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公使克林德 1900年6月20日,北京城发生了中国近代史震惊中外的“克林德事件”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总理衙门交涉,遭遇清军发生枪战,克林德遭枪击身亡,酿成了一起影响深远的外交案件,成为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导火索之一。 关于克林德是如何被杀的,中外史学家观点不一,有阴谋说、防卫说,误伤说,至于谁是背后的主谋,更是扑朔迷离。 ![]() 义和团扒铁路 北京复杂的局势6月17日,八国联军要求清政府在17日凌晨二时,将大沽口炮台交出。慈禧太后闻讯后,认为洋人已经宣布开战了,随即下令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各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北京。这个照会,实际上是要将外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全部驱逐出境。 ![]() 大沽炮台遗址 公使们接到这份同样类似“最后通牒”的照会后,不免也陷入了慌乱当中。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与翻译柯达士坐轿寻访清朝王公大臣,争辩之前清政府要求各国外交官于24小时内离开北京的命令。 ![]() 强势的公使说起这位德国公使克林德,也是一个好斗的狠角色。据意大利公使萨瓦戈记载,13日中午,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街上遇到一位身穿义和团服装的少年,于是克林德拿着手杖去袭击拳民,抓住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拳民。克林德痛打了这个男孩,并把这个浑身是血的男孩拖进德国使馆关押了起来。 义和团少年无端被绑的消息传开后,义和团民们更加愤怒,开始攻击使馆区最北边的奥地利使馆。 6月14日,克林德看到拳民们在皇城根下习拳操练,不由分说,便下令卫队立刻放枪,20多名拳民当场毙命。这一时期在北京的外国人(包括外交人员)的行为,在世界外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种被称为“猎取拳民的行动”发生在一个国家的首都,实在是令人感到震惊,不可思议。 ![]() 联军攻打天津 是谋杀还是正当防卫话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不顾其他人的劝阻,执意带着翻译柯达士,坐轿找清朝王公大臣,争辩清政府要求各国外交官于24小时内离开北京的命令。 克林德乘轿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经东单牌楼时,又开枪寻衅,清军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小军官恩海开枪杀死克林德。 事发后,恩海一边派人去向上级报告,一边亲自守卫克林德的尸首,在这过程中,他顺手牵羊的拿走了克林德的银怀表。恰恰就是这块怀表,给恩海带来了杀身大祸。 ![]() 神机营小队长恩海 克林德的之死不同的说法阴谋说:列强国家大都把这一事件描述成阴谋说——清政府事先计划好的阴谋。 误伤说:中国的史料《庚子大事记》记载,公使先在轿中开手枪,恩海让过乱弹,即发一枪,枪声响处,轿夫弃轿逃散。恩海至轿前拖出公使,已气息奄奄”。这个恩海便是当时在哈德门大街巡逻的清兵小队长,柯士达说杀克林德的就是他。 第三种说法是洋人告密说:八国联军为了各国的利益,相互斗争,各国使节由于政治目的及对克林德个人的仇恨,公使的人向端郡王告密,克林德要独自一人去总理衙门,建议杀了他。 ![]() 清大臣私下收尸克林德公使被杀后,当天消息立刻传到宫里和大臣的耳朵里,,《景善日记》记载了大臣们的各种反应:端亲王载漪“闻听此时大乐”。军机大臣刚毅说:“杀个洋鬼子,不算什么大事,不日即将各使国扫灭干净。”大学士徐桐大喜说:“夷酋诛,中国强矣。”只有处理外交的庆亲王奕劻知道杀公使事态的严重,闻听后为之惊骇说:“此时关系重大,以前所杀洋人,不过是传教的,今日系使臣,必动各国之怒。” 一些主战派大臣闻听强势的克林德被杀欣喜若狂,主张将被杀的克林德尸体大卸八块,割下首级悬挂于东安门示众。 ![]() 太常寺卿袁昶(chǎng) 曾经办理过外交事务、太常寺卿袁昶(chǎng)说:他在总理衙门人士这位德国公使,不忍心见他暴尸街头,下令将被杀的克林德装殓,还引用了孟子的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让端王载猗、段毅等主战派大臣大为不满,成为日后杀袁昶的一个原因。 ![]() 签订丧权的《辛丑条约》 深远的影响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派醇亲王赴德赔礼道歉,并在东单牌楼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北京人将牌坊拆除,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为《公理战胜》牌坊。1949年后,又改为《保卫和平》牌坊。 ![]() 克林德事件把清廷搞得焦头烂额,既立碑,又赔款,还派了以醇亲王载沣为头等钦差大臣的庞大代表团,前往德国谢罪。 未完待续 下集预告:满族军人恩海,开枪杀死克林德后,没有逃离京城,后来被密探发现,在被杀前恩海大义凛然,展现了帝国军人的豪迈。 参考书目:《慈禧外传》、王树增的《1901》、《晚清最后十八年》、《景善日记》等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晚清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