后代子孙到了夏天只能在紫禁城里忍着吧。

总之,除了这几个特例,夏都仍然是中国大多数朝代包括割据政权的“标配”。

文章图片8

这种传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蒋介石统治大陆22年,除去抗战8年外,剩下14年竟然有13个年头上庐山常住,以至庐山竟然有国民政府“夏都”之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