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很多人的直觉反应是:当然,努力就一定有收获。这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企图从现实生活得到确定因果联系的执念,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源自人与生俱来的“自恋”。就像小宝宝,自己一哭,妈妈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由自己掌控的,自己发出某个起因,就能得到某个确定的结果。我努力了,就一定该得到。 别以为这只会发生在小孩子的身上。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斥着自以为是的因果推论:你离开我一定就是因为不爱我了,我付出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爱我,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不努力,孩子胆子小都因为父爱缺失……成年人有太多这样自己深信不疑的偏执推断,所以成年人大多不快乐。二是缺少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认知和不确定因素的尊重。离开一个人可能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孩子成绩不好可能并非不努力,而是学习障碍,或者只是不擅长考试而已,胆子小可能不是父爱的缺失,而是天生如此。总之,一个人呈现出他现在的样子,背后有太多的影响因素。42岁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数学大神孙斌勇特别强调:“学习要警惕无效劳动,不要平行地做很多重复劳动。”幼儿园或者刚上小学的孩子每天刷上百道计算,这就是无效劳动。非常爱弹琴的孩子遇上垃圾培训班,每天花3、4个小时练琴,最后却被告知,因为练得太多,错误根本改不过来。成功到底是靠天赋、努力,还是运气?经济学超级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在他名为《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的书中提出: 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这就是运气动力学。假设有两个人,A和B的天赋,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完全一样,但是A的运气比B好一点点,大约好5%。假以时日,A的个人收入会比B高多少呢?也是5%吗?更合理的答案是500%,甚至更高。 我绝不否认努力的重要性,毕竟我们又没什么王位可继承,家里又没有矿,除了努力,再无其它筹码。但不能因为你有一个方形的眼镜,世上所有东西就都是方的。努力不是成功的原因,只是促成成功的诸多因素中的百分之几而已。接受这一点,我们才可能放下执念,更好地面对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怎么面对努力却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落差? 我的回答是:带着反思继续努力。 
一定要反思吗?家长问:“难道不能挥一挥衣袖或者干脆重头再来一次?”
我的回答是:一定要。 努力有时候是一种隐藏很深的懒惰。 依赖惯性按老样子再来一遍,其实这是一条最容易走得路。既不用动脑子,不用做出改变,又可以显得自己很百折不挠。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强迫性重复,你以为的重新开始,不过又是同样错误的再一次轮回。 没有反思的刷题,下次照样错。不仅没有意义,还会丧失思考的动力,养成思维惰性。 没有反思的痛苦,只会接着痛。挥一挥衣袖的重头再来,可能不是潇洒,而是不敢改变的强迫性重复。 反思说到底是什么?就是看自己。看看自己想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位提问的妈妈想让我谈谈来蓝盈莹,我不关心,也不打算关心,同时我也想说,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关心别人,分析别人中,最终帮助自己。 相比于怎么看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看自己。 “努力却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落差?”这是我经常遇到的问题。就在我写下这些时也在遭遇的问题。但是,又如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记得给自己一个蝴蝶拥抱继续努力,带着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