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不敢开口的孩子上台——几种立竿见影的方法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上高中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辩论赛,当时因为成绩好,在那种“一好百好”的理念下,我不知怎么就被老师和同学推进了辩论队。然而,我一个字都没有说出口,真的,一个字都没有。

我听着两边的同学叽叽喳喳,脑袋里想了很多能够反驳对方的话,但我就是没办法让自己开口。

上大学之后,遇上班级里、社团里躲不掉的自我介绍,我的发言也是最简单的,一共八个字,我叫什么,来自哪里,好在那时的年轻人看来,这样还挺酷的。

后来读研毕业找工作,进了大学做老师,每次都会用很多时间来备课,用很多呼吸来放松。我每周上五门新课,学院没人接的课我都接了吧。

再后来,对着台下几百上千的家长讲,去电视台,和主持人坐在一起,对着四面八方的摄像机讲。

从高中的沉默不语到大众演讲,中间经历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我想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如果有明确的目标,多数人应该能够比我更快、更好地完成这个过程。

我的焦虑和害羞是母胎里来的,父母都不是那种很外向很活跃的人,我更是一开口就会脸红。为此我专门请教了读研时的老师,参加心理工作坊的时候还和小伙伴们讨论了这个议题,我甚至还发表了一篇关于害羞的综述文章。所以,今天的题目,我有很多亲身体验可说。

01

接受、接受、还是接受

我想说,对于不敢上台的孩子,父母不要简单地以为就是孩子胆小,很多父母觉得不敢上台是没出息的表现,或者孩子在人群中退缩让他们自己感到没面子,于是就粗暴地指责、催促,这些都只能加重孩子的退缩反应。

害羞的人并不一定胆小,而是具有比较高的“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比较敏感,在意他人的评价。在开口之前,他们心里常常充满了负面反馈的假想:我这么说,别人一定会笑我的。我肯定讲的很差劲。我一开口绝对又要脸红了……

对小孩子来说,他们一般无法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这些担忧,只能通过行为来抗拒。比如幼儿园唱歌,讲故事,他们会躲起来就是不肯上台,也可能会嚎啕大哭。老师和家长通常会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你唱的很好啊,你已经记住这个故事啦,但这些对不敢上台的孩子来说,基本没用。

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接受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接受人是会担心当众讲话的,这跟有没有出息没关系,跟能力高低也没有关系。巴菲特也很害怕当众讲话,一想到要当众讲话,他就感到浑身不舒服。

事实上当众演讲,是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的事。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站在台上的人很容易开启战或逃模式(Fight or Flight)。这是人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印记,在远古时期,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包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当一个人面对大量陌生人时,会本能地解读为危险。人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够习惯成为焦点,爱上成为焦点。

自己容易脸红这件事,我也是从接受之后才慢慢消除的。记得我当时问老师,我这么容易脸红怎么办?她说皮肤白容易看出来脸红,能促进血液循环,对皮肤好。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脸红的好处。后来,小伙伴们又跟我说“会脸红的女孩多可爱,现在会脸红的女生不多了,男生喜欢会脸红的女生。”当脸红不再和害羞、难为情这些负面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就不再是我的困扰了

02

用适合孩子的方法

当我们从心底里接受了孩子,接受了他们会害羞,会退缩,不再将这些同“胆小、没出息”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更容易找到轻松的应对方法。介绍几种我经常用的有效方法:

1、情景法

提前创设和真实场景相似的情景,像玩过家家一样将孩子带入情景,是很有趣,也很有用的方法。

女儿刚上幼儿园不敢参加讲故事比赛,我就在家里,把小地毯放在窗台上当舞台,我来扮演主持人,和她一起玩讲故事的游戏。后来她不仅过了学校的海选,还参加了市级的初赛、复赛。这其中肯定仍会有焦虑带来的逃避,担忧,接受这种状态,我们这种轻松的感觉也会传递给孩子。同时,他们也能接受自己的害怕、紧张,但依然可以带着害怕和紧张去完成,而不是对自己的正常感受产生羞耻的感觉。

重点:带着和孩子一起玩的愉快心情,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教训他们

2、道具法

孩子的思维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适合他们的,这也是低段教学需要采用教具的原因。

如果孩子不敢开口,你递给他们一个“麦克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实物能快速帮助他们进入状态,手里握个东西也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麦克风不一定是真正的麦克风,可以是你手边的任何东西,要知道,孩子比你更会懂得假装。儿子准备竞选演说的时候,我就随手拿了支笔给他当麦克风。

3、游戏法

我在不少文章中都强调过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游戏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这是他们对真实生活的预演。同时,游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从表达当中获得乐趣,正向反馈,内心生出想要表达的愿望,这是提高孩子公众表达的核心动力

比如魔术套装、故事骰子,都很能勾起孩子的表达欲。

4、抱团法

人类就是相爱相杀的物种,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真的,羡慕嫉妒恨也是真的。所以,有人说,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着别人焦虑。让自己安心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别人过得不安生。好朋友之间也会开玩笑:快把你的伤心事说出来,让我开心开心。
心理学会充分利用这种人性,比如国外很常见的各种互助小组,原理就在于通过和处境相同的人在一起,克服内心障碍。

在我们组织的亲子读书会中,孩子们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第一次害羞的孩子,也能从其他同伴的表达中获得正向反馈,从众效应和其他人的示范,有助于消解孩子的顾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