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岁搞定“国际争端”,这位妈妈的经验教会我,放养的灵魂是什么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周末的文章中,我预告了本期采访嘉宾,我们聊的时间比较长,我会分两篇文章介绍颜芳老师的宝贵教子经验。
今天这篇,我先分享令我印象深刻的第一点——放养。事实上,这是颜老师将我采访的三个问题给儿子看过之后,她儿子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这位已经成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小谢同学),在高中时就创办了“未来联盟”商赛团队,召集超200人参加跨城市商业竞赛。他不但只身搞定了疫情留学期间的各种困难,还成功申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
当他和妈妈回顾成长的历程,对妈妈说了一句话:“你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这句话既精确地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激活了我们每一个父母内在的疑惑:“不教育真的可以成才吗?”“这里的不教育究竟指什么?”
关于放养的理论和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这其中也不乏那些“阳春白雪”式养育者的夸夸其谈,在他们口中,养孩子全是Happy time,不用照顾饮食起居,不用辅导家庭作业,什么手忙脚乱,鸡飞狗跳,根本不存在的。
他们并不比我们普通父母高明多少,只不过多了个称职的保姆,付得起吓人的一对一课金而已。
但凡自己带孩子的人,都知道养育要经历多少鸡零狗碎,又有多考验一个人的大智大慧,什么事情可以放,什么事情不能放?什么时候克制闭嘴,什么时候又必须谆谆善诱。
本期分享嘉宾的放养三部曲,让我对这些疑问有了清晰的答案。
01
未雨绸缪,教育要在发展之前

孩子一年级时提出要自己上学,妈妈尽管心里担心,还是答应孩子一起商量可行方案,她们一起去考察了公交路线,确定好上下车的站点。

放学时间,妈妈偷偷躲在树后面,发现孩子没有按预定的站点下车,而是多坐了一站。回来妈妈并没有因自己的担心指责孩子不遵守约定,而是问儿子:“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孩子告诉她:“我发现前面那站下的话,要过两个红绿灯,但是下一站只要过一个红绿灯,所以更安全。”

妈妈的放手让孩子有了思考、自主决策的锻炼机会,孩子的表现又强化了妈妈对自己的信任。

还有一次,母子二人在火车站走散,妈妈非常焦急,过了一会儿,儿子倒是蛮淡定地回来了。原来他向车站卖盒饭的阿姨求助,因为他觉得那个阿姨应该不会放弃那么多盒饭来抓他。

看,只要有了问题情境,孩子的观察和解题思路绝对超出成年人的想象。这些惊吓之后的惊喜,也一步步笃定了妈妈放手的信心。

但孩子遇事不慌和机智应对的能力,并不是“放手”两个字就能实现的。正如孩子跟妈妈说的“你平时不是总跟我预演嘛,第一是找警察,警察没找到我就看周围还可以找谁,实在不行我自己打个车,到了让同学帮我付下钱,我这才用到第二个办法呢。”

维果斯基(Vygotsky,L.)认为学习先于发展,这也意味着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头。孩子现有的水平和他们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成年人可以施展的空间。

放手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不顾孩子的现状盲目大跃进。如果平时没有那些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的安全教育,社会教育,父母可能也没有底气把孩子放出去。

02
冷静克制,示范"问题集中型"应对策略

小谢同学高二自己去美国参加夏令营,往返于5个州。当时父母都无法陪同,妈妈一晚上盯着APP,看着在太平洋上缓缓移动的那个小红点。

听到这里,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牵挂比妈妈对孩子的更浓,哪怕孩子已经长大。这是母性,是本能。

但为了孩子探索广阔天地的渴望,我们又必须将这种本能隐藏起来,不让它成为孩子前行的羁绊。有时候,我们甚至要对自己更残忍一点,当孩子怯懦留恋,轻轻地将他们推出家门。

爱,不仅是宠溺,更是克制

妈妈对儿子在外时那些日日夜夜的担心,都在儿子电话打来时,变得风轻云淡,仿佛那些不眠夜从未发生过,只是开心着孩子的开心,听他讲在外有趣的经历。
这种冷静和克制给了孩子走得更远的勇气,也慢慢教会妈妈从放养变成了放心。
有一次,小谢独自去撒哈拉沙漠,半夜三更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说周围没有任何人,假如半个小时之后没有声响的话,就让妈妈报警。但是妈妈刚好那个时候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了儿子的两条短信,后一条是:“你安心睡吧”。
母子之间没有唠唠叨叨的不放心,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沟通和反馈,孩子也懂妈妈的惦念,但那份信任和鼓励让彼此互动的感觉更好。
身为母亲,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的不担心孩子的冒险、远行,无非是装着淡定,将情绪转化为怎么解决问题。这是在向孩子示范如何用“问题集中型策略”去应对我们遇到的挑战。
孩子天然会使用的压力策略是“情绪集中型”。小朋友一遇到事儿,都是急赤白咧,张牙舞爪的。
他们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个成年人的正向示范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否则一辈子可能都是遇到事儿先炸毛,先抱怨,而不是快速进入问题解决模式。

03
复盘强化,共同成长
放养不意味着放弃,更不意味着亲子间的冷漠疏离。作为心理学人士家出来的孩子,小谢同学表现出了超强的沟通能力。
他独自去欧洲旅行的时候,丢了护照,将整个书包都落在了火车上。按照正常流程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够补办好相关手续。但他竟成功说通火车站站长,将火车调度回来,在车厢找到了自己的包,一天就解决了问题。
如果抓着孩子不放,任何事情都帮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动脑子,去揣测他人的心思,去想办法顺畅沟通。这些事情都必须在父母的掌控之外,才会发生。
哪怕平时再呼风唤雨的父母,都必须学会接受失控。孩子不可能永远都是你怀里的宝宝,也总有事情,是你摆不平的。
好在,一直在放养中成长起来的儿子,疫情留学期间,不仅在外照顾好了自己,还提前完成了本科学业。在一次涉及自身求学生涯,甚至学业名誉的事件上,更是展现了超出这个年龄的冷静与谋略。
起因是他的作业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学抄袭,教授发现两人作业完全一样。哪怕确认对方抄袭,提供抄袭也与之同罪,就意味着这门课0分。如果一门功课GPA是0的话,整个四年均分都不可能再高了。

妈妈也没经历过这些,多少有些茫然无措,儿子却跟她说:“你先睡觉(时差),醒来我应该有解决办法的。”

后来,他先和那位同学沟通,同学承认错误后,他让同学当着自己的面给教授写了一封澄清信,并发给教授。

最后他又找到了一位本校的中国老师一起去面见任课老师,因为他怕自己刚去,英文造成歧义。

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始终用信任和支持给与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对每一次经历的复盘和反思,又促进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长,形成相互信任,互相成就的良性循环。

在咨询中,颜老师也会建议那些有严重情绪困扰,甚至抑郁孩子的父母,先不要考虑成绩,可以一起来一场由孩子自己筹划的旅行。父母都会反馈说:“太惊讶了,没有想到孩子这么有思想,这么有能力的,以前都没有发现过。”从此,父母看孩子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教育不是单向的,我们自己其实也在被孩子教育。

放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每一个父母必须要做,也值得花时间学习去做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