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孩子,你分裂了吗?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做亲子咨询的时候,常常碰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父母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恰恰是被他们自己言行强化的结果。

有的妈妈想让孩子独立,能干,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好不要依赖妈妈。但是观察她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你又会发现,孩子的依赖和妈妈的言行有直接的联系。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做手工,别的父母多是坐在一旁看手机,或者索性离开等下课了再回来。

这位妈妈则是一直守在孩子身边,然后时不时地主动出击,一边很自然地从孩子手里接过他正在做的事儿,一边说:“你看,你不要总依赖妈妈。”

我刚工作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位新任教师安排一位导师,以帮助新教师更快进入角色,提高职业适应性。

我的这位导师人很好,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将他的经验都传授给我。但他有个特点,每次他交代给我的事,等我做好向他报告的时候,他都会告诉我他已经做完了。

刚开始,我只是有点失望,原本期待的赞赏和鼓励落空了。渐渐地,我发现这样也挺好,我对导师布置的任务不再有热情,甚至会无意识地拖延,并且对自己的“偷懒”毫无内疚感,可能在潜意识里我已经明白,不用浪费时间,反正他肯定会做的。

如果父母嘴上教导孩子要独立,要自理,行为上却总是忍不住插手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儿,孩子很自然就会出现我和一样的心理——我什么都不用做,反正他们会做的。

我观察那位妈妈帮孩子完成手工时,孩子的反应,他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急着对父母说:“让我自己来”,也一点儿没有反驳妈妈的唠叨。他很顺从地看妈妈拿过自己的手里的切刀,然后百无聊赖东张西望,既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留恋,也没有对妈妈打断自己表示不满。

有点儿像一个随时被父母按下暂停键的机器,点开始,我就继续,点暂停,我就停止。动力和情绪,这些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内在主动性,在这个孩子身上统统没有了。

说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说否则孩子会觉得“好像父母不论怎么说,最后还是会帮自己完成事情”。一边责备孩子不独立,太依赖,一边又不给孩子独立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做了很多,孩子却并不感恩,甚至心生厌烦的原因。这样的分裂在生活中太常见了。

妈妈一边帮孩子收拾房间,一边说:“跟猪窝一样,你就不能自己收拾收拾!”

爸爸一边责骂孩子:“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一边又事无巨细地帮孩子打理好一切。

父母这样言行分裂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令孩子茫然无措,不知道那个正言辞跟自己喊“不许吃垃圾食品!”和那个买一堆薯条鸡翅,吃得比自己还嗨的女人,到底哪一个才是妈妈的真身?

孩子也很难在这种分裂中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正如开头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他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总是被妈妈嘲讽的“依赖,不独立”究竟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独立做成一些事情。

养育中的分裂,还不止于此。三川玲曾经采访过两位名校校长,他们认为七成学霸是鸡出来的。但对自己的孩子,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鸡。因为无法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持续鸡娃,所谓时鸡时不鸡,不如不要鸡

易烊千玺妈妈的教育被很多人羡慕,养出一个影视歌俱佳的全能儿子,又养出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千玺弟弟(是真的弟弟)。今年才7岁的他,打破了连续盲拧2个二阶魔方的最小年龄记录。

从2岁时开始,易洋千玺的妈妈就孤身带着他北漂学艺。放学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舞蹈室上课。路上需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再换乘三趟地铁。作业、中晚饭,基本上都是靠妈妈随身携带的一块菜板,在公交车上完成。为了更好地帮到儿子,在千玺学跳舞时,妈妈给自己也报了名,上课努力记动作,以便课后帮儿子练习。

只见人前显贵,不见人后受罪,别说像易洋千玺妈妈这样两小时公交换三趟地铁,兴趣班超出两公里就嫌远,没地方停车就嫌烦,改个作业都牢骚连天,还成天怪自己孩子不争气。

言行中的不一致,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这些分裂的本质,都是“应该”和“愿望”的对抗,意味着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知道应该努力,希望不劳而获。知道孩子大了应该放手,也留恋孩子一直依赖自己的感觉。要求孩子言必行,行必果,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自己却时鸡时不鸡,造成孩子在这样反复无常,心血来潮的鸡血中,养成“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调性。

绝大多数父母的苦恼和分裂就在于,既做不到持之以恒地鸡娃,也做不到一如既往的佛系。受别人家孩子刺激了,狠下决心,努力鸡娃,过不了两天,又感叹人生苦短,不如放过孩子,放过自己。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