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

 置身于宁静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南方周末李敬泽的书评文章中曾经提到赫拉巴尔这个人,先是他写的一个故事:

一个家伙去一家酒店去当服务员,上班第一天,老板指着他的鼻子喝到:你要告诉自己,你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知道!那家伙嘟嘟囔囔地重复一遍:是,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知道。老板再喝:你还得记住,你什么都看见了,什么都听见了,你什么都知道!可怜的家伙抑制住心中的惊诧,说:是,我什么都看见了,什么都听见了,什么都知道。

这是故事的一部分,很吸引我。

然后是作者对赫拉巴尔的简单介绍:
捷克作家,学法律出身,除了写小说,毕生从事两种职业:拾 垃圾,在铁道上扳道岔,每天上午11点去固定的酒馆,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喝五扎啤酒;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他找了个高处,飞下去,死了。

后来我在网上查询有关赫拉巴尔关键字的东西,查出这另一段文字: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名声显赫的散文作家,上个月从布拉格一家医院的窗口坠落下来。为了喂一只偶然停落在窗台上的鸽子,八十二岁的老人,先探出了他的胳膊,接着是身体,接着是飘然而下的生命。写过许许多多文章的老人,如椽大笔最后一挥,竟只有一只鸽子读懂。(这是97年的事情)

然后我就喜欢上这个人了,很简单,我真的羡慕他的生活,钦佩这个人,尽管那时我还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我向往他象一只鸟那样的死去,向往他执着的生活。还有很多东西,在我身边,也许某个时候,当一切变的纯粹干净的时候,我也会象他那样活的象一只鸟。

                

                
                
                

                

                
赫拉巴尔之墙。

沿着陈旧的街道走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小片文字,窄窄的,从地面直到墙顶。它像是一段书脊,忽然冲进你的视野,文字,文字,精巧可爱的捷克文,整整齐齐地印在墙上,在这个地方出现,除了赫拉巴尔还能是谁?

这个灰白色的老头儿,双手插在松松垮垮的裤袋里,站在那里一幅无所谓的样子。在他的脚边蹲着一只猫,旁边是原来的门牌:曾经有个伟大的作家住在这儿,曾经有个普通的捷克人住在这儿,在这儿这作家写出了《中魔的人们》,在这儿这捷克人活着、喝着啤酒、想念着林中小屋里的猫咪们。他是不是也常常发牢骚,灌下大杯的啤酒,然后大声地吆喝吵闹,带着鄙夷的神情把唾沫吐到地上?或者他不声不响,安静地坐在角落,喝酒,沉默,悲伤?他是不是也写上一份什么妥协的声明,好让自己的稿纸能够被换成纸币?他是不是也把一大笔钱交给十一月的学生们,好让他们能够继续那场像丝绒般柔软的革命?

墙壁上往日的旧影沉默着,沉默的猫,沉默的人,沉默的书本和啤酒桶。对面的街道也沉默着,店铺沉默着,斑驳的建筑沉默着,连路人都低垂着头,被寒风驱赶着,沉默地快步走过。活着的藤蔓扩张着地盘,把它的枝丫盖过死者的文字。声音早就消失了,连文字也在慢慢溜走,偷偷地溜到绿色的叶片之下,躲藏在它们的阴影之中。地上的垃圾们则热闹着,一切静止的都会渐渐瓦解,只有它们常换常新。

                

                
                
                

                

                

熟悉他,是通过伊利曼佐的电影。

1968年共党政权掌控捷克斯洛伐克后,赫拉巴尔由于先前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被列入禁止出书名单,成为“被严密监视的作家”。1970到1976之间,赫氏隐居到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镇,完成了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赫氏一生创作颇丰,身后结集成十九卷合集,捷克文版前后发行了近三百万册,作品被?译成二十七个语文版本。最知名的包括《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服侍过英国国王》、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时间静止的小镇》,以及带有自传色彩的《过于喧嚣的孤独》。
  
赫氏在电影和戏剧方面也卓有贡献,除了创作过许多剧本外,几部知名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后也都成绩斐然。1965年的剧本“底层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与一群年轻导演开启了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先端;搬上大银幕的“严密监视的列车”由捷克国际级导演伊利曼佐执导,于196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9年,曼佐在“温柔的野蛮人”(The Tender Barbarian)片中,还客串演出以赫氏为本的博士一角;1990年,改编自赫氏原著的“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则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赫拉巴尔大器晚成,却迅速成为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米兰·昆德拉曾对他给与高度评价:他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最伟大的作家。

                

                
                
                

                

                

最好最美的爱情,最后都是朴素的,都要回到生活的本真状态,长久且稳固。

赫拉巴尔的妻子艾丽什卡是个普通劳动妇女,有一段时间,赫拉巴尔在家写作,无名无钱,他有时会嘟囔一句:”真累啊!”他妻子就怒目圆睁,咆哮道:”你累从何来?”是的,一个天不亮就急着出门卖烧鸡赚钱的女人,是有资格教训丈夫一下的。

艾丽什卡也不欣赏丈夫的小说,读一段往往会摇头叹息,并惊讶人们把赫拉巴尔看成文化名人,夫妻之间的隔阂可谓多多。但他们的婚姻却异常稳固,不管穷困潦倒,还是风光显达,二人不离不弃。

赫拉巴尔夫妇的婚姻给人的启示,就是朴素。赫拉巴尔在别人眼里是大师,在他妻子眼里,却是个邋里邋遢的家伙,白天趴在桌上写些”坏牛奶”一样的字,晚上到小酒馆去灌一肚子啤酒。但她容纳了他的一切。而他是如此的深爱他的妻子。他为他写情书令人动容。艾丽什卡到另一个城市支闻,他为她写道:“……如今你不在我身边,我完完全全孤身一人……我买了一份《布拉格晚报》,可是那上面没有任何关于你离去的消息……一切都跟原来一样, 我从任何人的脸上也看不出他们知道你离去的信息……当我看着人们,他们也没从我脸一看出来我的爱人出远门了……没有你我苦不堪言,不过这也好,如今当你越来越离我远去时,我更知道,你是谁,你对我意味着什么;你要是没离我远去,也许我还不知道,不知道哩!”

                

                
                
                

                

                


                

                
                
                

                

                
网上一些关于他文学作品的评价:http://tieba.baidu.com/f?kz=132637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