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最高境界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在昨天的文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我说家庭教育的使命是孕育一个足够鲜活的生命。看一个孩子的脸,就能知道他们的成长环境如何这就好像老中医的基本“望闻问切”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只是敏锐度有高有低而已,即使不是医生,我们也大概能从一个人的体态样貌中感受到他的健康程度。

这种感受的敏锐是由我们的开放度和对自己的诚实决定的。你对自己有多开放,多诚实,你就有多敏锐。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久了的咨询师常常会和来访者产生相似的躯体反应。越开放,越诚实,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越接受自己,无论好的,坏的,本能的,习得的

杨笠说“做脱口秀,必须要打开自己。”打开自己的人,就是鲜活的,有趣味的,是一个生命体的最高境界。鲜活就是接受本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昨晚带儿子去声乐大师课,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子,他已经学声乐七年了!在他还没有上场,我只是听主持人这样介绍的时候,心里就冒出一句:“o my god”,这是什么样的家庭啊?音乐世家?要么可能就是太想让孩子出名了吧?

一个三岁的孩子学什么唱歌?他们不是应该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吗?载歌载舞原本就是人的天性,何必要在这么早的年纪塑造扭曲天性?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想法并不无知,昨晚的授课老师,著名歌唱家阮余群就肯定了我的这种观点。她说孩子在变声期之前,就让他们自由地唱吧,这是多么宝贵的状态。她分享自己的歌唱生涯,17岁之前都处于那种想唱就唱,想喊就喊的状态,完全是发自内心热爱地对自己的声音做各种实验:因为嗓门大在体育课上喊广播体操,每天为同学们朗诵,在亲戚朋友面前主动献唱……

我想,这可能就是她这么鲜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孩子的年纪,不被约束,不带目的。在不该懂事的年纪,不必懂事。

当那个孩子上台之后,唱得确实不错,特别是高音区的音色和唱功都显得很专业,老师也给他挺高的评价。但这个孩子被老师的一个要求难住了,老师建议他唱那句“妈妈,我想对您笑”的时候,面带微笑着唱,但他,笑不出来。

他在舞台上整个人呈现的状态是非常僵硬的,衣服也是紧紧地裹在身上,所以,一个人的外貌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映射。这让我又想起王尔德的那句话: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我和儿子在第一排,这正好让我看到了他妈妈的样子,蹲在舞台下方帮他录视频,当这个孩子没有做到老师教他的气息时,妈妈就很烦躁的念叨,感觉恨不得冲上去扯开孩子的喉咙。可以看出她也不是一个放松的人,要求高,对孩子的责备永远多于欣赏。

总是被否定,被要求,被评价的孩子,鲜活不起来,所以笑一笑对这个十岁的男孩子来说,是那么难的一件事

还有一个小女孩,一出场还蛮让我惊艳的,举手投足一看就是经过“训练的,脸上表情特别多,戏很足,不过总感觉多了些刻意和人工雕琢的痕迹。老师后来给她的反馈也是,动作和表情太多了。这显然都是被过度调教的结果。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活泼,但又已经不是孩子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活泼,怎么说呢?很专业,但是不可爱。就是天生丽质和整容脸的区别吧。

孩子不是要长得可爱才鲜活的,这是两回事。有些孩子长得不好看,但看上去特别有灵气,有些孩子也不乖巧,但淘气中就是带着孩子原本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喜欢。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这种光来自父母的接纳,父母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

丰子恺有一篇散文叫《翦网》,生活中种种对于自然的限制,像一张网困住了我们。比如说,凡事都要有价格,就限制了人和事物的意义。本来出门玩一趟挺开心的,但总要用价格去体现,变成了“喝一壶茶两角钱、看一看狮子二十个铜板”。他说,想要看见事物的真相,就要找一把剪刀,把这个网剪破。正如极端讨厌现代文明的梭罗,在搬离城市中心之后,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在丰子恺的心中,有没有人不在这张网里呢?有,那就是儿童。童真是儿童精神的内核,就是生命里最本质、最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鲜活丰子恺无条件崇拜这种儿童身上的天真和任性,他说:大人所谓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来,全是不自然的、病态的、虚假的。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

丰子恺儿子用两只蒲扇当轮子,想象着自己在骑脚踏车

丰子恺发现大女儿在十四岁时变得懂事听话,把巧克力均分给弟弟妹妹时。不是像一般的家长觉得欣慰,而是叹息说:“你开始忍耐自己的欲望,谋他人的幸福了。”他对孩子说:“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丰子恺先生这般懂得童真、欣赏童真,但也可以试着允许童真,允许一个孩子像个孩子。允许他们贪玩,允许他们自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唱,哪怕在我们听来就是嚎叫(写下这句是因为我儿子又在飙海豚音)。允许他们攻击,允许他们破坏,这是武志红口中旺盛的生命力。因为他们终将长大,为何不可拥有童年?

鲜活的孩子什么样?他们应该是弗洛伊德眼中,没有失去亲近自然的乐趣和机会,不会制造复杂关系,没有被压抑,尚未被异化,随时都可以幸福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