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看电影|《小马王》:当代孩子的软肋——责任与自由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喜欢的故事会反反复复地听。孩子喜欢重复,这能让他们感到熟悉和安全。

今天这部电影《小马王》(Spirit-Stallion of the Cimarron),也是女儿喜欢反反复复看的一部。先不说这部片子的精神内核,光是唯美画面和经典配乐,就非常值得孩子们一看。

尤其是在当下万物生发的春天,广袤的大草原,湛蓝的天空,透过屏幕仿佛都能感受到新鲜的青草、湿润的泥土和清新的空气带来的勃勃生机。无论主题曲、插曲、配乐,都带给人荡气回肠的畅快和激情,这是自由的感觉。

追求自由,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戏核。天性奔放、爱自由的野马Spirit被美军上校抓走,企图将其训练成战马,同样被美军俘获的印第安男孩利特尔·克里克将Spirit从训练营里救了出来,并带他回到了自己部落。


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Spirit依然难以被驯服,一次次将男孩利特尔·克里克从背上甩下去,这是他的天性。

影片插曲《Get Off My Back》,一语双关,展现出马儿渴望自由的天性。在孩子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当一个孩子蹒跚学步,刚刚能够走稳的时候,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推开你,稚嫩的小表情里满是“我自己来,别来烦我”的坚定。

Get off my back(少跟我啰嗦),就是孩子渴望自由的语言。父母常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翅膀硬了”,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明白,翅膀硬了的感觉有多好。

翅膀硬了那种美好的感觉必然伴随着更多的自由。也只有自由,才能长出坚硬的翅膀。

小马Spirit在家乡的大草原上是自由的,母亲和族群给了它极大的包容和爱允许它展现生命的野性,它在广袤的大地驰骋,追逐山鹰,天地的广阔甚至让它感觉自己也可以飞。

这份狂野的释放,让Spirit有了强健的体魄和无畏的灵魂。让它在成年之后,有能力如父亲般成为领导者、守护者,承担起保护族群的责任。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这其中的影响要素只是家庭的财力吗?难道只能散尽家财才能养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孩子?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人什么时候会负责?一个人可以负责的前提起码是,他是自由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事事都被安排妥当的孩子,一个不需要主动思考,也没机会说“不”的孩子,能够为谁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昨天采访到了我们下一期重量级嘉宾,这位妈妈不仅自身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儿子也非常优秀,不但只身搞定了疫情留学期间的各种困难,还成功申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

这个孩子独自去欧洲旅行的时候,丢了护照,事实上他将整个书包都落在了火车上。按照正常流程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够补办好相关手续。但他竟成功说通火车站站长,将火车调度回来,在车厢找到了自己的包,一天就解决了问题。

之所以总是能独自搞定生活中的困境,与父母从小给予他的信任和锻炼密不可分,下周我会在专访文章中详细介绍那些精彩的成长故事。

家可以是,也必须是一个让孩子感受到自由的地方,这种自由并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自由,不是随意乱丢垃圾,不考虑他人的自由。这些并不会让一个人感觉良好,正如随意发脾气,为所欲为并不会让一个孩子真正快乐,感觉良好。

我深刻地体察到这一点,是在台湾王文秀老师的游戏治疗工作坊,当我扮演女儿两三岁时任性暴躁的样子,我突然体验到一种很糟糕的感觉,那种感觉叫——我并喜欢自己这个样子

孩子的乖戾都是表象,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而已,不被理解的挫败是双重的,他们既没有学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没有被接纳、被爱之后带来的平静与反思。

小马王Spirit没有被美军的虐待和枪炮驯服,也没有被印第安男孩利特尔·克里克驯服,他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感受到爱的那一刻。他在难以互道再见的连接与不舍中,升华了自由的内涵。

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同时,它又像诗和远方一样,很容易变成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slogen(呐喊,口号)。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既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不是放任。

孩子必须自由地思考,不被评判地感受,才不会习惯性将责任推到父母和他人身上。

那种带着引领、鼓励和克制的养育,给了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潜能,也让孩子在爱的体验中学会主动地承担起责任。

后记最后分别的时刻,听见哥哥抽泣……娘仨都流了泪,泪点却各有不同。哥哥最爱的是小马王跨越悬崖,妹妹最爱的是人与马深情相拥,我最爱的是难以互道再见的连接与不舍,以及:你永远也不能被驯服。每个人都是从世界中看见自己,没有无缘由的喜欢,也没有无缘由的感动。你会在这部影片中感受到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